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美术课创新教学透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创新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学科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在当今新课程理念下,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都在各学科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在美术学科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美术学科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对自然美的创新 自然界是人的审美对象,自然界所有的声、色、形具有美的意义,山水花鸟就是自然美的表现。如祖国雄伟的山河、美丽的彩虹、鲜艳的花朵等都是自然美。自然界里有许多新奇的内容、新奇的结构、新奇的功能,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教师要及时将这种好奇心引导到对知识的探索和追求上来,使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让学生用新奇的方法画新奇的画。 如我曾经利用李白的两句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让学生画自然环境画。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老人和夜空中的一轮新月,启发学生用创造性思维画好这幅画,把浪漫主义大诗人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各种各样的画都出来了,有的画了老人花白的长辫子,有的把月亮画成了老人愁眉苦脸的样子,有的画了月光下老人白头发的影子,这似乎成了一题多解的数学题。但我还不满足,对学生已完成的作业进行选择、加工、分组,把这些画当做创造性活动的“蓝图”。同时,又告诉学生童话故事中的美人鱼,《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形象,都是创造性想象的产物。在几何学习中想出一个新图形,添加一条辅助线,可以找到一个新的解题方法,现在我们所画的内容、情景,与大诗人想表达的情感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教师启发得当,学生产生了灵感,某学生竟把老人的白发一直连画到天上挂着的那弯弯的月亮,还用白发把月亮缠绕了三圈,真是“诗情画意盖桌面,古人李白梦未见。创新出炉见青火,太白楼上来后人”。诗虽过于夸张,但说明美术课教育需要用创新来激活。 二、对生活美的创新 社会生活的美是由生活的主题“人”创新的,社会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人物、事物等都是生活美的一部分。这不仅包括外在的形式美,也包括内在美。 如从一件精美的作品,一幢雄伟的建筑中就能发现劳动的美,家乡人民的美。我在邻镇教过一段时间的书,记得当时带学生去看电影的路上,就把美术课堂设在路上,指点学生:你看,那是笔直宽广的大道和花团锦簇的绿化带;那是琳琅满目、生机勃勃的市场路。来到电影院门口,又让学生猜谜语:“说是有马无真马,道是无马且有马;说是有山无真山,道是无山且有山。”学生纷纷议论,指着广场上的“马”和“山”,欣喜地回答:“是地名——马山!”又不约而同地围住了象征家乡地名的雕塑欣赏起来。有的说塑得真像,栩栩如生;有的说这是千里马,夜行八百里呢;也有的说,马不够大,山不够高,如果把这座雕塑移到刚才我们经过的清墩桥“环岛”上,气势会更大,马山的知名度会更大。我想这就是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创新。 三、对作品美的创新 美术作品通过一定的内容表现一个主题,对内容的审美主要是对艺术形象的审美,从艺术形象中领会作者对自然、社会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表达。如欣赏《中国古代陶艺》时,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无以言表。美术艺术教育蕴藏着创新潜力,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接触美术作品,丰富内在情感。 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欣赏美术作品,陶冶学生情操,以美引真,使学生认识真、善、美,从而增强艺术效果。 课堂中,教师对美术一般知识作简要介绍,通过学生的美术作业,学生对美术的实际操作绘画,对美术作业的评价对照比较,实现学生“四动”,即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对一幅美术作品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新颖感、多面性,能激发学生思维。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要鼓励学生求异。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爱因斯坦说过“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美术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让学生想问、敢问。 美术教育的教学艺术不光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了些什么才重要。只有让学生通过自身对美的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