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生态园建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去探讨许多所谓的“法”,其实,本人认为,语文教学的“大法”应该是自然之法。回归自然与真实,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我国古代被称为“圣人”的孔子,曾把这种自然之法运用和发挥到了极致:他和弟子们围坐在一起,没有其他任何音像媒介冲击视频,单凭一些刻满文字的普通的书简,师生也能够在妙趣横生的拉家常式的对话中享受到语文的独特魅力,以至于当今世界各国的语言教育家们都为孔子的教学方法而惊叹不已。孔子的教育之法,究其根本,就在于他用真实的情感去碰撞艺术,用朴实的方法去铺陈语言;在教学的过程中,他还学生以学习需求、探索精神及表达欲望的本来面目,它是学生生命创造力的自由释放。用现代教育理念来加以诠释,就是孔子的教育无疑为我们构建了一种纯“生态”的语文教学范式,是“语文生态园建设”的典型范例,体现了语文为生命而美丽的本色,理应成为语文生态理念的光辉典范。 一“语文生态园建设”的内涵 随着历史的发展,教育历经着诸多的变革,语文教育总是在向纵深挺进。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20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可雷明提出了“教育生态”这一命题,它具体体现在“课堂生态平衡”上,就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环境,从而协调师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教学呈现和谐、共存与发展的状态,以促使教学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有效地激发师生在教学中的生命活力,并达到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生态理念的烛照下,20世纪末,我国语文教学“生态园建设”有了萌芽,语文课堂从听、说、读、写、创新能力、人性构建等全方位进行“生态”打造,教学呈现出“生态”式样,显示了语文不再是工具性的,而是生长着的、灵动的、生活的、生命的本质内涵。 二“随笔化作文”的特点 “生态园”就是“生长园”,师生“双主体”,共同谋发展。“语文生态园建设”从1998年开始起步,以自然和绿色为主题,内容涵括:绿色阅读、绿色写作、智慧课堂、综合活动、客观评价、开放备课、校本研修、科学管理。大概经过3年的准备和研究,2002年,“随笔化作文”的幼芽终于从作文园地里钻出,继而逐渐形成蓬勃发展的趋势。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在山东省邹平县召开了三场语文教学改革现场会,在各地的来访者眼中,“随笔化作文”成为最“抢眼”的亮点。随笔原本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也可以评论。而在“随笔化作文”中,却另有一番含义:随手而写的文字都叫“随笔”。它是一种以随笔为主要写作方式的生命化写作教学体系。它顺应人的言语生命成长规律,以激发写作兴趣、养成良好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言语人格为目标,以“表现存在本位”为基本理念,以随时随地、随形随意的随笔写作为基本写作方式,以情境随笔课、随笔展示课、随笔读悟课、随笔评议课、随笔成文课、读书随笔课为主要课型,以读、评、改、展为促进手段,以顺应、养护、培植、激励、唤醒、磨砺为着力点,先写后导,先写后读,为写择读,以写促读,读中自悟,读写互动,在日常随意写作和课堂有序修改的有机结合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人的写作潜能,实现真切、自信、个性、畅快表达。在“随笔化作文”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把那些随意而写的文字“化”成文章。于是,在写作园地里,开始呈现出喜人的写作状态。作文由难变易,如同吃饭说话一样自然,成为一种需要和习惯;作文不用生搬硬造,它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土壤,作文流淌出来的是师生率真的思想和情感;生活与作文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练笔与点拨结合,积累与“发表”结合;学生不再被一成不变地圈定用作文本,而代之以一本本随笔本和装点精美的“作品集”;师生同读、同写、同议、同评、同进步;任何一位老师,任何一名同学,只要想就一定能做到,只要用心坚持做就一定会做好;日久天长,不知不觉。随笔本日渐厚重了,手下的文字日趋具体、生动、流畅、丰富了;教师不再为劳而无功的作文课束手无策,不再为批不完搬不掉的作文而身心疲惫;学生不再“挤牙膏”,不再“假大空”,不再愁眉不展;回归本真,走向简单,枯燥变成乐趣,痛苦变成了喜悦。“随笔化作文”改变了作文教学的走向,师生以全新的方式感悟生活,书写灵性,描画有血有肉的美丽人生。 三“语文生态园建设”对培养学生热爱语文情感的意义 作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内在的表达欲望和独特的言语表达方式,如果受到压抑,学生就会变得被动、胆怯、逃避,久而久之,能力消退,变成不能表达,变得惧怕写作,不喜欢语文。语文生态园里的奇葩——“随笔化作文”从写作的角度,以顺应养护为主,以指导磨砺为辅,用“激励”的原则,先把学生的言语表达潜能激发出来,加以养护、培植、激励和唤醒,让学生敢于表达、勤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从1998年至今,其影响拓展至全国十多个省市的小学和高中,百万师生从中受益。实践证明,“随笔化作文”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对语文情感态度冷漠的问题,使学生亲近母语,喜欢作文,热爱语文。 1.民主平等,促成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促使学生由爱师而爱语文生态的课堂,师生之间是没有鸿沟的。师生间应建构平等的对话关系,促进主体间的协同成长。正如日本著名教育家左藤学指出的,当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多是“伤害与受伤”的关系。其实,教师实在没有必要在伤害学生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教师绝不应凌驾于学生之上。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双向的互动。在随笔化写作中,教师只做引导者,把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甚至放下架子,与学生同题同做同评同议,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与学生也是合作协同的关系。通过转变课堂教学生态中的师生行为,平衡课堂群体生态,建设起和谐的生态空间环境,写作课堂成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迷人的生态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学生对语文教师产生了信任,有了亲近,师生关系如同朋友,对朋友就是无话不说,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深深地爱上他们的语文老师。#p#分页标题#e# 2.抒写生活的真实,激发内在热情,促使学生由衷地爱上写作建立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生态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回归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装扮生活,提升生命质量。只有那些来自生活的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才富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热情,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如果学校里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与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一学期接触的也只是少得可怜的几十篇课文,那么,课堂上充斥的就会是成人化的理解和语言,学生没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兴味索然。从作文的角度来说,学生就会脱离生活实际,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因此,教师要加强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联系语文,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吸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在随笔作文上,做到了教学生写的不是与自己无关的假大空的东西,写的是自己生活的东西。解决了虚假作文和僵化作文的问题,让学生言语归真,实现言语人格的重塑。“情境随笔课”让学生心动手动,师生喜闻乐见的率真流淌的日记随笔成为常态。随笔化写作是写真话做真人成为一种习惯和时尚。 3.倾诉是人的本能,作文要通过让学生倾听内心的声音,激发学生强烈倾诉的愿望,由此而爱上写作写作是人生命的延续,因而好文章读来每个字都是有生命和温度的,然而,学生在多年八股作文式的训练模式下,完全处于被动的完成任务的状态下进行写作,字里行间充斥着官话、套话、废话,假大空的句子满天飞,那就不是学生生命的延续,因而憷头写作,反感写作,不喜欢写作课。这种随意无序、僵化呆板、高耗低效的作文模式,必然缺乏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而“随笔化作文”则是把学生变成了写作的主动者,还学生一个充满生命张力的自由写作天空,写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自己的心情和态度,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写他们自己最想写的东西,激活他们写作灵感和创作欲望。 4.动态生成的写作内容和过程,使学生感到新奇,激发兴趣和创新的意志,让学生真诚地爱上语文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主张,课程目标不是预先确定的,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的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动态的开放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观,恰是生态化语文课堂的必然要求。以往,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授——受”结构,教师按照预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操作,学生没有选择内容和程序的自由,只能被动地接受,而随笔化生态课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写作方式,教师在写作课上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话题,发表新的见解,并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资源,因势利导,以学生的写作内容和目标确定教学计划,预设教学目标、调整写作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写作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迷人通道和自然的美丽图景。 四结论 现代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只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走生态化的道路,如同随笔化写作一样,努力给学生提供符合发展规律的教育生态环境,一种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学生生命的河流就会在生成的课程中自由流淌,就一定能促成学生对母语的无限热爱,对语文的真诚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