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育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研究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教育和体育在人类进程中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尤其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对体育有更高的需求。本文主要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以素质教育为前提,探求教育与体育的关系。当下国人在体育与教育关系的认识上存有偏见,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素质教育状况、体质状况堪忧。从根本上来讲,是教育和体育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认识不够。从古至今,人类文明不断继承和发展,教育和体育的概念在不同民族间都有各自的记载,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对体育有更高的需求。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体育教师并没有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学生也没有切实的学到应当具备的体育能力,体育课程也处在极为尴尬的地位,正确的认识学校教育与体育的关系是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依据。若要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必然要从其外在表现入手,探求背后的本质。本文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以素质教育为前提,探求教育与体育的关系。
1教育与体育本质探究
1.1教育的历史演变
要回答教育是什么,就不得不追溯历史中教育产生的根源。我国最早出现教育的相关记载为《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与现在我们所理解的教育含义不同,这里的“教”是指教者的教和受教者的学,而“育”指的是受教者的改变。古人认为,教育便是人为的对受教者的一种影响,使其想所预想的好的方面的变化。与此所相反的是,西方早期的教育含义并非如此,他们更倾向于认为教育是一种“引导”,是教育者对受教者潜能的开发,注重学习者“人的能量”。到今天,人们就教育的理解也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或是不同的界定方法,便会有不一样的结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从各自的生存处境中表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与期望,而人类生存处境的变化必然导致人们对教育理解的变化,1978年至今全国学者提出的教育本质观点主要包括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教育的本质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都把教育当作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性活动,从这个观念出发,可以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性的增强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思想,增强人体质的社会活动,饱含了人在社会各个阶段,不论是家庭、学校、公司等所接受的教育。而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专门组织,并有目的培养人的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由统治阶级来实行的教育。而本文所阐述的教育与体育的关系便是基于教育的狭义定义至上,探寻学校教育中的教育与体育。中国近代以来,学校教育经历了诸多发展改变,1840年后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的教育思想进入中国,并与传统教育融合。从过去的私塾学堂到最早的京师大学堂,这些转变就是教育思想演变的产物,也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学校教育开辟先河。“素质”从一开始提出就不仅指狭义的先天生理禀赋,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包括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广义概念。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不同于以往的应试教育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要求更为全面,并提出德、智、体、美、劳的评价标准,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2体育相关概念
体育并不是中国原有的本土词汇,是从日本引进的舶来品,但这并不表明古代中国没有相关概念,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诸如少林武术等等就是最好的证明,思想层面上来看,古代儒家评价学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与“御”所指就包含体育的成分。而在西方,古希腊奥林匹克盛会,罗马角斗场是西方体育文化盛极一时的体现,早期的体育运动社会影响重大,它不仅具有娱乐功能、社交功能、更具备了充足的宗教意义及政治外交含义,但当时多数人对体育认识仅限于体育运动形式,体育概念依旧是模糊的。柏拉图在其教育纲要中提到,音乐与体育的教育分别针对的是青少年的灵魂和身体,但这样的表述依旧没有给体育一个合适的概念解释。近代在西方体育输入中国之后,体育的概念开始得到深入研究,最初被日本人译为“身体的教育”,这也说明在近代教育的认识上,体育的概念才得以被关注。之后中国众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体育做出概念上的解释,其中以的《体育之研究》一文最为众人所熟知。体育概念含混不清,由来已久,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首先是国际用语的混乱,其次是翻译产生的混乱,然后是认识上的本质根源。立场不同,对体育的认识也有所差别,当前对体育的较为合理的概念定义为: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改善自我身心,开发潜能的社会活动。这个定义较为全面的概括了体育的各个方面,并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肯定。
2教育与体育关系探究
社区教育功能研究
一、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人员和资金等方面的制约,致使社区教育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有的社区教育资源建成后,一用好几年,更新缓慢或根本没有更新,不能形成对社区居民的持续吸引力;和社区居民很少有互动活动,无法有效地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更谈不上支持社区居民的个性化教育;社区教育信息资源的评价方法不完善,以及社区教育信息资源评价功能的缺失,使得对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应用所取得实际效果的评判较为模糊。
2.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在社区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上埋头苦干的多,在理论研究方面工作较少,大多数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缺乏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印证和充实理论的意识,没有有效利用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强大武器,来为社区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为进一步深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切实增强全市社区教育三级办学的基础能力,宜兴市2012年社区教育工作意见明确要求:社区培训学院要把宜兴终身学习网工作放上整体工作安排的相应位置,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落实专人负责,精心设计发挥全市社区教育龙头作用的服务方案,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予以实施。在具体工作的推进上,明确指出要建设好信息互通平台,结合宜兴实际,深度开发社区网上教学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在家门口接受终生学习的平台,以此发挥社区培训学院在全市社区教育办学中的龙头和辐射作用。
二、增强社区教育信息资源示范辐射功能的实践
1.健全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社区教育制度建设
三级社区教育网络服务体系的建成,确立了社区培训学院在整个系统中的龙头地位,并依托“宜兴终身学习网”作为社区教育网上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主阵地。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宜兴社区培训学院专门组建了宜兴终身学习网管理办公室,由此办公室统一组织和推进“宜兴终身学习网”相关事务,协调与其他社区教育机构的关系,共同建设和维护“宜兴终身学习网”这一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2.加强辐射源(宜兴终身学习网)软硬件建设
艺术教育优化策略研究
一、心理资本的内涵
心理资本的概念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心理学家路桑斯在研究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资本主要有二维说、三维说、四维说等。随着研究的进展,心理资本四维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路桑斯认为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是希望、乐观、自我效能感和韧性。路桑斯的这一观点得到许多研究者的验证。本文以四维说为理论依据,从心理资本的四维度视角研究艺术教育优化策略。
二、当前艺术教育模式下学生心理资本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教育不全面,致使学生遇事缺乏希望
由于艺术类专业没有固定的就业方向,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想从事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以及怎样工作。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合理的规划,对未来没有很高的期望。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习惯寻求亲友的帮助,并不主动思考解决方式,缺乏希望感。
(二)学校不注重学生情绪调节控制,导致学生面对困难较为悲观
当前我国艺术教育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忽略学生情绪的调节控制,致使学生由于一件作品没做好,或者一次比赛失利就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悲观情绪。很多学生在无法完成任务时认为是自己能力有限,从而丧失了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斗志。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英语教育策略研究
一、英语教育的意义
随着与外国交往的增多,外语教学逐渐受到重视。然而,英语教育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到教育部门、广大教师与学生、英语学习者乃至家长如此深切的关注。然而,现有的英语教育研究只局限于学校的具体教学方法。拿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为例,没有出现中小学英语教育策略的研究。但针对中小学英语具体的教学法的研究还不少。高中阶段英语教育的研究也局限于理念的研究和具体的教学法的探讨。成人英语教育也局限于方法、措施,而非策略的提出。因此有必要从英语教育的高度出发,研究教育者应具有的教学策略及学习者应有的学习策略。
二、英语教育的策略
1.创设情景。情境教学是教学中一种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手段。具体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或营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迅速接受新知识,达到在情境中学习的最终目的特殊过程。这种教学策略可以将知识融入灵活生动的情境之中,可以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做到乐学与好学。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的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便激发学生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并开发学生的智力,是提高英语教学实效的一种重要策略。
(1)模拟环境。
对于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来说,对于身边的事物他们总是喜欢看看、摸摸,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情境教学正是顺应儿童的这种天性,引导学生去逐步认识他们所想了解的这个真实世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学生对所见到的、经历过的事物常常怀有亲切感,这种亲切的生活经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学习新知识的依托,也成为情境教学实施的有效凭借。鉴于此,英语教师可以带学生到野外去观察体验大自然,学生可以在大自然广阔的天地间增长知识,开启智慧,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但由于种种原因和限制,很多时候可能不便于野外观察,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模仿真实情境的做法——模拟异域。通过营造、模拟和假想我们处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加深体验,激发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通过对环境的模拟和想象加深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的体验,因为“教”是为了“学”,模拟异域的策略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让学生在优化的环境中通过活动学习知识,同时锻炼空间形象力。
(2)扮演角色。
创业教育文化研究
摘要: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开放教育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创业教育符合“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能力为本”的育人理念,“实践为重”的职业需求,实现创业教育的根本转变需要依靠创业文化这一力量引擎。文章以湖州广播电视大学(简称湖州电大)为例,阐明构建崇尚创业的价值文化,推动创业的行为文化,激励创业的环境文化的有效路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开放教育创业文化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众创时代;开放教育转型发展;创业教育;创业文化;品牌建设
当前,我国已进入众创时代,创新创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根据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教职成[2016]2号)都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校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具体意见。开放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如何主动顺应众创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把“加强创业教育建设创业文化培养创业人才推动大众创业”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深化探索,更好地满足普通民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创业需求,办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重要保障,既是开放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的基本目标。
一、创业教育、创业文化与开放教育转型发展
开放教育是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是应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战略重心转移急需各类人才而产生,也应以党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变化。广播电视大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开放教育的功能定位也逐步从以学历补偿为主向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重要支撑转变;尤其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开放教育更应着眼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自身的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按照差别化的思路推动创业教育和“创业家园”建设,让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
教师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研究
摘要:
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多元文化教育责任是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教师发展的基本要求。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多元文化教育责任指的是教师应当具有主动从事跨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文化敏感性和相应教学实践能力。文章从“理解与澄清”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使用与管理”多元文化教育专业知识,“评价-反思-回馈”多元文化教育效果等方面进一步澄清了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工作者,多元文化教育责任的行动思路。
关键词:
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工作者;多元文化教育责任
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在包容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肩负着培养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跨文化适应能力的重任,适应本民族文化,融入其他文化,成为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中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师是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践者。培养一支具备多元文化素养的师资队伍,教师教育工作者得先具备多元文化素养,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民族教育的发展。换言之,多元文化背景及民族教育的使命给广大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在民族文化素养发展要求方面提出了要求。而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是培养能够适应多元文化教育背景师资的主阵地,当我们对基础教育师资的多元文化素养提出要求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对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内涵和发展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工作者具备多元文化教育责任的意义
由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也相对有限,于是在过去和当前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在民族地区从教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中汉族教师的数量要多于本民族教师数量。非本民族的外族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面对的教育对象往往是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尽快适应和融入当地的文化背景,找到排除因文化差异而给人才培养带来的不便和阻碍。
农村幼儿教育研究
一、政府要重视幼教事业发展
贫困地区甚至包括不贫困地区,政府对幼儿教育抓得也不够,没有实质性的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有些地方还有不少辅导班似的幼教模式,管理混乱,没有对幼教正规的事业建制。这样一来,出现很多不规范的幼儿园,也出现了很多不具备幼教专业和资格的老师“,赶鸭子上架”能教好孩子吗?在幼教事业发展上,政府是先导,项目规划可多往这方面考虑。政府的支持力度是以往薄弱的幼教发展的关键。政府可以加大重视和资金投入,如,可以向江浙等地区学习,规范化配置教学设施,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幼教老师要有教师资格证,非本专业教师要再进修,定期开展师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等,逐渐缩小幼教地区化差距。政府要带领农村在各项事业上向城市靠拢,推动幼教事业发展要步步落实,从根基做起,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
二、农村幼师地位和待遇不高
我常常看到农村教师穿着朴素,甚至“土气”,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认可度普遍不高,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低,有时还会被别人说是“孩子王、看孩子的……”,这是为什么呢?有一次安徽出差,大巴车上坐在旁边的是一位中年女士,闲聊时发现她是一位幼师,说是某乡镇农村幼儿园的,当问及她的待遇时,说比中小学教师差远了,不到600元,自己以前是技校学计算机的。推敲一下,不难发现问题。
1.基层农村幼教的待遇的确很低。暂且不说是公办还是私有单位,全国最低工资标准没有低于600元的,江西贫困地区最低工资国标还610元呢,教师的工资待遇还略高于其他行业吧。幼教的工作其实比中小学教师还辛苦,他们默默耕耘,含辛茹苦,却享受不到应有的工资待遇,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在社会人的心中地位当然不高。
2.配套的师资不符合标准。在农村,幼儿教师大都不是本专业的,学历也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从某种程度上看,农村幼师就是“看孩子的”,家长并没有寄希望培养孩子,而是自己没时间看,给孩子找个地方“玩”。所以,幼儿就得不到科学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以上这两个问题是农村幼儿教育亟待解决的,政府要采取有力的措施,社会要端正对幼儿教育的态度。如,要采取吸引人才机制,提高幼师待遇,激发从事幼教行业的积极性;招聘幼教专业的教师,对非幼教专业的教师要再培训和进修;优化教师年龄结构,年青教师的知识理念新,可以为教学注入活力。一个系统良好的教育是需要多方面运营的,可以向示范性幼教单位多学习,才能在农村幼教发展上取得特色和创新。
三、家庭对幼儿的教育观念滞后
研究生诚信教育研究
一、近年来研究生诚信教育研究的回眸
(一)研究生诚信缺失的归因研究
针对研究生在诚信缺失方面的种种“不良”表现,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视角和立场进行归因研究,提出各自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首先,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有学者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功利主义、金钱至上思想不断泛滥,并日益演变成一种不良风气,如假冒伪劣商品盛行于市、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等。当谎言和虚伪比诚信更适合某种环境并具有更大的生存和竞争优势时,必然导致更多的人在更大范围内不守诚信,如此恶性循环,不诚信的歪风就愈演愈烈,无疑会影响到广大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诸多方面。其次,研究生诚信监管制度的缺位。主要表现为缺乏严格、完善的研究生诚信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以及缺乏完善、配套的研究生守信奖励和失信惩戒制度。由此导致有的研究生对自己违反诚信规则的行为不以为然;有的研究生基本的诚信知识缺乏,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已违反诚信规则,更不知道其行为将受到法律惩罚。再次,不良心态作祟。
有学者指出,从众心理(别人不诚信,我也不诚信)、侥幸心理(认为不诚信也许不会被发现)、吃亏心理(从经验事实出发,不讲诚信沾了光,讲诚信吃了亏,所以也不讲诚信)、报复心理(因为他人不讲诚信曾给自己带来过伤害和损失而不讲诚信,以报复他人和社会)、无用心理(讲诚信没有什么用)、冒险心理(不冒风险则不达目的,明知有风险,但宁愿为风险付出代价,“不成功,则成仁”)以及低成本心理(不讲诚信成本很低,划得来)等在研究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方面甚至更为突出。最后,一些导师自身学术道德失范的不良示范。如有些导师在要求学生提高道德素质的同时,自己道德素质低下;在要求学生诚信的同时,本人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有些导师金钱至上、急功近利,自己的课题让研究生做,不给任何报酬,把社会上的腐败行为引入学校,跑关系、走后门。同时,由于学术腐败行为不易察觉和发现,或发现后难以认定,部分人因“腐败”而得益或“腐而不败”,这些都对研究生起到了极坏的“示范效应”。
(二)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的对策研究
针对研究生诚信问题的日益凸显,学界普遍认为需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有学者指出,第一,要研究生坚守个体道德,这是诚信培育的根本,主要通过意志锻炼、勤奋好学、自由探索等方式实现;第二,重视对研究生诚信的引导,主要措施就是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将诚信原则贯穿于“三育人”之中,培养全员诚信教育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中渗透诚信教育内容,结合诚信状况加强对研究生进行法制意识教育以及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第三,建立健全研究生诚信机制,如建立严格的诚信道德约束机制、切实可行的诚信评价机制以及研究生失信惩罚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协助政府或其他行政部门制定正确的用人机制,营造一个适合研究生诚实做学问的客观环境。
针对研究生学术诚信方面日益暴露的问题,有学者认为首要之举在于确保学术诚信。为此,必须坚守学术宽容,营造学术诚信的学术环境;强化学术引导,建立学术诚信的学术航标;优化制度约束机制,创设学术诚信的学术平台;培养研究生的道德自律,塑造学生诚信的学术人格。此外,还要“制定专门的研究生学术诚信规范,及时严格处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开设学术诚信必修课以及建立一套可执行的惩戒程序”,其根本目的“在于培育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意识,提高其对学术科研中具体行为的对与错、善与恶的识别,进而为学生的道德选择做准备,同时也为提高道德反省与谴责能力以及为学生的道德选择提供知识上的准备”。上述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对策的思考似乎已经面面俱到,但实际中如何执行与具体操作并非易事,因此需要审慎思考这些对策如何“接地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