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发展方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科医学教育一直以传授医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人文教育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对于在校的医学生来说,繁重的医学课程使他们无暇过多地了解社会,思考自己的前途,从而完善自己的人生规划。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相对苛刻的医疗环境下,人文知识、人文教育的欠缺使得医学生在即将进入社会工作时,显得有点无所适从。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 由于职业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很多医学生职业趋向不明确。一项针对目前在校医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10%的医学生选择医生作为职业,主要考虑以生命、健康为职业而选择报考的;有10%的医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想成为一名医生;43%的医学生选择医生考虑其稳定并有较高的经济回报;37%的医学生由于受家长干预而选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竞争、下岗、失业等职业风险影响了相当大一部分医学生的选择。而面对枯燥繁重的医学课程,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会使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丧失学习热情,被动的应付考试。在面对病患时,很少能体会病患的感受,对从医的风险和艰苦估计不足。 如果在本科教育阶段多请一些成功人士做一些讲座和指导,有助于医学生从多维的角度来立体地看待自己的职业、社会和未来,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对其从事医学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医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和苛刻的医疗环境,有相当多的医学生人文素质缺乏使得他们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加强人文教育,迫在眉睫。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强人文教育有利于引导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定位和选择。近年来,医学院校本科招生一直“高温不退”,临床医学专业更是炙手可热。连年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就业市场却出现了变化,医学专业毕业生遭遇到了极大的就业尴尬,甚至经受了高于其他专业的就业压力。由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与共青团中央学校部联合主办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医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最低,仅为百分之三十一,低于平均百分之五十近二十个百分点[1]。那么,医学毕业生应该采取何种应对措施,从而更合理、及时而充分就业?一方面医学生应该加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竞争力,除了医学方面的素质,人文素质不可或缺,综合素质高的医学生在从事医疗服务过程中总是游刃有余。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许多与人的生活、生育、康复有关的预防、保健、咨询、经营、推销、审核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会增加。 事实证明,在药品推销、医疗保险、医学科技成果推广和医疗器械推广等方面的成功人士,不乏大量的医学毕业生。另外,社区服务、全科医生、家庭护理、计划生育以及临终关怀等现代卫生服务随之出现,为医学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从事医务工作相比,这些行业对人际交往的能力要求更高,对医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在校期间的人文教育有利于拓展医学生择业时的选择范围。 此外,当前苛刻的医疗环境需要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文化素质。当前的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病人乃至整个社会对医院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不理解,以及国内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新闻舆论导向的偏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使得医务工作者在承担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医疗风险的同时,还要承担巨大的社会压力。据卫生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医疗事故近几年非但没有增加,却有明显减少。但是,奇怪的是医疗纠纷却成倍、几十倍地增加了。这种情况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2] 这就要求我们医务工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医疗问题同时,必须面对更为复杂的医患关系。如何能从容面对各式患者和患者家属,合理、恰当地沟通、交流,这对医务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实践表明具有更好人文文化素质的医学生在处理医患关系时,会显得更加从容。 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明确职业目标,提高主观能动性,自觉提高对疾病的诊治水平,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服务质量,学习人际交流技巧,强化法律意识教育,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重视医患交流,都有利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要做的这些,都有赖于强化医学生在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在校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引导当代医学生的职业趋向,使得他们早日成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