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培育目的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基础教育培育目的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基础教育培育目的探究

作者:许邦兴 丁茂华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的发展,是指成人、成材问题的发展,中心是成人、成材这两个范围内的事。……我们一切教育工作者对一切教育对象,我们所做的事无非一是成人,二是成材这两方面的工作。对人的所谓发展也只能从这两方面来考虑。”[1](PP.316-318)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相应的对人的教育过程也是分阶段的。那么,在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这两个阶段中,成人与成才,是每一个阶段都平均用力的,还是各有所侧重?也就是说,基础教育阶段究竟是以“成人”作为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还是以“成才”作为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侧重点不同,选择不同,就会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培养目标的具体指标内容不同、课程标准不同、质量标准不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价值取向(工具价值)不同、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不同、学生成长过程的状况和结果不同、教师专业成长的体验和水平不同,等等。“成人”的内涵。在汉语中,有两种解释符合本义。一是指达到发育成熟,与“成年”是同义词;二是“造就人”,即培育练就人的意思。[2]可见“成人”包括生理成人和社会成人。其中社会成人就是一个人从刚出生时无知无识、无能无力的“动物实体”转化为有知有识、有能有力的“社会成员”,其标志是既能独立享受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全部权利,又能独立承担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全部义务。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一个人的成人都非常重视,一般都要举行专门的仪式加以确认,中国古代就有成人的冠(笄)礼之说。根据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年8月23日)中的规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提倡必要的礼仪,……提倡各地组织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

在日本、韩国、以色列、德国、俄罗斯等国家都有形式不同的成人仪式。一个人由动物实体向社会成员转化的过程,就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即造就人的过程。“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要求,对任何人来说,首先是求得与社会的适应,能成为社会中合格的一个成员,而这就叫社会化。”[1](P320)文化是社会化的主要材料,“人只有在后天获得文化才能获得禀赋的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人,而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成人’一词的根本含义即在此。”[1](P320)教育是社会化的基本手段,“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3](P86)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使人社会化和个性化,即使人成人就是目的。“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把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素质,或者说,把受教育者的素质提高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上来……由此看来,教育就是促进人转化的活动。这个转化过程,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4](PP.21-22)所以,教育是为促使人转化成合格的社会成员,即为促使人首先成人服务的。在我国,一个人在成人(18岁)之前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一般都是基础教育。因此,基础教育是以“成人”作为目标追求的。

“成才”的内涵。所谓成才,汉语中表述为成为有才能的人,即成为人才。我国早期的人才学研究者认为:“现在我们所说的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较高的技能和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做出了某种较大贡献的人。人才是人群中比较精华、先进的部分,是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代表。”[5](P4)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解释,“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前后解释,虽然表述上略有差异,早期的解释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但是,对“人才”概念本质的揭示是一致的。从对象来说,人才是人群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人,即人群中的精华,但是,作为基础教育来说,不是培养人群中的“精华”,而是培养“人群”,即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公平的培养而成人;从内容来说,对人才培养是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和专门技能的训练,而基础教育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非专门、非定向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所以,“成才”是专业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专业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的人。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亦称“专门教育”是培养某一领域专业人才的教育。在一个国家的学制结构中,一般既设有不同层次的进行基础教育的普通学校,又设有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的专门学校。中国实施专门教育的机构是各种类型的高等专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6](P71)。可见,基础教育应该以“成人”作为其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成才”是专业教育的价值追求。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的那样:“一般说来,人才总是具有一定的职业性和专业性,因此很难说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按照国际社会的共识,基础教育……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须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基本素质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而不是职业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它实施的是基本的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是非定向和非专门的,与职业性和专业性的教育有着性质上的不同。因此,基础教育的目的定位于培养‘人才’显然不合适。‘成人’先于、重于‘成才’。”[7]当然,如果把“成人”看成是未完成的存在,那么,成人是伴随人一生的事,“成才”只是人发展到特定阶段的成人形式而已。但是,如果站在人发展的阶段性和教育对人发展所起作用的阶段性立场,就教育与成人的关系来说,专业教育是以成才作为目标追求的成人形式,而基础教育是以成人本身作为目标追求的。

基础教育本质特征的应有之义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是第一层次,是其之上的任何层次教育(主要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在我国,基础教育就现在的教育体系结构来说,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关于什么是基础教育,其语言表述上存在着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给出的定义是通过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教育。[8](P130)该定义说明,基础教育的对象是每个人;基础教育的内容是每个人都要共同拥有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基础教育的标准是使每个人在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等方面达到最低限度;基础教育的目的,从个人角度来说,是让每个人的潜力、创造性、批判精神得以发挥,获得幸福;从社会角度来说,是让每个人成为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的公民。根据《教育大辞典》中的解释,基础教育(BasicEducation),亦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6](P71)该解释说明,基础教育的内容是普通文化知识,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实际上,基础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基础”二字。“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关键是‘基础’二字。所谓‘基础’包含三层意义:第一,基础教育要为提高国民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基础教育要为每个人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基础教育必须为受教育者打下坚实的思想、知识、能力、体质基础。同时,基础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定向、非专门、重潜力的特点。在知识方面不定向,在智力方面不专门化,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发展方面注重鼓励和涵养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走上社会或升入高一级学校,具有较多的可选择性。”[9](PP.57-58)也有人认为,基础教育要打好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走入社会的基础三个方面[10](PP.25-27)。笔者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应该是全方位的,概括起来,主要是身心健康基础、终身学习基础、步入社会基础和创新能力基础。前三个“基础”与前者的“三个方面”是一致的。这里的“创新能力基础”,不是说要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发明家、科学家,而是要从小培养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和打下创新智力品质的基色。要达到这个目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都要呵护每个孩子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想像并加以发展,鼓励每个孩子思维的批判性和求异性,培养每个孩子的思维灵活性和独立性,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以每个孩子动脑动口动手的自主探索活动为主的过程,都要是个性得以充分培养、潜质得以充分开发的过程。“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须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基本的任务,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11]可见,基础教育从自身特点来说,具有非定向、非专门、重潜力的特点;从内容来说,是人人都必须拥有的普通文化知识、社会观点准则的教育;从对人终身发展的影响来说,是为人的后续发展打基础的教育;从目的来说,是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和批判精神,让人获得幸福,进而成为合格公民的教育。所以说,基础教育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公民基本素质的人,“成人”是基础教育的应有之义。#p#分页标题#e#

政策法规赋予基础教育的基本义务

“成人”的政策法规内涵就是“成公民”,成人的过程,就是成为合格公民的过程。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C.M.Kershensteiner)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合国家及时代需要的有用公民,主张国家一切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便是造就公民。早在1987年,我国就有人指出:“基础教育不能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而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12](P109)也有研究者认为:“在对教育目标的表述上,培养合格的公民总是处于教育目标的核心地位。培养公民是一切教育目标表述的基础,也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13]事实上,现实社会中的“公民”已与“社会人”划等号,如世界公民,“在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将培养世界公民作为公民教育的目标之一”[14],公民资质已是现实社会中一个人的第一资质。从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说,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心性淳朴、可塑性大,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而基础教育又是人接受正规教育的起始阶段,所以,本阶段所形成的公民品质、思维习惯、行为习惯,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后进一步塑造公民品质的基础。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指出的那样,基础教育既是为生活作准备的阶段,又是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存的最好时期。从教育角度来说,培养人就是培养公民。因为公民教育是底线教育,具有普适性,“现代社会从本质上讲就是公民社会,公民资质是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第一资质,应当成为普遍性国民教育目标表述的底线。”[13]我国政府在1993年召开的“世界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首脑会议”上就向全世界做出了实施全民基础教育的庄严承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明确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从法律上对公民无差别地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予以了保障。建国以来,规模最浩大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15](P29)近20年来,国家又制定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方略,其目的就在于,国家通过采用经济的、政策的、法制的、行政的和督导评估等手段,逐步弱化和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推动基础教育实现相对均衡的发展。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在于,试图通过政策法规这种国家意志的强行规定,确保每个人经过公平的基础教育而成人,亦即成为合格的公民。所以说,基础教育就是培养公民的教育。

根据宪法的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我国,孩子一出生就取得了公民资格。但是,一个真正的公民应该是既能够享受全部法律权利,又能够同时承担全部法律义务的成年人。正因如此,各国都有一个划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年龄标准,在我国,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我国成年人的年龄标准为18岁。所以,可以把18岁以前的公民称为“不完全公民”,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任何人,都不能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利,也不能承担完全的公民义务;从年满18岁以后,就是“完全公民”了。当然,“完全公民”的含义,除了年龄标准外,还包括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其他素质标准,如身心素质、知识文化、伦理道德、能力水平等。所以说,完全公民也可以叫做“合格公民”。也就是说,任何人到了18岁,就从“自然孩童”转变成了“社会成人”。这个转变过程,就是成为公民的过程。如何才能成为合格公民呢?合格公民仅靠自然生长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到学校这个专门场所去接受教育,进行培养训练。而一个人在18岁之前所接受的教育一般都是基础教育,所以说,基础教育的过程是“成人”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合格公民的过程。正因如此,在《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中,对依法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和教师,都有“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这些方面的要求。

可见,培养未成年人成人,成为合格公民,是我国政策法规赋予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当然,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说,成人,成为合格的公民,也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责任,甚至需要一个人一生不懈地努力。四、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应有的价值取向:成人不可否认,“成人”与“成才”是有内在联系的。“在教育对人发生普遍的第一个社会作用即成人的基础上,教育还必须继续作用于人,使人的文化素质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使人不仅能够适应社会生活,而且能够以自身具有的内在素质为条件去创造、发展社会生活。教育对人所能起的这种作用,即为教育对人所具有的发展的功能,把这个意思概括起来说,也就是教育对于人的成才作用。”[1](P334)这段话说明三点:一是人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一个阶段有它特有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教育作为人发展的手段也相应的是分阶段的。前一阶段———基础教育阶段,人发展的特有目标是“成人”,所以教育要为人发展中的“成人”服务,充分发挥好“成人”的作用;后一阶段———专业教育阶段,人发展的特有目标是“成才”,教育要为人发展中的“成才”服务,充分发挥好“成才”的作用。二是衡量教育履行社会职能好坏的核心标准是:在帮助人完成本阶段发展主要任务,达成本阶段特有发展目标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效果,那么,衡量承担基础教育任务的学校办得好不好,主要是看它在帮助人“成人”方面所做的贡献。三是教育对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前后是密切关联的,前一阶段的发展是后一阶段发展的基础,基础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后续发展的好坏,即“成人”的好坏制约着“成才”的好坏。一个人成为人的素质越好,他成为人才的可能性就越大,成为人才后的素质就可能越高。所以,要培养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素质较高”、“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仅靠专业教育或仅从专业教育才开始培养是达不到的,还要靠基础教育在这方面所起“基础”作用的好坏。没有优秀的基础教育,就不可能有良好的专业教育。作为人一生中首先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基础教育,还有什么比一开始就培养学生“成人”更重要呢?“无论一个人未来成为何种规格的人才,他都必须首先学会做人”[16],况且,“成人”的质量,不仅制约着“成才”的质量,而且决定着整个民族能否持续发展,“基础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的起始阶段,其发展水平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国国际综合竞争力的增强与民族的繁荣昌盛。”[17](P25)“成人”是一以贯之的目标诉求,自然是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最高价值追求;“成才”只是专业教育阶段的特有目标,它不能提前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目标诉求,更不能置换基础教育“成人”的价值取向。如果把“成才”作为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不仅违背了人发展的规律,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而且会带来极端的功利主义,会过分片面地追逐教育显性的功利价值,忽视甚至排斥教育隐性的非功利价值。事实上也是如此,长期以来,由于基础教育过分看重平时成绩的名次、升学考试成绩等眼前的显性利益,似乎教育和受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升学成才,只有能达到升学成才目的的教育才是有用的教育,只有对升学考试有用的科目、内容才是重要的科目、内容。于是乎,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就学什么,不考试的科目“被”副科化,不考试的内容“被”边缘化,为提高考试成绩,诸如追求标准答案、机械重复、题海战术、时间消耗战等学习方法,严重伤害学生学习兴趣、抑制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培养、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甚至一些摧残人性的方式方法被一些学校、被一些老师广泛使用,而且经久不衰,致使学生的书越读越呆,厌学逃学的人越来越多。苏霍姆林斯基当年就曾告诫同行: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学生学校生活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学生只限于学习功课,那么学校将成为令人厌烦的场所,学习也将成为繁重的、单调乏味的、令人生厌的事情。[16]就这样,过分功利化的目标取向,最终使个人和社会的功利目标事与愿违:不仅成不了人才,而且连合格的人也成不了。这就是我们的惨痛教训。#p#分页标题#e#

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眼前,而是为了未来,因为教育本来具有未来性,而人又具有超越性。“人可以冲破社会历史所赋予他的规定性,走在历史的前面……人还可以超越自身身心的局限性,挑战极限……人在超越中驰骋于创造的无限空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推动人和社会的发展。人的意义就在于为可能生活的实现而超越、而创造”[18],而基础教育的本义就在于为更好地实现人的超越性而着眼于未来,“基础教育是人生接受正规教育的起步阶段,它的价值不只是满足眼前的需要,还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个‘未来’是指我们所处的社会之未来和作为个体的人生之未来。”[19]所以说,对“成人”的努力比单纯的对“成才”的追逐更符合教育的本意。

教育也不仅仅是为了外在的有用,它还有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培养人健全人格的内在价值。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杜威也说:“创作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娱乐的能力,有意义地利用闲暇的能力,都是公民效率的重要成分,比通常和公民训练联系在一起的成分更加重要。”人是因精神充实而感到幸福的。尤其重要的是,人是整体性的人,是身心的完美融合,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理性和实践的共同诉求,而“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必定是‘祛功利化’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身心素质的考量,而不是对人所获得的某种外部信息的检测,人的发展只有身心素质本身才能予以充分地说明,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人为的标准……任何外在的价值尺度都不能成为对人的发展状态的终极解说,也都不能对教育的永恒理念予以恰当、合理的评判”。[20]所以说,对“成人”的努力比单纯的对“成才”的追逐更符合人性。

可见,一旦基础教育把“成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取向,就能让教育返璞归真,教育本身就会是充满生命的,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就会是一个能使人获得乐趣、拥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过程,就会是一个彰显人性、培育人性的过程。“人性是趋向于在愉快而不是不愉快,在富有乐趣而不是在充满痛苦之中寻求动机。”[21]有了这样的过程体验,学生就能被课堂牢牢吸引,被学校牢牢吸引,最终成为健全充分发展的人。从人一生的发展逻辑来说,应该是先成人后成才,成不了人也就不可能成才,至多是畸形的才;无论是成人还是成才,都离不开学校教育功用的充分发挥,而人最先接受的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其后是专业教育,所以,“成人”是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应有的价值取向,“成才”是专业教育的终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