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研究生阶段教育师生关系的对策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构建和谐研究生阶段教育师生关系的对策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构建和谐研究生阶段教育师生关系的对策研究

摘  要:研究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坚力量,在提倡“以人为本”的当代社会,作为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环节的关键组织部分的师生关系问题日趋凸现和紧迫。本文拟将某高校生命科学类专业研究生与导师师生关系锁定为对象进行研究,为构建和谐研究生师生关系提供有益启发,这对青年导师正确、科学的处理好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对当前大众化背景下有力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深水区,需要大量的高级智力支持,对高品质人才的需求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在提高,除了本科生扩招外,进一步扩大研究生的规模就成为必然的选择。然而,在规模化培养的大背景下,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正在经历着一系列新的变化,也引发了新的矛盾。师生矛盾重重、冲突频发等折射出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当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更是从一定程度揭示了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关系僵化、情感淡漠、甚至恶化的现象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出于对目前我国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状况的担忧和思考,笔者选择以某高校生命科学类专业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师生关系为研究对象,由小着大的反映当前规模化培养条件下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关系的现实情况,借以探究研究生教育的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以便为构建和谐研究生教育的师生关系提供启示。

        在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和教导的过程当中,导师是起主导作用的那一方,研究生本身也负主要责任,根据笔者对某高校生命科学类专业的导师和研究生双方面展开的调查研究和深度访谈结果,并结合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的现实情况,笔者着重从三个层面对规模化培养条件下构建和谐研究生阶段教育师生关系提出对策:

        一、社会层面--稳步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

        截至2009年全国总共招收研究生44.90万人,而师资力量和物资设备都没有按照这个速度增加,生师比逐年递增,导师负担和压力加大,学生与导师交流并得到全面指导的机会减少,学生与学校之间产生了巨大的供求矛盾,再加上研究生群体的独特性,他们的实际情况各异,在知识结构、个人能力、兴趣爱好、家庭背景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他们大多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人生、对理想有着更明确的目标并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如果导师忽视了他们的个人需求,并且师生之间明显处于一种不对等的状态,他们会有比较大的反弹,这种压迫和反弹直接导致当前屡屡出现在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师生冲突升级、师生情感淡漠等负面事件。因此,如何调整招生政策使之适应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又能同时缓解规模化培养带来的种种弊端,这是我们需要慎重思考的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导师队伍的建设来考虑,这将在下文进行论证和探讨,单个导师指导学生数量过多肯定会忙不过来,如果将研究生招生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导师尽可能多的对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加强师生对话频次和效果,这种个性化指导不仅可以增强交流效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且也是最好的师生亲近的机会。

        二、高校层面

        2.1 提供师生交流平台,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高校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导师和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建立起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学术往来,联合其他高校的导师和研究生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以科研小组或学科专业为一个单位,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学术研讨会,由导师和研究生轮流做专题报告,为导师和研究生双方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营造一种学习气氛浓厚、追求真理、崇尚学术的良好氛围环境。调查中基本上所有的研究生同学都谈及在与导师交往过程中,如果有与导师在学术观点不一致的地方,他们往往是选择“听从导师的意见”或“放弃不一致之处”,很少会有学生“和导师据理力争”,他们在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生涯中已经被教育成了一个要听老师话的乖学生,认为老师说的总是对的,他们也不敢向权威挑战,这时如果导师善于引导,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以平常心来对待学术之争,并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在学术讨论中勇于思考,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导师会要求学生尽量多听讲座和学术报告,更要积极的自己做报告,鼓励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理论知识,在不断的学习和借鉴中扩充自己,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密切师生情感,学生会觉得导师是一个战壕的战友,都是在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同路人,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且由于师生双方的积极参与和投入,整体学术环境也能更好的形成。

        师生关系紧张、师生冲突升级等异化现象使原本纯洁的象牙塔屡屡出现在新闻负面报道中。要重构和谐师生关系,需要高校对营造尊师重教、关心学生的良好氛围的努力,引导社会从正面关注研究生教育,给予导师和研究生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为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环境支持。

        2.2  完善导师遴选和评价机制

        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效果和质量是研究生与导师双方内外因同时作用的结果,一位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懈的探索精神、淡然的处世原则的导师会对研究生的培养给予更多的热情、责任和关注,研究生也更欢迎这样的导师来指导自己。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完善导师遴选和评价机制,是当前导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除了目前比较偏重的发表文章篇数和发表刊物级别、科研成果、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以及科研奖励等方面外,还应该更多的注重指导能力、指导态度和指导效果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大对研究生导师思想品质、人文修养和个性风度等方面的考查力度,对于导师“教书育人”工作,尤其是对于“育人”工作做得好的,除了表彰宣传外,还可以在评定方面有一些激励措施,让那些重视教书育人的导师得到尊重和发展。道德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是十分可行的,这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那些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做出学术腐败行为的导师滥竽充数,也可以更多的了解研究生们的意见,减少那些无视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将研究生当成自己完成数量评估标准的廉价劳动力的做法,纠正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良倾向,进而起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谐师生关系的目标,将导师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的分配到教学和指导研究生上面,使导师和研究生不再被认为是老板和雇员的商业关系,而是回归到纯洁的益师益友的师生关系。同时也可以积极支持青年导师和中年导师进修和培训、或参加国内外学术论坛和讲座进行研修、交流和提高,加强导师队伍的道德建设,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导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实现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p#分页标题#e#

        另外,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的导师和研究生都比较青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制,他们认为单个导师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的求知欲是无限的,建立一支群体结构最佳的导师指导小组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对师生双方都有益处。根据访谈结果,笔者整理出访谈对象对指导小组集体指导制的看法,他们认为要组建一支科学合理的学术团队,关键是需要充分发挥引头羊的示范作用,由知名度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带头人引领整个团队,注重对青年学术骨干的选拔和培养,发挥院士、老专家的帮、传、带作用,甚至可以对那些有对知识和真理热切渴求、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并在相关学科领域内取得突出成果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破格聘用,鼓励优秀人材脱颖而出。这群新生力量大多年龄在30岁以下,正是敢于研究新理论、学习新思想、出新成果的最佳时期,若是再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多组织各类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在科学领域内取得突出成就、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的高级专家和著名学者做专题报告,能够让他们在学术上快速成长起来,具备指导研究生的知识体系,然后由具有丰富指导研究生经验的老专家对他们进行提点,这样慢慢的、有步骤有计划的加强青年导师队伍建设,可以较有效的解决目前导师队伍整体老龄化的问题,使导师队伍更加有活力、有朝气,这样一来,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代沟问题、难以沟通的问题也会相应减少,双方关系也能够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2.3 建立科学的研究生评价体系

        高校现行的研究生评价指标僵化,既不公平也不科学,使导师和研究生产生抵触情绪。为了完成硬性的毕业指标,导师和研究生逐渐成为与各类期刊分享利益的寻租者,偏离了发表科研论文的初衷。笔者认为,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监控职能可以从管理部门移交到导师手上,并且可以与导师评价机制勾稽,构建一套真正反映研究生学习和科研能力的评价体系,可以从根本上激发研究生创新实践的内在积极性。

        三、师生层面

        3.1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纲要就“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给出了展望,这与本次调查和访谈过程中大部分研究生对心目中优秀导师形象的描述大致相符,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访谈交流记录,笔者大致概括了在研究生心目中的优秀导师有以下几种特质,这也为导师自身建设提供了模板:

        第一方面:优秀导师应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2.23%的研究生肯定了导师目前的研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大部分研究生(占被调查总数53.68%)认为导师目前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这说明研究生对导师科研情况有很大的关注,此次调查也统计出超过半数以上的研究生在选择导师时最主要的依据是“导师的突出业绩和知名度”,导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相关领域内取得较突出的业绩和知名度,洞察力强,能够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并高瞻远瞩,善于指明研究方向,能够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并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可以帮助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科研精神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都能够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导师首先要对教书育人的首要职责有一个详尽的认识,而后身体力行。

        第二方面:优秀导师应有人格魅力。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解惑上,同时导师的人格魅力容易获得研究生群体的认同进而吸引学生模仿和学习,导师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具有人格魅力的导师不但拥有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指导能力,能够在专业研究中游刃有余,并且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不断学习掌握更新更快的前沿动态,扩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体系,创造出浓厚的学习工作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信任感,从而鞭策自己积极主动的努力向上,增长才干。同时导师的道德素养、待人处事,乃至气质、行为、风范都会在无声无息中感染学生,一个导师如果具备良好的操守和高尚的人品,一身正气、傲然不俗,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淡然平和的心态,那么他的学生必然也会站得直、走的正。一位受访导师表示 “践行教师的道德与责任,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终身努力,老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树立一个更好的榜样,更要从品德、责任、精神、追求等方面给予学生好的指引”。

        第三方面:优秀导师应有了解和关怀学生的热情。导师在学习和科研方面给予指导,首先需要了解各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基础如何;导师从情感上感化学生、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首先也要了解各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品性。了解愈多,关怀愈浓。导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科研进展,也要关心学生的就业、情感和生活,对学生的关怀要落到实处,把学生的寒暑冷暖和喜怒哀乐都放在心上。导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和关心之后,学生会更加愿意亲近导师,平时也会主动和老师交流思想,遇到问题也会主动向导师寻求帮助和指引,在与导师的交流中不易感到拘谨和紧张,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交流氛围可以在无形中缩短师生间距离,使师生关系愈来愈融洽。一位受访研究生认同这样的观点:一个值得学生尊重的老师不是在于他得过多少荣誉,发表过多少篇论文,而是在于他是否把学生放在心上。这样的老师不仅是教学家,更是教育家。这与一位受访导师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位导师表示“要学会和尝试去理解学生、支持学生,发掘学生的潜能,主动于学生去交流,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服务于母校,服务于社会”。

        3.2 提升研究生积极主动性

        一部分导师反映总有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就是不愿意主动找导师交流,有些即使导师主动找到他,他还是不肯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研究生自己不开口或是很少开口,让导师只能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或是听从其他人的转述来揣摩学生的想法,考察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进而发现学生的特质和闪光点是非常费力的,导师本身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就很忙,指导学生一多,就更顾不上这些不善言辞的学生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研究生需要端正态度,保持求知欲,主动的找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理需求,真诚坦率的与导师交流,遇到困难也可以积极的向导师寻求帮助。导师的人生阅历和学识让他们可以比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很多导师也表示非常欢迎学生去找他们倾述情感、寻求帮助和指引,导师也可以尽可能的在生活和学习上主动关心和帮助学生,这样可以在心理上靠近学生,让学生产生信任和依赖感,从而有勇气主动开口、多开口,减少误解与疏远。另外,研究生在与导师交换想法的时候应该勤于思考,敢于质疑,这样也容易得到导师的注意和赏识。#p#分页标题#e#

        3.3 建立师生互动,增进师生情感

        笔者认为,决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师生交流的民主与平等性、师生双方的理解与尊重以及双方相互的热爱与信任。

        论到师生民主与平等,一般会有两种情况:一是导师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和期盼,使研究生站在山底望山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丧失向上攀登的信心;二是导师为了迁就学生的水平而降低自己,研究生看不到前景和希望,从而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5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对导师而言,应首先认识到研究生与自己处于平等的地位,应该摒弃传统的师上学下、师尊生卑的价值观,以民主的方式对每个学生平等交往和发展的权利给予尊重,热爱并关心学生的各个方面,激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逐步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主体;对研究生而言,应端正态度,保持求知欲,主动的找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理需求,真诚坦率的与导师交流,心接受教导遇到困难也可以积极的向导师寻求帮助。在这种民主平等的良好交往情境中,导师更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和影响学生,研究生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自我意识和独特个性,主动、积极、大胆地和导师交流,成为自己学习、科研的主宰者。

        良好交往是以对彼此的理解与尊重为前提的,这种理解与尊重是相互的,师生双方都应同时做到才有敞开和接纳的可能,才能够在共同体验“教”与“学”的美好经历的过程中与对方取得精神上的共鸣。为学子者,应尊师,尊师重教,不尊师,则教也就不重,学子何学而得。研究生主动亲近导师,导师从中实现自我价值,进而迸发出高涨的热情来育才育人,研究生在导师的影响下更加想亲近导师,这样即可产生师生交往的良性循环。

        在师生融洽关系中贯穿着一个不变的准则,即热爱与信任。师生情谊是一种纽带,导师应善于通过学生的行为语言,探究他们的心理需求,对学生在生活和情感上给以关心体贴。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导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教学行为上,更多地让学生自主选择、思考,甚至可以把科研任务放心的交给学生,筹划学生讲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上台展现自己的学术成果,学生这种成就感的影响中会逐渐找到自信和力量,拥有胜任感。当然,导师只有自身具备了崇高的人格品德、精深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才能将德、才、智、情有机地融汇于言行和姿态,以良师、益友等多种身份,在理解、关心、爱护学生的过程中,形成磁场,让学生感到导师是字字珠玉、句句黄金,增强学生与导师形成“亦师亦友”关系的渴望。

        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在学习、生活、就业、心理等多方面进行经常的交往对话的共同努力。值得注意的是,较多导师都认识到培养研究生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授受和能力训练,也需要教会学生为人处世,但是却独独忽视了对研究生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接受访谈的大部分研究生都希望导师能够充分的关心自己思想、尊重自己的人格和个性,一点一滴的关注自己的成长与进步。由此可见,导师不仅仅凭着渊博的知识和学术造诣来吸引学生,更要凭着严谨的学术作风、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来影响学生,这个春风化雨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导师能够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学生的各个方面,学会倾听,学会赞美,学会理解,学会关怀,学会包容,真正成为学生进步成长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