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早期北京模式之图案教育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国早期北京模式之图案教育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民国早期北京模式之图案教育研究

摘  要:20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经历了“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发展演变。民国早期,从北京美术学校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实施的“图案”专业教育,是我国探索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初始阶段;此间先后施行了“中等”、“专门”、“大学”和“专科”等4种层次的“图案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形成了图案教育的“北京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是值得借鉴和反思的。

关键词:图案;学制;专业教育;“北京模式”

   “艺术设计”作为专业名称取代工艺美术或实用美术等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民国初期,艺术设计被称为“图案”,是借用日本人对“Design”的译意,主要指制造建筑、工艺品和各种器物之前所绘制的“图样”和“制作方案”。20世纪中国高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经历了“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发展演变,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的“图画手工师范科”。1918年北京美术学校设置图案科,首次将艺术设计纳入民国高等专业教育体系。“北京模式”是指从1918北京美术学校到1937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20年间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修业年限、教学组织等方面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美术教育教学模式 。本文研讨北京模式之图案专业教育的学制类型、课程体系、办学思想、模式特点以及对当今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启示。

   一、北京模式之图案教育的学制类型及课程体系

   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从1918到1937年经历了北京美术学校(1918~1922年)、北京美术专门学校(1922~1924年)、国立艺术专门学校(1925~1927年)、京师大学校美术专门部(1927~1928年)、北平大学艺术学院(1928~1933年)和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34~1938年)等6个发展阶段,先后实施了“中等”、“专门”、“大学”和“专科”等4种学制类型的“图案”专业教育。由于相关档案资料遗失严重,在此,只能对“图案”教育的各类学制、课程体系进行简要的分析。

   1、“中等”学制及课程体系

   学校创建伊始,即设立了“中等”学制的图案科,修业年限为“预科一年本科四年”。年龄14~20岁的高小毕业生,初试1门(或中国画或西洋画或图案画),复试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理科、图画等6门,及格者可录取“预科”;年龄15~20岁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复试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博物、图画等7门,及格者可录取“本科”一年级。首届招生不足10人,1922年停止招生,但“中等”的图案科教育一直实施至1924年底,共培养学生40人左右。

   “中等”学制的课程体系,包括修身、国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博物、体操、教育学等10门文化课,以及习字、图画、用器画、图案法、解剖、手工、实习、美学美术史等8门专业课程。其中文化课共64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的32.65%;专业课共132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的67.35%。 其中,专业课如,“习字”讲习楷、行、隶、篆、草等书体;“用器画”讲授几何画法、透视投影画法等;“图案法”讲授平面图案、立体图案、装饰图案等;“图画”讲授中国画、运笔法、毛笔写生、铅笔写生和临摹图案画等;“手工”包括竹木工、金工、木工,及(金工、纸类、粘土、石膏等)细工;“实习”包括平面图案新案制作、立体图案的制作、各种工艺及装饰图案制作、建筑装饰图案及新案制作,以及绘画写生临摹、绘画新案的制作等;“美学及美术史”讲授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和美学等。

   2、“专门”学制及课程体系

   从1922年10月至1930年7月实施“专门”学制的图案教育。起初分设“工艺图案组”和“装饰建筑图案组”,修业年限为“预科一年本科三年”或“本科四年制”;后来分组设木工、金工、建筑、陶瓷、染织、印刷等方向;招收普通高中或中等学校毕业生,考试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图画等8门课程,及格者可以进入本科一年级;而本校“中等”图案科毕业生,可免试直接升入二年级;首届“专门”学制仅招收新生2人;先后培养5届毕业生共40人左右 。

   “专门”学制的课程体系 :工艺图案组开设伦理学、物理、化学、外国语、博物等5门文化课,以及绘画、图案法、实习、用器画、工艺制作法、制版术、印刷术、建筑学、美术工艺史等9门专业课;其中,公共课共20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160)12.5%;专业课程共140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87.5%。专业课程教学:“绘画”开设4学年,每周8或9学时,进行或中国画或西洋画的写生、临摹及新案制作;“图案法”开设1学年,每周2学时,讲授平面图案法与立体图案法;“实习”开设4学年,每周分别为14、15、18、19学时,包括平面图案制作、各种工艺图案、立体图案、建筑装饰图案的新案制作和毕业制作;“制版术”后3学年开设,每周分别3、3、4学时,包括写真版及摄影术、网目版、玻璃版、亚铅版、三色版;“印刷术”后3学年开设,每周2学时,包括石版、三色版、金属版、木板、复色版等印刷技术;“用器画”前3学年开设,每周分别4、2、2学时,讲授平面画法、投影画法、投影画、透视画;“工艺制作法”后3学年开设,每周分别2、2、3学时,包括漆工、金工、铸金、陶器、染织等工艺制作;建筑学讲授建筑学大意,“美术工艺史”开设2学年,周学时2,讲授东西方绘画史、东西方建筑史等。建筑装饰图案组开设伦理学、数学、物理、化学、外国语等5门文化课,以及塑造、绘图、图案法、用器画、实习制图、建筑学、美学及美术史等7门专业课;公共课共30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18.75%;专业课共130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81.25%。其中,绘画、图案法、用器画、实习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与工艺图案组的基本相同,只是课时略有差别。其他如“塑造”开设4学年,每周3学时,包括油土、雕刻、石膏模型制作、木质模型制造等;“建筑学”开设4学年,每周分别4、5、5、5学时,讲授建筑学大要、建筑构造、建筑意匠、建筑材料、铁骨铁筋构造、家具制造法及装饰法、施工法、装饰法等;“美学及美术史”开设4学年,每周2学时,讲授中国美术工艺史、西洋建筑史、美学等内容。#p#分页标题#e#

   3、“大学”学制及课程体系

   1928年7月,学校更名“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图案系也更名“实用美术系”,下设图案、金工、染织、印刷等4个方向,开始实施“预科二年本科四年”的“大学”学制的图案教育。预科招收“1、旧制中学毕业者,2、三三制中学高中一年修业期满者,3、四二制中学初中毕业者”;本科招收“1、新制高级中学毕业者,2、大学预科毕业者,3、专科学校毕业者(未立案或未经认可之学校不能报考)” 。1928年、1929年只招收了2届“大学”学制预科生共51人,原“专门”学制学生升入本科班,办学目标“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

   “大学”学制没有完成6年的教学周期,且课程设置的档案缺失,仅能从部分课程中一窥“冰山之角”。实用美术系预科二年,开设写生、中国画、木炭画、水彩、图案法、基础图案、图案、应用图案、照相学等9门专业课,以及国文、数学、物理、化学、英文、法文等6门公共课;四年本科,不同专业分组课程体系差别较大,以印刷图案组为例,第4学年开设平版制版、凹版制版、凸版制版,陶瓷图案、装饰图案和铜版实习等6门专业课程,及国文、法文、日文等3门文化课程;其他专业分组课程所知不详。由于“大学”学制与教育部《大学组织法》相冲突,1930年后,不准学校招新生,1933年学校被教育部停办。

   4、“专科”学制及课程体系

   1934年,学校更名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图案教育实施“专科”学制。原“实用美术系”改为“图工科”,分设图案组和美术工艺组,下设金工、木工、漆工、景泰蓝、照相、制版、印刷、织染、陶瓷等专修方向,修业年限为“三年”,招收在公立或私立高级中学(立案)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入学考试党义、国文、外国文、代数、几何、生物、史地、三角、物理、化学、几何画(或毛笔画或炭画或铅笔画)等11门课程;先后招收3届共66名图案科学生。1936年,学校专业改组,图工科更名图案科,取消专业分组和专修方向,教学采用“学分学年制”,实行统一的课程内容教学。

   “专科”学制课程体系 :开设图案实习、西画实习、国画实习、雕塑实习、用器画、图案法、构图、工业制图(或商业制图)等8门专业必修课,开设党义、体育军事训练、国文、外国文、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解剖学、色彩学、远近法等9门共同必修课,以及书法篆刻、音乐、手工、图案画、中国书画史等5门共同选修课。必修课程共77学分,约占应修总学分(108)71.5%;共同选修课还需要选修31学分,约占应修总学分28.5%。

   北京模式的图案教育,“中等”学制从初中招生,5年的专业训练不分组,统修中、西绘画与图案、手工等内容,培养从事美术及美术工艺的中等技术人才。“专门”学制招收高中生或中等学制毕业生,4年分组进行专业训练,培养高级专门设计人才。“大学”学制招收初中毕业生或高一以上学生,2年预科主要学习基础课程;4年本科实行分组专业训练,培养重视高深学术研究的“实用美术”人才。“专科”学制招收高中毕业生,3年的专业教学,强调实用技能训练,培养应用型的“专科”人才。但是,由于3年的图案专业训练时间还是太短,因此,1937年5月,教育部命令艺术专科学校或大学艺术系必须设立附中,以延长专业训练的年限。

   二、艺术设计教育北京模式的办学思想

   艺术设计教育北京模式的办学思想,一方面受到国家主流教育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还主要受校长及专业负责人办学理念的影响,并体现在不同学制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以及具体的教学实施之中。

   1、郑锦的办学思想:郑锦(1883~1959)在日本京都市立美术专门学校留学、游学12年 ,担任北京美术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校长7年。筹建学校时,他曾两次到日本考察,虽然没有发表明确的办学言论,然而,他制定的由教育部颁行的《北京美术学校学则》,无论是学校名称,还是设置5年制“中等”学制、4年制“专门”学制,以及课程体系和分组实施专业教学,都体现了他借鉴日本美术教育模式的办学思想,形成了最初具有中国特色的“图案”专业教育体制,奠定了“北京模式”的基本格局。同时,郑锦秉承日本图案教育重视手工和美术工艺等实用技术训练的办学理念,在经费非常窘困的情况下,先后建成印刷、木工、漆工、染织、陶瓷等工场,并配备专职技术员,强调实践教学。

   2、林风眠的教学改革和办学主张:林风眠(1900~1990年)担任校长期间(1926年3月~1927年9月),对北京模式的“日本倾向”进行了改革,融入欧美特别是法国的美术教育经验,其办学思想体现在:第一、试行工作室制度,推行主、辅修相结合的“学分制”,主张学生发展个性、自主选修不同课程,延长或缩短修业年限。第二、重视开门办学,推行“艺术运动”,强调艺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3、严智开的办学主张:严智开(1894~1942)从1923年到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开始执教,先后担任西洋画教授、系主任、院长秘书、院长、校长等职务。他留学东京美术学校,办学理念与郑锦一脉相承,主张图案教育重在实用,强调改良课程体系,注意发展学生专长;1934年筹建北平艺专时明确表达其办学主张:艺术教育并非完全为了造就艺术型人才,不能纯粹“为艺术而艺术”,因此,设置图工科分图案组和美术工艺组,重视培养胜任各类图案设计和胜任金工、木工、漆工、景泰蓝、印刷、织染、陶瓷等工艺改良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以及适应市场、能够谋取个人生计的能力 。

   4、赵太侔的办学理念:赵太侔(1889~1968年)1936年执掌校印,改良严智开的“实用主义”办学理念,指出艺术与技术不同,艺术学校与工艺学校也有差别;艺术学校的使命不是培养技师、不是为了与艺徒出身的工匠争长短,而是应该注重美的创造与设计,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设计人才。因此,他恢复了图案科,并取消了专业分组 ,强调图案人才培养的普适性、通才型。#p#分页标题#e#

   总体而言,北京模式的图案教育,主要是借鉴日本的美术教育思想。首先由郑锦等奠定了北京模式“北学东京”的基本格局,重视图案专业教育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其次,由严智开继承和发展郑锦的办学理念,在专业分组及课程设置方面更加强调图案教育的实用性、职业性,与“南学巴黎”的杭州模式差别更加显著。林风眠和赵太侔留学欧美,引入“学分制”,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型的艺术性人才,但是,由于他们毕竟任职年限相对较短,故对北京模式的改变并不大。

   三、艺术设计教育北京模式的特点、成效及启示

   1、艺术设计教育北京模式的特点与成效

   第一、借鉴日本,融合中西,自成体系,成为国家高等美术教育的执行标准。《北京美术学校学则》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唯一的关于国立高等美术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国立美院“图案”专业的教学模式对私立或公立美术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文理兼修、中西贯通,全面发展,实施“通才”教育理念。北京模式从招生考试到各学制的专业教学,都是文理兼顾,中西方文化贯通,图案法、图案画等课程直接吸收西方设计教学的内容,而绘画训练不分西洋画和中国画,以保证学生在绘画和设计领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第三、学术并重、艺技双修,分组教学,多规格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北京模式从招生开始,即严把学生入学质量关,宁缺勿乱,即使无法完成招生计划,也不降低学术标准;除“中等”学制的图案教育外,其它学制类型均实行专业分组教学,重视艺术学理的研究,强调实践技能的专门训练。

   北京模式20年的图案专业教育,共培养了6届毕业生60余人。其中,1926年首届有李有行等6人,1927年有雷圭元等9人,1928年仅杜登云1人,1929年有李旭英等6人,1930年有刘距欧等18人 ,1937年有刘春荣、邬寿萱等24人 。相对而言,前10年培养的学生质量较高,李有行、雷圭元等成为我国有影响的一代艺术设计教育家;后10年培养的学生人数虽然较多,但成为名家的相对较少。

   2、北京模式对当今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启示

   第一,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层次和招生规模上,不能盲目好高骛远、求大求全。北京模式的“图案”教育最初从“中等”到“专门”学制,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和有限地实行专业分组的教学思想都是可取的。但是,后来出现专业分组过细、强行实施“大学”学制并违规发展,而造成了办学成效低微的教训是需要克服的。

   第二,建立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稳定地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艺术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北京模式初期“图案”专业分组少,设置融合科学技术与艺术,跨越文、理、工的专业课程体系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需要吸取后期专业分组多、变化大,办学不稳定的教训。

   第三,建立和完善独立的招考制度,选拔优秀的学生。北京模式面向全国独立招生,考试科目涉及文科、理科、专业术科和中外文,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当下,文科学生对理科知识涉猎有限,理科学生对人文社科常识不甚了解,工程技术领域知识更是缺乏,需要文、理、工等知识兼备的艺术设计专业,如何改革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是值得反思和探索的。

   第四,加强校企合作和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应用型、创新型设计人才。艺术设计各领域的工艺和技术是紧跟科技发展的,技术设备更新也快,应当借鉴北京模式设立实践工场、重视技术训练的经验,在办学中加强与市场与企业的联系,让学生不断接触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才能培养出复合型创新人才。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教育之北京模式是民国初期探索国立高等图案专业教育的初始阶段,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在实施不同层次的专业教育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是当今各院校进行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前车之鉴”,有借鉴和反思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