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论析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调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教师的外在条件并非关键因素
(一)教师的性别: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南审女生所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偏高,女性教师所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也相对偏高。作为人文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性别意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自我角色定位。性别差异使得男女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风格、人生态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从而导致男女教师在专业教学上拥有不同的优势,且这些优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那么,性别差异是否影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呢?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66.80%的同学认为“无所谓,老师的性别不影响我对老师的教学评价”。在“我对男教师打高分”和“我对女教师打高分”这两个选项的选择上,除了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这三个学院外,其他学院的学生选择前者的比例均大于选择后者的比例,特别是法学院和信息科学学院,这两个学院选择“对男教师打高分”的学生所占比例高出“对女教师打高分”的学生所占比例20多个百分点,这说明对抽象性、逻辑性要求较高的专业来讲,男教师在教学中拥有一定优势。外国语学院选择“对女教师打高分”的学生所占比例高出“对男教师打高分”的学生所占比例近14个百分点,这说明女教师在语言类、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由此可见,专业差异显示出男女教师的群体优势差异。
(二)教师的年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2.57%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老师的年龄不影响我对老师的教学评价”,这说明多数学生在给教师打分时并不考虑年龄问题。然而,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教师在专业教学水平的群体优势上有所差别。除了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外,其他学院选择“对中老年教师打分高”的学生所占比例大于选择“对青年教师打分高”的学生所占比例,特别是法学院、国际审计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信息科学学院,这几个学院的学生选择前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后者,说明这几个学院的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在教学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在外国语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管理学院这三个学院中,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却比中老年教师占有优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各有优势:青年教师大多精力旺盛、进取心强,而且他们与大学生的年龄差距小,在很多方面能够与大学生进行相互理解和沟通,容易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但他们往往处于专业成长期,教学经验不足。中老年教师多为教学经验丰富者,有的甚至是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但他们往往不注意知识更新,进而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他们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传统意识也容易与当代大学生之间产生代沟。因此,无论年龄大小,教师都需要扬长避短、不断进取。
(三)教师的学历与职称:严格地讲,学历和职称都是对人才素质的描述,学历表示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而职称则表示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资历水平和实际所担任的职务。虽然学历与职称是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的核心指标,但这两大要素在本科生的心目中却并不重要。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信息科学学院和政治与行治学院选择“对高学历的教师打分高”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8?84%和50%,法学院和信息科学学院选择“对高职称的教师打分高”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4?79%和45?35%,其他学院选择学历与职称“重要性一般,只要把课程内容讲清楚即可”的学生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笔者认为,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本科生教育已经逐渐转向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为重心,培养学术研究型的人才观念已被逐步弱化,鉴于这种状况,大学教师只要具备知识结构、语言表达、学术水准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就能应付本科教学任务。由此以来,目前的本科学生对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需求并不急迫。相对而言,信息科学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法学院这三个学院的学生对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更加重视一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基于以下两点:(1)信息科学属于高端领域,其发展迅速,信息科学不仅通过在其内部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碰撞产生出一系列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而且信息科学群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不断地向其他学科领域渗透,涌现出大量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交叉学科和研究领域。信息科学领域的发展特点决定了高学历与高职称的教师相对更受本科生的欢迎。(2)政治与行政学院和法学院的学生也比较青睐高学历的教师,主要原因在于这两大学科的人才乃真正的国家“治国”之才,本科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阶段,毕业之后大多数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以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因此,这两个学科的本科生对老师的学历非常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简而言之,大多数本科生认为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与职称等外在条件与经历不影响他们对老师的正确评价。因此,笔者认为,多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教师(无论是女教师、年龄稍长的老师,还是学历与职称并非高端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必有心理上的障碍,认真备好课,大胆自信地走上讲台,展现自己的才华。
教师的内在功底至关重要
决定教师教学效果的因素也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其内因就是指教师的内在教学功底,包括授课内容熟练度、知识讲解透彻度、对教材的关联度、知识拓展水平以及职业生涯经验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和关键,也是一个称职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学基本功的深厚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老师如果能对上述五个方面做到拿捏有度、尽善尽美,那么他的课堂肯定备受学生欢迎,学生到课率自然也很高,本次调查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65%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授课内容的熟练程度”这一因素很重要,他们倾向对课程内容前后关联烂熟于心的教师打高分。正如有学者所说,大学各类教育内容所反映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在反复实践、反复认识后所取得的最基本的知识成果,是人类智能活动的精美结晶,并凝聚着人的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精神力量,不仅具有智力价值,而且具有伦理的、美学的等方面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是教师教学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教育环节,只有当教师自身已熟练地掌握所授知识时,教师才能准确无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接受知识,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取决于学生对科学基础知识的主要或主导思想的理解深度。从“对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专业知识的讲解情况”这项内容的调查结果来看,超过50%的学生认为“该因素很重要,我对能深入讲解专业知识的老师打分高”。
(二)教师授课内容与教材内容的一致性: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与教材内容一致性”这一问题的意见分歧较大。法学院、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这三个学院的学生倾向选择“该因素很重要,我对授课内容与教材内容完全一致的老师打分高”这一项,其他8个学院的学生则倾向选择“重要性一般,授课内容不一定要紧扣教材,只要与教材基本相关,老师讲课好,一样打分高”这一项。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呢?笔者认为这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法学、管理学、信息科学这三个学科的知识逻辑极为严密,且刚性内容相对较多,所以这三个学院超过42%的学生要求老师紧扣教材讲课。有教育专家认为,大学教育主要是专业教育,即大学教育必须突出专业性,注重专业概念、命题、理论与方法的阐释、分析、批评和介绍,注重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前沿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科学精神。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因此,大学教学更多依赖于作为专家的教师在学科领域的学术水平,以及把丰富精深的学术修养与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结合起来的能力。同时,大学教师还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传递主流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和解决多种价值观念的分歧与冲突。也就是说,大学教师深入讲解专业知识是主要的,授课内容不一定要紧扣教材,这与大多数专业学生的看法是一致的,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60%以上赞同“教师授课过程中对课外知识的拓展”这一做法,其中政治与行政学院参与调查的学生100%赞同这一观点。
(三)教师职业生涯与所教专业的相关性:除了外国语学院,其他学院的多数学生认为“该因素很重要,对本专业出身的教师打分高”。众所周知,不同学科、专业之间有“隔行如隔山”之说法。在教学过程中,某教师的职业生涯与所教专业的相关性越高,该教师越是易于自然掌握教学内容,且能够达到较高的熟练程度,由此该教师就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知识,在授课过程中还能够跳出课本知识,进一步拓展与讲授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总体来说,作为一名高校老师,其专业背景及素养、知识讲解的能力及技巧等内在教学功底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学生在评价老师的时候比较看重教师的内在基本功。因此,大学教师一定要苦练“内功”,而且这种内在功底需要不断地学习与积累,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和实现教师自身的价值。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育不容忽视
高校的课堂教学不仅仅传授专业知识,也不仅仅是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就能完成大学德育任务的。高校的课堂教学要实现多重任务,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完成对学生的学科前沿引领、学术研究指导和德育教育这三大任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倾向选择“我对授课过程中涉及科研学术的老师打分高”、“我对授课过程中进行专业指导与教育的老师打分高”、“我对上课期间进行德育教育的老师打分高”这些选项,如法学院的学生选择以上三个答案的比例分别为60.42%、67.71%和53.65%,其他学院的学生选择这三个答案的比例也都比较高。尽管当下的本科教学已经弱化了对学生在科研学术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讨厌思想政治教育,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本科生已开始对学术科研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渴望听取老师对学术信息的传导,而且多数学生愿意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一)学科前沿和学术研究等信息的传授:学科前沿是本学科研究与学术的最新成果,专业知识不是静态的,它的更新必然密切联系着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所以,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学术科研,但对于理论潜质或者知识背景不同的学生而言,其对学科前沿以及学术研究等知识的接受程度或敏感度是不一样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教师对学科前沿、学术研究的指导方面,27.08%的学生选择“重要性一般,授课内容不一定要涉及科研和学术,只要老师讲得好,一样打分高”这一项,近17%的学生选择“我讨厌老师在课堂上讲科研学术的东西,这样的老师我打分很低”这一项。这也许与教师没有处理好学生对学科前沿内容的可接受性有关,从而导致部分同学难以理解和接受学科前沿知识。
(二)专业指导与教育:调查结果显示,68.19%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辅助专业指导与教育这一做法很重要。专业指导与教育是指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向他们传授工作实践中应具有的必备专业技能或从业技巧,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专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在实践领域,这也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现代社会需要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高的人才,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经过和接受比从事普通职业更多的教育与训练,即需要接受长期的专门化教育。所以,大学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与教育。当然,也有少数学生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辅助专业指导与教育这一做法持否定或中性观点。在持否定或者中性观点的学生中,国际审计学院和数学与统计学院这两个学院的学生所占比例偏高一些,这可能与他们进入职场的路径以及专业特点有关系。国际审计学院的毕业生需要各种证书来代表他们的实力,因此部分学生就认为考试拿到证书最重要,专业技能可以暂且不管。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毕业生所从事职业的技术性要求相对不高,而且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考研,因此他们希望教师将教学时间集中用在对课程内容的讲授上。
(三)德育:高校德育是为社会主义中国培养优秀人才的德育主渠道。而课堂教育又是高校德育的主战场。但实践证明,单独、专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利用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时机恰当地结合学生的思想进行德育反而更好,这能够使学生在无意间获得某种思想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意识不到自己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进而在积极参与过程中达到了教育目的,这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的优势所在。总之,大学教师在本科教学课堂上适当地开展专业教育、学术指导及德育等活动是受到多数学生欢迎的,也是实现大学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课堂教学,因为“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传授今后才需要的大量知识……真正的教育者在课堂上讲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自然界或人类,讲解道德或审美的重要意义时,决不会忘记,他不仅在传授知识,而且在用某些东西丰富集体的精神生活,启发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对知识、对科学、对文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因此,大学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引领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和良善的道德准则。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管理必须严格
课堂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它是一种有领导、有组织的师生共同进行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包括“教”和“管”两个方面,即调控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便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大学的课堂管理主要通过点名来检查学生的到课情况以及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的听课态度等方式去实现。学生对教师的日常课堂管理到底有何反应?我们通过调查结果就可以找到答案。
(一)课堂点名:学生既是课堂管理的对象,又是课堂管理的主体。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逃课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已成为逃课潜规则,这也是大学课堂管理不到位的表现。要问那些逃课的学生不上课干什么去了,答案是多元化的。据报道,学生用逃课时间做得最多的事情是玩游戏、上网和睡觉,真正将逃课时间用于工作和学习的是微乎其微。这样的现象令学校和老师非常纠结,于是上课点名成为杜绝学生逃课的一种常用办法。那么,学生对老师上课点名又是如何看待的呢?笔者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法学院和信息科学学院有30%以上的学生倾向选择“对课堂经常点名的老师打分高”这一项,各学院近40%的学生倾向选择“对适度点名的老师打高分”这一项,近20%的学生选择“给不点名的老师打高分”这一项,近20%的学生认为“点名不影响对老师的评价”。笔者认为,点名虽然可以控制逃课现象,但是点名要占用一定的上课时间,所以不定期点名或者随机点名应该比较科学合理。
(二)课堂提问: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不仅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而且有益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课堂提问分为课前的复习提问、课中的抽查提问和课后的检查提问三种情况。课堂提问有利于督促学生认真听课和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从调查结果来看,法学院和政治与行政学院这两个学院的学生多数认为“该因素很重要,我对课堂经常提问的老师打分高”,其他9个学院的多数学生认为“我对适度提问的老师打分高,不喜欢从不提问或经常提问的老师”,10%左右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是否课堂提问不影响我对老师的教学评价”。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进行一些提问还是必要和可行的。
(三)严格要求: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大学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总原则。自古“严师出高徒”,只有严格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更好地体现教育对社会的重大意义。“严”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不断鞭策学生走向更高的目标。因此,整个社会“对学生要求严格”这一观点持肯定态度,大学生自身对此也倾向赞同。由调查结果可知,多数学生“对严格要求的老师打分高”,少数学生不喜欢要求严格的老师或者持无所谓态度。有教育专家曾讲过,要让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完成好各项教学任务,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大学教师对课堂的严格管理是必要的,也是受多数大学生欢迎的。
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应多元化
从理论上讲,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也是影响学生给老师评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教学方法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人少走许多弯路,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7.18%的学生支持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认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对教学效果很重要,并选择“我对采用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老师打分高”这一项。的确,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等这些教学方法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30%左右的学生选择“讨厌课堂讨论,我给这样的老师我打分很低”和“只要老师把课程内容讲清楚即可”这两项,笔者认为持这种态度的学生往往不愿意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属于被动学习的一类学生群体,当然这也有可能是老师对课堂讨论的组织不够合理到位所致。
(二)教师是否应该在考试前划复习重点:关于“教师是否应在考试前划复习重点”,多数学生认为“该因素很重要,我对考试前划重点的老师打分高”,只有少数学生觉得无所谓,认为“老师给的平时分高低不影响我对老师的教学评价”。曾几何时,大学教育形成了考前划重点这样一种现象。长期以来,部分大学生也就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平时不愿花时间用心学习,一直等到考试前老师划了重点之后才“突击”复习一段时间,本来需要花一学期时间才能学完的课程,他几天就搞定了,甚至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针对这种现象,有人认为考试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为审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选拔人才而进行的考试;另一种是为促使学生对一定范围内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而进行的考试。前一种考试不应该划重点,而后一种考试划重点则有利于为学生掌握知识指明方向。有学者认为考前划重点有诸多不利:一是促使少数学生养成了懒惰的学习习惯;二是挫伤了部分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为少数学生的考试作弊提供了方便。客观地说,大学教师在考试前划复习重点的做法有弊也有利。弊端如前所述,好处主要在于:大学强调个性化学习,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爱好的领域用心钻研,利用平时的课外时间去实现自己的个人学习理想。对于学校安排的学习课程,大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划重点在考前“突击”复习一下,以保证考试过关。当然,教师划复习重点只能将一门课程应该掌握的知识范围告诉学生,只是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而不能告诉学生考题范围。
(三)学生的平时成绩:本次调查发现,教师给学生平时成绩的高低也已成为学生评价老师的一个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有5个学院的学生多数倾向选择“对平时成绩给的高,且与其他同学的平时成绩之间无差异化的老师打分高”这一项,其他6个学院的学生多数倾向选择“对平时成绩总体给的高,但会根据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对平时成绩加以区分的老师打分高”这一项。也就是说,学生们总体上赞同“老师给学生的平时成绩高”这一做法。我们知道,大学课程的最终成绩是依据平时成绩和期终考试成绩两个部分综合评定的,期终成绩的评定依据卷面情况来定,而平时成绩的评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基本上是教师根据课程性质或特点自主决定平时成绩的评价标准。一般来说,教师主要依据到课率、回答问题、平时作业成绩等情况来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而且老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总体上是偏高的,当然也做不到绝对的公正、公平。
影响教学质量评价的其他因素
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体系里,教师的表达方式(如语速、方言、教态等)以及教师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成长情况等也是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
(一)语速:法学院与外国语学院这两个学院选择“对语速较快的教师打分高”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34?38%和27?59%,管理学院37?60%的学生选择“无所谓,老师的语速不影响我对老师的教学评价”这一项,其他8个学院的学生大多倾向选择“对语速适中的教师打分高”这一项。总体而言,多数学生支持语速适中的教师,希望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保持语速适中。一般说来,一名讲课时语气亲切、语速适中、吐字清楚、不慌不乱的教师肯定是备受学生欢迎的。
(二)方言:曾有大学生们普遍反映,一些教师的课虽然讲得很好,但一口浓重难懂的方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情绪和教师的授课效果。学生们在有些时候只能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找人对笔记,有些学生甚至不得不根据讲课内容来“猜”教师的发音到底是什么,因此强烈要求老师上课要讲普通话。调查结果表明:有6个学院的学生多数认为“对有方言口音的教师打分低”,其他5个学院的多数学生对老师的方言讲课持比较宽容态度,认为“只要是用我能听懂的语言就行”,还有少数学生认为“无所谓,老师的方言不影响我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总的来说,多数学生对教师用方言讲课还是持否定态度的。
(三)教态:教态是指教师讲授时的姿态,包括教师的衣着、表情、手势、体态动作等因素。良好的教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谈吐文雅、举止得体、精神饱满、仪表端庄自然会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也就能得到学生的高分回报。本次调查结果显示:11个学院的多数学生均认为“该因素很重要,我对服饰漂亮仪态端庄的老师打分高”,而感到“无所谓,老师的教学仪态不影响我对老师的教学评价”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小。这表明教态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师本人的评价。正如有学者所倡导的那样:“在大学教学中,某些教师上课枯燥无味、古板,没有激情,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而另一些教师则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表现力丰富,极易让学生进入教育情境。造成这种差别的重要原因在于大学教师的教态素养不同。因此,大学的教师教育以及教师的自我修养应当重视提高教态素养。”
(四)教师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成长:关于“教师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成长”这一问题,多数学生认为“该因素很重要,我对善于与学生交流的老师打分高”或“该因素很重要,我对关心学生成长的老师打分高”,只有少数学生对此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老师是否善于与学生交流和老师是否关心学生成长不影响我对老师的教学评价”。这种现象表明,虽然大学生具有较为独立的个性,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愿意与老师沟通交流。从教师品质的角度来讲,教师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成长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爱。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言:“一个具有美好心灵的人,首先要爱人。正是这种爱人之心,才是他对集体事业坚贞不渝,忠心耿耿的基础。”今天,对大学生的爱仍是大学教师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而且这种爱同时也会给教师带来快乐和更多的爱。所以说,大学老师既要温文尔雅地将文化知识轻松愉快地传授给学生,又要从内心深处真心地关爱学生,成为他们所崇拜和信赖的人。
综上所述,大学课堂是展现教师人格魅力的理想舞台,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交流与思想碰撞的重要场所。一名能将讲台站好的大学教师应该具备自信饱满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基本功和把握课程教育的艺术等品性,同时还要做到对学生严格要求、教学方法多元化、表达顺畅、教态优雅、真心地关爱学生,这样的教师才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高校教师应该以此为标准进一步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学管理部门也应当强化对上述标准的认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一个共同的目标是:加强教师的基本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增加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本文作者:谢冬慧 和秀星 单位:南京审计学院 国际审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