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下的教育品格启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教育下的教育品格启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教育下的教育品格启示

 

教育像什么?饮冰食檗、苦尽甘来?因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被教育并教育着我们的下一代。我们习惯了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成功模式,如果没有吃过苦就享受似乎就无法心安理得,但教育可以不是这样,教育应该像阳光、像春风,给人以温暖、光明与指引。这是看完漓江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朱永新教授所著《新教育》一书给笔者最大的震撼。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项教育行动,一个教育梦想,它的提出在教育界掀起了对教育本身重新思索的浪潮,说新教育是一场教育革命并不为过。“教育既然是努力地去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它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这种教育理念新颖却又率真,这种教育真理自然而然,其触动了应试教育的痛处,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尽管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善,但新教育所总结的各种教育实验成果对我国整个教育体制改革不无借鉴意义。   一、新教育视域下的教育品格与行动   《新教育》绝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进行的教育理论创新。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都是实践性的。新教育理论者和倡导者,倡导教育要从实践出发,教师要走出书斋、学生要走出课堂,要“过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就不能杜绝学生和春天亲密接触。”教育实验学校通过学生与自然、社会的接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新教育理论从实践而来,新教育的教育行动也主张到实践中去,这对当下理论研究者在办公室缔造理论是一种再教育。新教育提倡学生接触自然、融入社会,对学生在毕业前不接触社会的教育现状更是一种批判。接触、认识自然比环保教育更有效,从事慈善活动比道德说教更深刻。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被教育者的一种态度,一种习惯。新教育许多内容是针对受教育对象、针对国人需要的“教育”而强调的,这也体现了新教育理论贡献社会的抱负。比如新教育主张灌输规则意识,这是源于规则概念在我国缺乏市场、不讲规则反而是特权展示其“殊荣”的怪现象。作者让我们重温那个经典故事:某中国青年在出国留学期间与女朋友逛街时遇上了红灯,他发现没有车子来往,于是闯过红灯,但遭到女朋友的埋怨,“像你这样闯红灯,不守交通规则,说明你是很不讲公共规则的人,我们将来没有办法一起生活。”青年回国后又交了一个女朋友,一样遇到红灯,鉴于上次教训,他等绿灯亮了才过马路,但遭到了女朋友的奚落,“这样老实的人,将来不吃亏才怪。”规则的有效存在和良好执行是社会有序的前提,规则教育要纳入国民素质教育,这与升学、考试似乎没有一点关系,但这种教育却是影响社会、影响国家的行动,真正发挥、挖掘了教育在社会中的应有价值。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新教育从教育最初的目的出发,宣传欣赏教育、自信心教育等教育学的真知灼见。针对不少学生在校内自杀或杀人,新教育反思为什么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让孩子放弃自己的生命或漠视他人的生命?这是当下教育的失败,美好的心灵来自立体美育,教育首先要进行生命美育,领会生命美,这样的人才有健全的人格,才会明白尊重他人的价值,才能扬起风帆一路远航。   阅读改变的是精神,是站立的高度;写作记录的是生命成长的财富、实践的财富。“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是新教育六大教育行动中重要的两大块,它们的神奇魅力已被新教育实验反复证明。有人说,阅读塑造一颗博大、智慧、仁爱的心,还有人说,写随笔是自我教育,是道德长跑。不管怎么说,阅读与书写肯定是一个人绘制人生蓝图的起笔。   二、新教育视域下的教育改革   《新教育》全面阐释了新教育实验的理念、方法与步骤,展示了新教育的美好远景。新教育的实践与理论让无数教育者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感动并投身其中。相对于新教育所弘扬的教育精神对社会进步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而言,说其是我国未来教育改革的理论奠基石并不过分。当然,新教育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一篇短文的介绍或评论只能是冰山一角、蜻蜓点水。   教育是国家强盛的根本,我国的教育体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教育理念还存在不少误区,这与我国的现代教育起步晚、社会转型未到位有密切联系。   新教育致力于消除应试教育挥之不去的阴影,积极推行新课程教育,提倡学生个性的张扬、改革社会评估机制。“实行新教育之梦,实现理想教育的实际程度,是实行应试教育抑或是实行素质教育双方的博弈结果,也是一个地方的认知水平、文明程度、民主程度、觉悟程度的具体体现。一个地方越健康、越文明、越开放,人的自由程度就越高、越强调个性,也越提倡素质教育。”新教育主要是通过教育理念的改革,影响并改变我国小学、中学教育的模式,新教育全面阐述了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和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但对我国大学教育来说,其更撼动着当前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端,折射出当前高等教育根本性目标的错位,比如针对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困难,朱永新教授就指出“要确立创业的概念,怎样创造就业岗位是必须面临的问题,比如大学里怎样开创业课程,怎么样激发学生的激情。我们国家面临着这样一组矛盾,一方面是人才紧缺,另一方面又是人才过剩,这是一个结构性矛盾。……我们还要从大学自身找原因,大学教育也是有问题的,特别是它的机制。我们绝大部分的大学都是政府办的,都是公立大学,没有很大的压力,没有主动的迎接市场、主动的去改革的机制。”因此,新教育对教育的影响是全面的,将新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南针并不为过。   三、我国法学教育改革从新教育思想中汲取的启示   (一)我国法学教育的困境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从上世纪70年代末重新恢复起步,之后快速繁荣但不长时间又面临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窘境,目前因“毕业即失业”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隐患已变得十分现实。法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伴随上述现状的始终,曾经最热门的法科生其就业率近几年来位居文科末尾,法学教育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晴雨表。而且当前我们处于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期,法学教育由于并没有有力支撑法治建设,也担当了一个尴尬的角色。因此当前法学职业教育的改革最为急迫,法学教育应急切的从新教育思想中汲取应有的启示,进行改革完善。这是笔者选择法学教育阐述新教育思想影响的原因之一。#p#分页标题#e#   我国法学教育虽属于高等教育,但仍注重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知识与理论的传授,忽视职业技能教育,导致许多法科生毕业之后,难以顺利从事法律职业,学到的知识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如果要从事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企业法务人员的工作,还必须进行再学习,这可以说是对我国法学职业教育的一个极大讽刺。现代法学教育发源于西方,而美国法学教育模式中居主导地位是判例教学法,“美国的法学教育教科书被称为“判例汇编”,其内容有各种各样的判例和对判例所做的注释、所提的问题、所附的文章、所列的参考文献等,教学与考试主要是针对判例所进行的讨论、辩论、分析、评价。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都强烈地表现为通过研究判例来掌握法理与法条,通过研究判例培养学生像法官、检察官、律师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其考试的目的、方式、内容也是在判定考生是否分阶段地具备法律职业所必需的学识和综合应用能力。”判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法学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纯粹接受的教学方法,使得法学教育有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可以进行实证研究,使法学教学也成为一门科学,逐渐形成自己系统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我国法学院校的教师也大量开展案例教学,但一般都是作为一种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条文的一种手段,教学中先讲解现行法律规则,然后举出判例、案例,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法律知识进行回答,检查学生学习掌握法律规则的程度。这与互动式的判例教学法其实有本质的不同,还属于填鸭式教学。   而且教师为了便利教学常常运用一些虚构的案例,或者对实际的案例进行剪裁加工,很难反映社会实际情况,使教育脱离了实践,成为一种课堂演绎。   另外法学教育不能只培养熟悉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概念的法律人,更要培养有着民主宪政意识、人权法治观念、敢于追求正义和公平的法律人,法律职业人员的正义感、责任感,是法治的保证,也是法学教育的使命。因此“法律职业除了要加强其职业技能专长及业务能力之外,需要有相应的职业伦理来匹配,需要通过职业伦理来保障其职业技术理性中的道义性成分发挥到最高程度。”法律从业者道德的弘扬和存在保证着法律职业的正义性,职业道德约束维系着法律职业群体的社会公信力,防止法律技术的运用威胁社会公共利益、背离职业目标。但我国法学教育从未将法律职业道德确定为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与目标,在教学中重知识传授,没有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对知识和规则掌握程度的书面测试是衡量法科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办法,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成为目前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为法律职业准入的司法考试,也是注重法律条文、法律知识的考察,而作为道德修养的法律职业道德水平与职业素质是无法在应试中体现和衡量出来的。由于法学教育未将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公平感等职业道德作为法学教育要求,许多法律职业者法律职业道德欠缺,为当下愈演愈烈的司法腐败推波助澜。   综上,法学职业教育困境重重,法学教育的问题在数年前就为人们所认知,法学教学改革也进行了好几年,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与改革蓝图,见效甚微。新教育在我国已发展了多年,并在中小学教育中显现了极大的成效,将其引入法学教育改革,时机已基本成熟。   (二)法学教育与新教育思想的融合   1.以行动教育支撑法学实践教育新教育的六大行动之一是“聆听窗外声音”,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孩子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里生活。我们的学生虽然也接触世界,他们所接触的世界是没有经过选择的世界,但是他们听到的声音却是有选择的声音甚至是单一的声音。基于这种现实反差,接触社会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学习就是为了答卷和应试,那终究还不算完成了学习。比如“传统的法学教育中,应试主导了考核和评价方式,学生并没有认真地去理解法律法规的深刻内涵,体会法律的基本精神,而是为了应考纯粹的死记硬背。应试教育在强调专业知识、强调知识唯一性的同时,也就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可能性。”到实践中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而且接触社会还是一个创业的教育,法学教学就要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总结、运用所学法律知识。比如学生通过创办公司、经营公司,不仅可以锻炼创业能力,还会更好的理解公司法的公司设立、组织、治理规则。在判例教学中,让学生接触真实的案例,赋予组织学生讨论独立的价值,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参与和思考过程中体会法律规则的优劣,理解现行法律框架,锻炼表达和反驳、辩论能力,这也是法律职业者必须掌握的能力。在模拟法庭教学中,要根据现实规则,让学生充任审判员、原告、被告、证人等,给学生提供独立分析思考和发挥其创造性能力的空间。法律人的基本素养是法律至上、规则至上,这是每一个法科生都要接受的课堂教育,却往往不临毕业就被遗忘。新教育提倡的每月一事的“让我们不闯红灯”,通过行动体会遵守规则的意义,以及遵守规则的最高境界———没有监督的时候也能遵守规则,这比法律课堂上的法律理念教育不知要深刻多少倍。   2.以德育加强法学职业道德教育   新教育充分阐述了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整个教育的根本。没有德育,知识教育会被异化的人格所利用。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首当其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定位于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能力,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影响其价值观。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培养提高被教育者的道德评价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冲突的处理选择能力、道德推理能力等,这种道德认知是法律职业者必须具备的最低限度能力。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法律人对法律的理性信仰,法律职业群体的道德境界就是将正义看成是自己的内在行为目标。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不是在课堂上可以培养的,要通过活动养成德性,道德教育要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自律机制。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在提高法科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质方面,传统的讲授法可以说功能十分有限,要通过实践体验、社会感知,为学生提供道德情感提升的环境和外部诱因,培养其正义感、职业责任感。#p#分页标题#e#   总之,法学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从实践中领会法律规则,在情感教育中把握法律规则,这比背诵法条式的教育相比应该是幸福的。也正如新教育所提倡的,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教育者还是被新教育者都能沐浴到新教育的阳光。这对新教育的创始人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回报,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来说更是一种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