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教育困难及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论家庭教育困难及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论家庭教育困难及策略

作者:张琴琴 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家庭教育是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基础工程,它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征。我国家庭教育面临许多新挑战、新问题。本文在此进行一番探讨。

一、新形势下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教育责任观念增强,品德教育升温

教育观念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与中国传统观念相比,现代父母教育观念有了不少的变化。适应时展和青少年成长需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要做出积极的努力。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很重视子女成才,教育目标锁定在生存与发展上,90.5%的家长不同意“把孩子交给学校老师自己就没有教育的责任了”的观点,重视亲职、亲子教育。当前,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未来社会竞争加剧对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对品德教育更为重视,强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比例在五个选择中最高,占69.9%,对学生品德教育“从不关心”的为零,前几年重智轻德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对不同年级家长分析发现了差异(X2=26.763,P=0.001),低年级家长更关心孩子品德,高年级随着学习压力的加大,对于“小时学文化,长大学做人”更认同。对品德的重视程度比前几年有了进步,在调查中,认为树大自然直,让孩子自由成长的仅占2.3%。希望孩子将来具有雷锋那样的一心为公品质的占63.3%,而无所谓的占27.5%,不希望的占10.2%,两项相加有37.7%之多,这与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有关,但是这种状况发生在中小学生品德教育中必须引起重视。

(二)家庭教育内容增多,投入加大

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在家庭中家长大多能做到以身作则。家长有错要不要在孩子面前承认?在调查中发现,与几年前相比有了明显进步,总是改正的家长占94%,同时发现,高年级学生家长和低年级学生家长不存在明显差异(X2=12.683,P>0.05)。

(三)家庭教育方法比较理性,然而大包大揽现象仍突出

现在的家长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是他们父母一代不能比的,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小学生每天上学接送是必不可少的。相对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父母对子女的掌控程度比高年级高,存在包揽现象,表现在学习参与、时间分配、交友和生活起居上。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在学习上对孩子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帮助完成作业甚至陪读,使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上父母包办一切,有求必应。北京教科研究院对200名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56.6%的孩子是父母给挑选穿的衣服,49%的孩子是父母给倒掉洗脚水。上海也曾对150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和学习用品,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便束手无策。在有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不许孩子玩耍,不许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限制孩子的娱乐生活,使独生子女完全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与左右之中,仅仅在单调的学习空间里成长。

二、新形势下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物质关心,轻精神关怀

浙江是经济较发达地区,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有的父母盲目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在对一所小学的调查中,笔者得到这样的一组数据:有近三分之一的家长特别宠爱孩子,孩子向家长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唯恐达不到孩子的要求;大部分的家长每天或每周给孩子零花钱。同时,家长却忽略对孩子精神成长的积极引导,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当问及“最近半年您问过孩子心里想些什么吗”,仅有68.9%的家长选择“经常问”,10.6%的家长选择“问过一次”,有20.5%家长选择“没问过”。当问及“孩子心情不好时,你能及时了解并给予帮助吗”,也仅有56.9%的家长认为“能”,40.9%的家长选择“出了事才过问”,有1.8%和0.4%的家长分别选择“不了解也未给予帮助”、“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对子女精神关怀的缺失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空虚,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在调查中发现,相当多数的孩子表示自己“孤单”、“抑郁”、“空虚”、“无助。其次,由于家长的溺爱,一切为孩子着想,也易使孩子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遇事只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形成自私品性。家长普遍反映,当孩子的要求达不到时爱耍脾气,与父母赌气,甚至与父母吵嘴、顶撞。而且,在这些独生子女的头脑中,容易形成人生在世就是索取、享乐、挥霍的世界观,一旦家庭及社会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求,一旦没有付出就没有索取的社会法则严酷地摆在面前时,他们就会自哀自怜,抱怨家庭、抱怨社会。

(二)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

受现有学校教育、人事制度和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家长认为,高智力是高成就的前提。在调查中有70.3%的家长认为读书对孩子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当问及“你最关心孩子哪方面事情”时,有44%的家长选择“学习成绩”,34.7%的家长选择“品德修养”,21.3%的家长选择“身体健康”。家庭教育的重点在对未成年人的调查中也得到了验证。当问及“家里人最关心你什么问题”时,有62.4%的孩子选择“学习认不认真”,32.2%的孩子选择“身体好不好”,有5.4%的孩子选择“听不听话”。在调查中还发现,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已充分认识到德性与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一旦它们与孩子的学业发生矛盾时,这个重心却发生了移位。因此。在许多家庭父母和子女交流时,言必称分数和成绩者仍不在少数。许多孩子反映,自从上学以后,一个“分”字便涵盖了一切。许多家长在孩子回家后的第一个问题是:“今天考试没有?得了几分?”嘱咐孩子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上课要注意听讲。”评价孩子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看×××学习多好!”在父母眼里分数代表着一切。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家长不惜倾其所有,请家教,购书籍,买钢琴,参加各类补习班、特长班、培优班,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精疲力竭。但结果却是家庭矛盾不断,亲子关系紧张,甚至酿成家庭悲剧。#p#分页标题#e#

(三)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

调查显示,部分家长认为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便什么事都不让子女去操劳,他们的理由是:“不做家务最多变成懒虫,而分数上不去则不能成龙”。因此,13.6%的家长表示“从不让孩子做家务”,65.9%的家长表示“只做固定的几件小事”。问及“平时家务的承担量”时,也仅有3.5%的孩子表示“很大”,26.3%的孩子表示“比较大”。48.4%和21.8%的孩子分别选择“比较小”、“很小”。事实上,让孩子适当承担一些家务劳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正由于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有关青少年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的调查显示,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日趋淡薄,劳动能力普遍较差,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如“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的调查研究显示:有20.4%的孩子明确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有18.3%的孩子认为自己“做事依赖别人”。其次,忽视家庭劳动教育容易导致孩子人格不健全,如怕苦怕累、贪图享乐等。

(四)重他律,轻自律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童年时代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伴随人的一生。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的做法很有道理。然而,现实情况与此大相径庭。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希望工程——手拉手走向未来”的夏令营活动中,进行了一项少年儿童社会公德调查。结果表明:150名小营员填写问卷时的选择与日常行为之间存在许多的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之处。例如:他们几乎人人懂得爱护公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但对倒在地上的椅子、营区内的长明灯、流水的龙头、无人房间转动的电风扇熟视无睹;他们不喜欢在休息时受到别人的打扰,也知道打扰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但时常吵闹并打扰别人。究其原凶,与重他律而轻自律的家庭行为养成模式有直接的关系。许多家长用来规范孩子行为的“杀手锏”就是喊“狼来了”。久而久之,孩子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社会行为规范是一种凌驾于人之上的异己力量。他们的道德行为不是出于自觉自愿,而是迫不得已。换言之,社会的道德规范并没有内化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因此,“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不足为奇了。

三、解决我国新形势下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家庭教育要善始善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长期性。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对象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塑性很强,他们的思想、目标和兴趣都不稳定。因此,家长不仅要有科学的教子思想,还应该自觉克服教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坚定的教育意志。家长应该把对孩子的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做到爱之有道,严之合理。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的情绪和行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子女。

(二)家庭教育要有合理的价值取向

家庭教育应有一个十分明确合理的价值取向,坚持科学精神、理性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家长应该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进行一些科学、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让他们学习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我们所要做的是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片面发展。家长进行的教育不应是“超前教育”更不是“定向教育”或“智力教育”。面对升学、就业的压力,家长应有一种平淡平静的心态。家庭教育保持合理的、民主的、宽容的态度,去掉过多的功利目的和色彩,多一点引导,少一点干预;多一点冷静,少一点急躁;多一些自然,少一些功利。

(三)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自我教育,正如联合国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先生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自我教育是孩子真正走向成功的教育形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孩子认识自我、利用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我。一切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只有“转换”成受教育者自身的教育才能有效果。

(四)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服务机构

家庭教育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家长学校一般面对家庭教育的共同问题,而咨询机构则主要解决个别家庭的特殊问题。为了方便群众,广州市于1982年尝试开办了第一个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站,并开设了热线电话。此后,这种新的家长教育方式在全国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这样的咨询服务站近万家,分布在大、中、小城市。随着家庭教育形势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咨询服务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笔者以为,下一步应以研究、咨询机构为主体,广泛吸纳受过专门训练的志愿者,逐步建立和完善集诊断、治疗、咨询、指导、救助功能于一体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为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水平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五)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家庭教育活动

妇联、电视台、广播电台等部门应当经常组织如家庭教育知识竞赛、优秀父母和儿童评选、家庭夏令营、家庭教育小品比赛等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活动,向家长介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树立与主流文化相适应的教育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实践证明,许多杰出人才的成功无不与良好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而从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来看,其中也都存在着家庭的不良因素影响。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能否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