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方式调研,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企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将学校常规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训的一种教育方式。[1]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加强校企合作、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是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重大举措。“工学交替”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常见的一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于2009年至2011年分别组织学生进入苏州三星电脑公司、苏州汉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冠捷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不等的“工学交替”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明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意义,思考开展工学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对策及建议,为今后系部开展此项活动提供参考,笔者分别从学生、企业和学校角度对该项活动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学生个别访谈、走访企业以及下发统计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 一、学生角度的调研 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才能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更具实效性。 (一)对企业的满意度 通过对公司规模程度、对安排职位的满意度、对薪资的满意度等方面的调研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企业的期望程度与企业实际基本相符,对安排的职位、薪资基本与其自身预想一致。在报名初期,学院和系部高度重视,组织召开师生动员大会,进行了宣传教育,阐述开展活动的意义、措施、方法,在学生进入企业前,通过辅导员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企业的情况,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种种思想问题与情绪波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如安全生产教育、就业教育与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教育等,鼓舞了学生士气,增强了学生信心。 (二)从事工作 从调研结果来看,学生在企业里有“师傅”的具体指导,并且由于从事的工作比较简单,所以适应工作的时间较短。学生在企业里主要完成电路板的组装、检测、装箱等工作,绝大多数学生在经过2~3周的适应期后都能比较熟练地完成自身的工作,工作强度也相应增大。许多学生都能把这看成是培养其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的良好机会,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磨练。不过也有一些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观念较差,沟通协调能力不强,并随着工作强度的增加、工作性质的单调以及专业与实际岗位的迥异等,产生各种思想情绪。系部通过与企业沟通,尽可能解决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优良作风,以过硬的技术、严谨的做事习惯来赢得企业的器重,真正实现综合素质的增强。 (三)实习收获 从对实践能力的提升程度、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身心状况的改变、实践活动的收获等方面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经过实习,学生总体感觉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最大收获并不是专业技术及实践能力的提升,而是社会经验的积累,这些调研结果与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有极大的关系。由于学生在企业从事的是流水线工作,专业技术对于这些只有大一程度的学生来讲,是不可能深入的,更何况对这些技术企业是保密的,所以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学到任何专业知识或只是有个大概的了解。 二、企业角度的调研 校企合作教育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取决于企业对合作教育的认可程度,为此,笔者结合本系开展的“工学交替”教学实践,在苏州地区的部分企业做了调查。调查的对象是苏州地区的30家企业,采用的调查形式为问卷或访谈。 (一)人才的需求情况 调查结果中,认为最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技术人才”企业占总数的58.2%,位居第一;认为最需要的人才是“高级研究人才”企业占总数的18.4%,位居第二;认为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企业占总数的13.3%,位居第三。总体来看,企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人才的素质要求 企业在对学校培养学生的素质要求上对要加强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占34.6%,要加强专业知识占23.1%,要拓宽知识面占20.5%。此项调查与前面一项基本符合,也体现了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中对动手能力的要求。 (三)对校企合作的认可度 该调查是一个多项选择,要求答卷人按重要程度排列顺序。认为校企合作是一种长远策略的占93.3%,认为校企合作可以加强与学校的联系的占86.7%,认为校企合作是物色新职工的好办法的占83.3%。而中选率较低的是“使用廉价劳动力”和“受人之托”。这一结果显示,多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出于长远的考虑。而关于是否希望校企合作的学生来企业工作,有73%的企业表示希望与学校继续保持合作,认为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三、学校角度的调研 对学校的调查,分别从制约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因素、校企合作相关机构所起的作用、学校对目前的校企合作情况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苏州市区的6个职业学校的12个专业,以下是调查的结果。 (一)制约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因素 调查的结果中体现阻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为校企之间缺乏沟通,信息渠道不畅;政府缺少有关鼓励、优惠政策的引导;校企双方职责不明确。在这三方面的问题得以解决的情况下,校企合作教育的开展会更加广泛。 (二)对校企合作相关机构所起的作用 从调查结果来看,校企合作相关机构主要是提供就业岗位和提供实习机会,说明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在比较浅的层次,而我们所期望的企业提供专业发展信息和参与教学改革的目的并没有很好地实现。#p#分页标题#e# (三)学校对校企合作情况的评价 调查的结果显示,认为“校企关系一般,主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学校占41.7%;认为“某些专业好,某些专业不好”的学校占25.0%;认为“校企合作有名无实,无实质性合作”的学校占16.7%。从以上的对学校的调查数据中可以得出结论,企业能接受与学校合作教育,愿意通过为学校提供生产场地、资金援助、专业建设指导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从而获得一批可以直接顶岗工作的毕业生。同时,学校也对校企合作教育方式表示认同,尤其在当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情况下,学校更希望能通过校企合作教育来带动学校的专业发展,师资力量的增强,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调研活动总结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接受职业训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弥补了校内教学的不足。学生积累了社会经验,思想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熟悉了所在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了有关商品知识、岗位操作技能,了解了市场需求状况。[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修正自我定位。通过在实习单位的实际体验,通过与他人能力、经验、报酬的比较,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弱势以及自己在未来就业市场上的分量,更加务实、勤奋,放弃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通过工学结合,以项目为载体与企业合作,为学校提供了宝贵的校外实习基地,弥补了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学到了技能,学校节约了成本,同时,创造了效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校企双赢。工学结合为职业院校跟踪新技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平台。企业总是处于先进生产力的前沿,职业院校想拥有蓬勃的生机就必须贴近企业。通过工学结合,使师生接触企业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在提高师生能力的同时,可捕捉市场最新的信息,从而指导专业的发展。[1] 五、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系部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提高参加工学结合学生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对学校提供的学生用得安心、放心,才能乐于与学校配合,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学校与企业要注意经常加强交流与沟通,不能让企业借“工学结合”的名义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来使用,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获得学习的机会,从而促使人才培养质量的真正提高。[2] (二)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 系部对在校学生进行学习教育,弘扬校园文化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能让合作办学的企业人员经常走进系,举办一些职业性讲座、报告、培训等。在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渗透着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教育。要注意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能够兼容,使学生经常受到两种文化的薰陶,为“工学结合”打下思想基础。 (三)切实制订好工学结合活动的规划和计划 开展工学结合活动要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制订好规划和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在学生工学结合的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教”、“导”相结合,跟进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及时协调或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特别要注意缓解学生的各种压力,鼓励学生安心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真正成为一个不怕吃苦,迎难而上,技术过硬的“员工”,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