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主体参与在基础教育的流程,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袁梅君 单位:重庆市綦江中学
我国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前所实施的体育课程管理与日本1978年以前各历史阶段执行的学习指导纲要均属于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即教学大纲作了明确详细的规定,不仅分别规定了课程的目标体系,而且规定了学习内容的分类体系和时数要求等等,教师只要按部就班、照章办事即可。教育行政部门管课程设计,体育教师负责实施,课程与教学相互独立、相互分离,两者的关系是一种线性关系,这种管理体制下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极易出现忽视学生主体参与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都明显地呈现出决策分享趋势,逐步把一定的课程决策权下放给地方和学校,使其能够参与课程决策与管理。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管理体制必须由单一的集权式课程管理体制向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转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行,使体育课程的决策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行政主导型体育课程将不复存在,学校必须自主建构适合本校特点的体育课程方案,这就意味着学校进行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有了法规依据。[3]此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热潮,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开始出现了围绕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性设计开发的趋势。
科学人文主义和生命化: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主体性参与的思想源流
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课程范式是科学主义课程,它影响了整个工业时代的课程理念并延续至今。科学主义课程强调以科学作为导向,以理性作为准绳,反映并满足了“科学化”工业时代的特征和要求(例如追求高效率、强调精确性、可操作性等)。科学主义课程范式包括要素主义、泰勒原理、结构主义等课程流派,其具体主张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培养高智力的专家作为课程方向,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以严谨的分科作为课程形式,以悉心的传授作为课程的施行方式,以艰苦的训练作为课程途径等等。体育课程是一门具体的学科,科学主义在其中的表现,既具有科学主义课程范式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的个性。科学主义在体育课程中的主要表现可概括为: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重视技能与体能的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推崇目标模式;在课程的形态上,重视学科类课程、显性课程;在教学组织上,强调整齐划一;在教授方法上,讲究传授式教学;在学习方法上,重视接受性学习;在课堂管理上,偏爱系统管理;在评价内容上重视技能与体能;在评价主体上,以教师为主;在评价方法上,重视定量评价、终极评价与绝对评价。现代人本主义课程范式(如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课程流派)一直在对科学主义的课程范式进行反思,它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对课程中人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考量。和科学主义课程主张相反,人本主义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和人性关怀作为课程的导向和归宿,在课程的内容上突出人生活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在课程的实施上,则大多数采用协商、引导的方式。人本主义在体育课程中的主要表现概括为: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重视儿童的需求与个性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推崇过程模式;在课程的形态上,重视活动类课程、隐性课程;在教学组织上,强调宽松、自我管理;在教授方法上,讲究启发式教学;在学习方法上,重视探究性学习;在课堂管理上,偏爱情感管理;在评价内容上,重视情意与个性;在评价主体上,重视学生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重视定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相对评价。在当今课程建设中,单纯从科学主义或单纯从人文主义出发恐怕行不通,我们应该关照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推行科学人文主义的课程观。那么,我们怎样理解科学人文主义的课程呢?《学会生存》有相关的解释:“它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的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总之,科学人文主义课程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但并非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半斤八两的并合,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方向和目的,在科学和人道的相互协调和补充中促使人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全面、均衡发展。[4]因此,科学人文主义在体育课程中的表现,即为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在体育课程中各自表现的适切性融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课程目标一直按照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注重体育对人的生理属性的改造作用,研究学生运动中的脉搏变化规律、控制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进行各种体育课程模式化构建;课程实施按照程式化要求把有血有肉的体育项目肢解成技术关键、技术细节、练习步骤和方法,体育课程“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过于依赖操作主义”,导致体育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无法得到升华,体育中所蕴含的智慧、激情、情感、自由、超越、公平、竞争、拼搏的人文内涵得不到释放,体育项目本身所蕴含的灵魂被忽视了,体育课程中“女生教学男性化”、“儿童教学成人化”、“教材竞技化和标准化”则无疑违背了生命精神的发展规律,模式化和程式化丧失了体育课程的生命本质———精神性的追求,背离了体育运动所蕴含的精神属性,而这恰恰应该是体育课程的本质追寻。体育课程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隐含着上层建筑的要求,必须符合国家意志需要,主体性教育并非否定体育课程特有的行为规训和精神教化的功能,尤其我国目前多数学校每个班的男女学生数较多,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质和身体素质差异很大,其运动能力也各不相同,如果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没有教师强有力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不能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纪律地施教,总会有部分学生被动接受或应付,直接导致体育课程中对学生的伦理道德、社会规范、行为方式等规训与教化功能的缺失。如果课堂常规、准备活动、课间调度等全由学生自组织完成,或放弃整队与准备活动来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练习,势必导致学生养成自由散漫的学习风气,所谓的主体性教学也只是理想化的形式。体育作为人类的直观感性活动,其丰富的、赋予变化的内涵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体验生命的方式。不断变化的运动体验使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体验到了乐趣、挑战、激情、超越,感受到人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与竞争、失败与成功、成长与衰败等独特的生命感受。而目前的体育课程实施“基本上游离于体育的本质之外,被一些肤浅和模糊的观念左右了”,割裂了体育课程与生命精神的培养,教师们在各项目教学之间重复劳动,学生在一边无奈地机械模仿,复杂的体育学习被简单的分解示范等教学方法所替代,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沙漠化”现象,“生命价值也被不同程度地被压制、被遮蔽和被忽视”,具有丰富生命活力的运动项目在课堂上失去生命色彩,学生全然不知体育与快乐、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5]体育的原动力被“健康第一”所遮蔽,偏离了体育是生命体验的本原认识,使学生丧失了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p#分页标题#e#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中主体参与的价值理念
现代教学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教学中应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主体参与是实施体育课程的核心。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对优化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主体参与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关键因素当代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内容,而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动态场。生动活泼的体育课程形态是由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活性因素组成的。[6]它们既是形成体育课程机制不可或缺的因素,又是体育课程形态的基本内容。首先,体育课程的运行是建立在对意义符号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理解贯穿于体育课程的全部过程,决定着体育课程的一切形态。意义不通过个体的心理实现个体的内化,就不能达到体育课程主体对它的理解,体育课程的指令、反馈、调控、评价等也将无从发生。理解发生在体育课程主体的自身内部,它是单个主体在体育课程运行中的心理行为,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心理学前提。其次,只有个体的内显的理解行为,体育课程还是不能发生的。主体际的信息、情感的交流,即沟通是体育课程的发生学前提。这是因为没有沟通,主体际的理解就无法实现相互传达,体育课程也就不可能发生。沟通是理解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理解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它实现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际交流。其实,从主体性的角度理解体育课程,体育课程就是意义在师生、生生中创造与分享的一个过程。再次,体育课程作为一种发展性活动,必须人人主体参与才能顺利完成。参与是体育课程实施的起源性机制,个体如果不参与体育课程,体育课程就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影响。体育课程运行中的主体参与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凸显学生个体在体育课程运行中的地位、作用,才能使体育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更具有效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后,体育课程是主体间多元互动的结果。师生、生生互动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体育课程场。现代体育课程强调每个体育课程主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任何一个学生的游离都不利于互动的形成。由此可见,只有学生主体参与于体育课程系统中,才会有他们对体育课程内容、对活动等的理解;沟通是个体以主体参与为基础,在活动中的一种交流;互动首先需要个体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在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因素当中,主体参与居于核心地位,它是体育课程场产生的根本和关键因素。
2主体参与创造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理想境界体育课程在运行时,由于参与程度及参与性质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境界。以知识为本位的体育课程,学生与体育课程内容一样处于缺乏主体参与的客体地位,这样的体育课程是一种较低境界的体育课程。以活动为本位的体育课程,由于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往往会表现出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弊端,也不是理想的体育课程境界。以主体参与为本位的体育课程,由于学生身体、心理、精神的高度投入,他们会获得一种生命的体验,这才是现代体育课程观所认为的理想体育课程境界。以主体参与为本位体育课程可以表示为:“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生命体验”。主体参与过程中的体育课程内容不单是教师与学生关系之介体,而是作为社会类主体的代表与体育课程主体的生命和情感沟通。师生在主体参与活动中与教学材料相遇,必然融为一体,产生积极而有效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不是简单而对立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具有鲜明的主体间性。在这个系统中,学生通过对课程运行中一系列活动的参与体验着一种生命的意义,或者说他们是用这种活动诠释着生命的价值,表达着生命的激情。因此,主体参与过程就是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使学生在体育课程运行中不断获得发展自己的动力。主体对生命的体验有感性与理性两个层次,如果学生可以从这两个层次去体验体育课程的生命乐趣,他们就会成熟得较快。只有体验才能使体育课程运行中知识技能的掌握具有很强的生命性特点,而且体验本身还具有激活动知识结构的功能。在体验中,现代体育课程强调主客二体的自然融合,物我两忘代替了主客分离。
3主体参与蕴涵现代体育课程的重要理念
第一,主体参与蕴涵着现代体育课程的重要基石———活动。主体参与与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活动是主体参与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活动就谈不上主体参与,它昭示着人在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为性。活动不会自动地产生在主体面前,正是人的主体参与才使活动成为活动,成为展示人、发展人的重要途径。主体参与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卷入性,它表征着学生个体对体育课程实践的一种态度与方式。主体参与是对活动的创造、运演,它决定着活动的方向、性质及结果,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建构性。参与是前提,决定着活动的始发;参与是过程,决定着活动的质量。现代体育课程所提倡的就是主体参与基础上的活动,活动基础上的发展。
第二,主体参与蕴涵着现代体育课程的重要保证———民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状态基本上有两种:一是间离的,一是和谐的。间离的关系,即师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有一定的心理对立、对抗。主要表现为:态度分岐,即态度很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兴趣背离,教者与学者有着完全不同的兴奋点。师生之间民主是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保证,要使学生在体育课程运行中主体参与,师生关系必须是民主性的,否则,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体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在体育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
第三,主体参与蕴涵着现代体育课程的重要策略———自由。在体育课程实践中,让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师,必然能够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体育课程参与中的自由是指学生自主而非强制地学习的一种状态,它可以分为人身自由与内在自由。人身自由,指在体育课程运行中教师允许学生随意走动、相互交谈,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想做的事,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体育课程实践;内在自由,指学生智力上、情感上和道德上的自由。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体育课程实践,就必须使学生既有人身自由,又有内在自由。自由意味着权力和责任,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体育课程主体,他们应该有自主性参与体育课程的权力,有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权力。学生的责任感往往是在他们自主性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同时,学生在体育课程运行中要主体参与就必须有一定的自主权,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没有自主权,就不会产生主体参与;没有责任,主体参与就失去了效果。自由不等于放任自流,不是没有任务和目的,不能不受教师的指导等。学生在体育课程运行和实践中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现代体育课程观认为,学生的权力表现在他们可以选择课题、选择学习和研讨方法,选择合作对象等方面。#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