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德教学体制对比,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引言 随着全球各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各个领域更加密切的交流,以及学术界的频繁互动,也随之逐步增强.中国和德国之间在语言、文化、宗教、哲学思想的交流、碰撞日益增多.诸多中国籍学生背井离乡,带着亲人的托付,和对日耳曼文化深厚的兴趣,开始了德意志文化的学习之旅;同样德国籍也有越来越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学子,千里迢迢来到中国进修、学习;笔者作为一名中国籍学子,通过7年留学德国的经历,以及在中国从事外语教学的初步经验,对中德教育体制进行一些浅显的分析. 2中德教育体制对比 仅从体制上看,中德两国都具有初级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种形式,但其内涵与外延互有差异,各有利弊.我们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2.1初级教育 德国的孩子一般6岁入学,和我们国家一样,每学年有两个学期,有寒暑假.德国小学生通常只有早晨上课.家庭作业量比我国小学生少.通常每学年2次考试,基本都是以开卷形式进行.德国的小学初级教育提倡教育、课程多样化,除了书本知识外,烹饪、园艺、手工等专题课,也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德国的小学教育一般为4年,而中国小学教育则为6年.同样也在6周岁左右入学.中国的小学生,一天平均为8节课,比德国小学生多了一倍课时量,同时家长给学生安排了很多课外学习,比如器乐类、书法、奥数等,而这些在中国并不学校的必修课,是在每天繁忙的课业后,由学生家长监督孩子们完成的.德国学校从小培养学生善于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而中国教师偏重良好习惯的养成,认为好的习惯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要因素.中国小学生的课业,相对于年龄而言,有些偏重、偏多.德国学校注重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实践和观察,不断开拓视野,培养好习惯、陶冶高尚情操.中国学校则偏重孩子们的书本知识,书中虽有颜如玉,书中虽有黄金屋,却要建立在孩子们能够真正理解的基础之上. 2.2中等教育 德国的中学分为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类.普通中学学制为4年,约有半数的学生会进入普通中学学习,结束普通教育的年龄平均在15岁左右,通常在此时,德国的孩子们继续接受职业教育.实科中学学制为6年,即从五年级到十年级.培养的目标是“中等教育毕业生”.学生所授教育介于普通中学和文理中学之间.实科毕业生具备就读专业学校和专科学校的资格,在调查中显示,毕业于实科中学的学生,就业率最高,占全部德国全部中学毕业生的37%.文理中学学制为9年,即从五年级到十三年级.文理中学是德国传统的“高级中学”,只有毕业于文理学校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德国以上三类中学因为分科过早引起众多争议,因此近些年来在德国出现了综合中学.毕业于综合中学,同样可以获得德国联邦各州教育部门的认可.这和中国高中分科,高考后选择专业的形式截然不同.中国的中学阶段分为:初中和高中.共六年时间,高中阶段的学生们,开始划分文科和理科,初中阶段仍属于义务教育的统筹内.作为中国学生,最辛苦的阶段乃是中学阶段;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付出诸多心血的不仅是学生本人,还有学生家长.而德国孩子的中学生涯则是一个强身健体、课外活动多,压力不大的学习过程.中国家长有个传统观念:玩物丧志.认为对孩子学习有影响,或者和学习无关的事,是无意义的,会采取干预、阻止.但是这个观念普遍在德国家长那里得不到证实,因为德国家长认为,只要在不沉迷的情况下,适当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心,也是健全人格的必要过程.比如很多中国孩子和德国孩子一样热衷于养宠物,但是在中国,很少有父母会满足孩子的愿望,认为这个阶段学习任务是第一位的,不适宜分散注意力.有些家长,甚至限制孩子体育锻炼的时间,应引起足够重视. 2.3高等教育 德国的高等院校是由各联邦州的国力设施,教会大学不包含其内.授课形式一般分为讲座和练习.德国大学入学和中国相对比,难度较低;但是,大学毕业并不容易.由于很多德国本土学生和外国学生半工半读,德国高等学府又是一个学分制教育体系,因此,德国的大学生,有的甚至读了7、8年才毕业.德国大学的毕业考试有三种形式,理工、文科和国家考试.德国的国际硕士为文科硕士和理科硕士.对于留学生而言,要想进入高等学府,除了有各国高中毕业证明,(针对有些国家需要大学学习证明),来到德国首先要攻读预科班,也就是语言培训,在学时量满后,必须参加德国国家级别的“DSH”语言测试,通过后方可进修学习.作为外籍学生,获得理科硕士学位过程相对短暂,一般约在5年左右,文科硕士的时间则会更长.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有自身的特点,比如考大学难,毕业容易;很多高中生进入大学校园后,通过四年本科学习,较容易的就能拿到文凭,同时学校监督力量很大,每个班级都有辅导员,及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反映给学生家长,监督并督促学生完成课业,按时到校.而德国属于学分制,学生学习完全凭自觉性,因此入大学门容易,毕业获取文凭较难. 3中德教育体制差异的成因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中德教育体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笔者以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3.1教育背景不同 早在十六世纪,德国的学校都是以教会形式出现,所学习课程仅有神学、医学和文学等科目,德国的教会学校可溯源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期.当时为了扩大新教派的势力,教会学校因此在那一时期纷纷落成,时至今日,德国的教会学校已经今非昔比.学校、学生和教师,已不再是中国百姓通过传媒所了解的,如同教堂一般神圣的课堂,和修道士一般的着装.但是校园里弥漫的宗教气氛,仍旧庄重,能够感触到一种道德、灵魂和信仰的神圣.那时候的德国没有21世纪全社会提倡的义务教育,能够进入教会学校学校学习的孩童,往往是来自富裕的家庭;早在德国十六世纪教育业形成初期,人们没有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素论和潜意识;仅仅将知识、学问视为教养和内涵的体现;仅这一点,和在中国持续二千多年的“科举”想比,学习的意义截然不同.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史册,封建王朝的长期统治,促使平凡的“庶民”,怀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期待,寒窗苦读,一朝成名天下知.这样的楷模,几乎是中国家庭教育的典范.即便是当下社会,中国的父母也惯用“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塑造子女.众所周知,德国是著名的哲学故乡,这里诞生了诸多著名的哲学家,而哲学的实用性从何说起?因此许多人,将学习哲学视为贵族的精神,而哲学家,则是精神上的贵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当今德国教育业基本完善的情况下,在基本杜绝文盲的时代里,更多的德国人,则是以就业为导向,学习相关知识.德国法制健全、保险业健全、就业压力较轻,即便是一时袭人的经济危机做背景,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德国人根深蒂固的“放松意识”.德国的家庭教育,区别于中国家庭教育,最重要一点,是中国的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强烈期待,这和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就业形势欠佳、农村包围城市的国情有直接关联;而德国的家庭教育,相对比较务实.有些德国孩子,对书本知识不太感兴趣,父母则会主动建议孩子选择技术培训、或者提前参加工作.#p#分页标题#e# 3.2教育理念不同 德国教育大纲明文规定:所有学校的教学,须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有效结合.在德国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多则活学活用.德国教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相对而言,德国的教育比中国教育内容要简单易懂,德国、乃至欧洲都很注重学生的外语水平,其中包括理科学生.为了丰富学生视野,德国的教科书,尽量更多配备图片,让学生一目了然,达到过目不忘的目的.大部分德国学校,每年会安排组织学生旅游、实践、校际交流.通过活动,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互相学习,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而我国目前的教育方向有些模糊,同时各家工作单位不断提高应聘要求,致使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了茫然态度,2009年高考,先后出现了个别学生放弃考试的案例.由此说明,我们的教育方式,与德国的教育形式相对比下,过于“书本化”,学生应试能力强,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差.学校过度注重升学率,教师和家长双双给予学生太多学习压力,致使学生之间却少互动,同时实践时间太少.在教育业在中国的实施,通常导致学生知识量大,实用性少,有很多学生走向社会后,所学大部分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由此结论,中国的教育也更多应该朝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趋势迈进,在杜绝文盲、享受我国义务教育的同时,务实为本.在德国教育的熏陶和影响下,笔者认为中国学生的启蒙教育应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心性、情操和爱好,而中学教育则应该偏重知识、思想和体育的全面发展,而真正开展专业学习、研究,则应安排在高等教育阶段,因为此时的学生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能够达到学而致用. 3.3国情不同 由于中德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不同,教育难免不受其影响.较之于中国,德国的人口甚少,国家可以每年拿出足够的资金投入教育,师资的培训提高有充分保障,学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日臻完善,从而形成了教育模式自下而上的良性循环,为国家不断培养着有用之才,为社会的发展发挥着教育部门应有的重要作用.相比之下,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首先是国家给教育的投资有限,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百业待兴,任重道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国家和政府给予教育事业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投入,使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人口众多,需要接受学业教育的人远远超出了教育部门的接受能力,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使得广大不能得到及时的学术休整与培训,学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供不应求,从而使得教育事业的发展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4结语 教育体制问题的一个深远而浩大的研究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囿于认识和篇幅,以上所述仅对中德两国的教育体制表现形式差异及其成因作了简要的对比分析,并不能代表这一研究课题的全貌.其中某些更为宽泛的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尚有待于我们今后进一步发掘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