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教学语言绿化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课堂中的教学语言绿化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课堂中的教学语言绿化思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教学语言的低碳,是指课堂上教师使用的语言是有效语言。孟子也说过:“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也就是说,教学的语言,要令人易解明白,做到虽精少而能表达深奥的道理。教师的嘴,就像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发出的是知识的溪流。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不断“绿化”自己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长期的观察,我们发现生物课堂总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的语言不精练。导入时太啰嗦,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重点内容的讲解。   2.讲授用语不简练。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满堂灌”现象非常严重,甚至提一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3.解释用语不点睛。启发过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对学生的回答“处处铺路搭桥”,教师“解释用语”大大影响学生的思维,学生往往缺少独立的见解。   4.专业用语不精湛。   5.习惯用语不规范。   这些缺憾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破坏了课堂的完整性,影响了教学的进度。细细地反思我们的教学就会发现,其实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上课时“废话”太多,也就是说课堂语言不够“绿色”,不够“低碳”。所以我们要改革教学语言,使之“低碳”化。下面就生物课堂如何绿化教学语言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减少语言“排放量”,提高简洁性语言虽说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但它仅仅对听觉产生刺激,难免会使学生生厌。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啰嗦,用语要简洁、流畅。简洁的语言就是要用最少的词语、最短的时间、准确清晰地表达所要陈述的内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不少的老师总担心学生听不清,学不懂,说话喋喋不休,翻来覆去,拖泥带水,学生听得一脸茫然,这样一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就没有了,长期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   教学语言要做到简洁,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总结、归纳。例如学习“细胞的增殖”时,对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的特点,我编歌诀来帮助学生记忆:“膜仁消失现两体,赤道板上排整齐。一分为二向两级,两现两消重开始”。这样,深奥难懂的有丝分裂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教师要注意非重点或难点的地方少讲,对课堂的进展和学生的发展有负面影响的少讲。实践证明:语言越啰嗦,越是讲不清。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管住自己的嘴巴”,要言简意赅、简洁明了,这样才能去点拨、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关闭“发动机”,让学生思考、交流   世界自然基金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这样一项倡议,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周六20:30~21:30之间,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借此活动唤起人们低碳的意识。同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时候教师的嘴也是需要关闭,这就是“无声胜有声”,学生需要的是思考,需要交流,需要思维的灵动,而此时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来讲就是多余的。例如:“单倍体”这一概念很难理解。我们可以出下列两道判断题:   1.单倍体生物的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吗?   2.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一定是单倍体生物吗?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教师不要急于作出评判,要保持沉默,仔细聆听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单倍体的不同理解,然后纠正学生的错误,从而讲清这个概念。   三、提高排放性能,注重准确性   生物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大纲的要求,准确无误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老师,要提高教学语言“排放的性能”,首先,在表达概念、定义、原理、结论、规律时,必须做到准确。具体地说,在上课时不要拖泥带水,使学生产生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感觉。例如,在讲免疫中的抗体和抗原时,虽然这两个概念只一字之差,但含义却不同。前者是指人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合成的一种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而抗原则则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其次,教师尽可能用普通话教学,力争做到读音准确。有许多生物学中常用字的读音不同于习惯发音,上课时要注意。例如:萎蔫(niān)、两栖(qī)动物、蜕(tuì)皮、臀(tún)部、桧(guì)柏等等。教师对易读错的字要勤查字典,千万不能想当然,在课堂上读错字有损于教师的形象,降低教师的威信,从而降低教学质量,所以教师一定要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需要需要满足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条绿化生物课堂教学语言的“低碳”之路,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