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等公平的加快实践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育均等公平的加快实践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教育均等公平的加快实践探讨

 

一、职业教育情况   (一)主要成绩   1、各级政府重视,投入力度大,办学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对我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实施“重点倾斜、重点扶持、重点发展”战略,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扶贫工程,并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列入《海南省2008—2012年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在财力、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的支持下,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过去五年中实现了巨大的进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2007年以来,各级财政为民族市县职业教育投入的资金超过1亿元,建设职教中心和改扩建职业学校。目前,民族地区8个市县中等职业学校8所,招生人数从2005年的5384人增加到2010年的12704人,增长了1.3倍;高中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50.69%增长到2010年的69.09%,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达到95%以上。   2、各级政府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逐步改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各级政府加强职业教育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新闻连载、形势宣讲、广告宣传、全员招生、走村入户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灌输职业教育是与人才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教育思想,宣传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使学生家长认识到企业及用人单位对有专项技术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改变了学生家长普通存在的唯有上大学才是唯一出路的看法,让学生家长懂得了学会技术和掌握一门专项技能同样可以在社会上有作为,读职业学校同样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道理。各级政府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舆论引导,逐步改变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使更多的学生选择了职业学校。   3、“三段式”办学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我省职业教育“三段式”办学模式是以城市优质学校为龙头,带动市县职业教育,联合企业,采取“面向市场设专业,面向岗位设课程”的“订单式”集团化培养模式。   保亭开创职业教育的这一模式大大促进了民族市县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被教育部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向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推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在职业教育集团龙头学校的带领下,举办“村官班”、“巾帼励志班”等多种办学形式的探索创新,把课堂设在村间地头,设在工厂车间,成绩显著,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教育部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不断创新的办学形式,促进了民族市县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4、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了提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实践能力,2007年,省政府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由该校向我省中等职业学校输出部分“双师型”教师。在省教育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各民族市县教育部门积极到该学校引进“双师型”教师,广纳贤才,充实师资力量,3年来共计引进“双师型”教师52名,成为各民族市县职业学校的骨干力量,为民族市县职业学校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另外,民族市县职业学校还从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兼职,大力引进专业课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不断加强和充实师资力量。各职业学校还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实施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参加各种培训,使专业教师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起到引领和模范作用。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师资力量的加强,促进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5、构建中职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中职学生的资助力度。2007年,经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厅、财政厅和人劳厅联合下发了《海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施方案》、《海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及免除学费住宿费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相关实施文件,按照中央、省、市县按比例分担的资金筹措原则,对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对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除学费。民族地区部分市县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也制定了优惠政策,有的市县除了每年给每位中职学生发放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外,还根据本地的财力,对就读所属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实行全免,并每年另外发放生活补助金。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助学金管理制度,实行专人管理、专人负责、专人发放,确保资助金的安全运行,解决了民族地区学生就读中职学校所带来的经济困难,让学生更安心地读书。   6、办学方式多样化,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专业设置更加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和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根据各自特点,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及本地的产业发展实际,坚持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瞄准市场需求,优化学校专业设置,重点发展和优先发展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相关的服务专业,如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高尔夫服务与管理、汽车服务与维修等专业。各职业学校还根据办学条件开设了符合本地实际的专业课程,如儋州职业学校采用“校中厂”和“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方式,设置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把工厂搬进了校园,学生设计并生产的服装还出口欧美等国家及地区;万宁职业学校与海马汽车、金盘电气、海口观澜湖度假区等10家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实现了专业定位和转型,定向培养学生,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方式,让企业对员工的培养环节提前在职业学校中进行,学生毕业即能上岗,很受学生、家长和企业的欢迎。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措施不够得力;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使职业学校招生难度加大;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管理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实训设备及办学硬件设施匮乏。#p#分页标题#e#   (三)建议与对策   1、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并出台优惠政策措施扶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切实加强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加强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支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采取多渠道的宣传方式,把职业教育的政策、取得的成果以及新的人才观结合起来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改变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2、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继续支持和完善“三段式”职业教育的模式。建议各级政府尽快制定更为优惠的财政扶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对民族职业学校“三段式”读书的学生,无论其在本地读书还是上省校读书,应继续免除学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直至完成职业教育学业。另外,对转段后学生的学业及管理情况,各级政府要采取应对措施,做好跟踪服务,跟踪就业,确保转段学生不中途辍学。   3、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制定有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招录优秀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对在职教师进行有组织、有目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并鼓励教师参加种类专业技术培训,另外,适当从企业、院校、社会选调或聘请一批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适应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   4、加大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训基地及实训设备。各级政府要积极保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采取“学校负责、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的方式,加大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帮助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建设和完善专业性实训基地并购置实训设备,以满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规模不断发展的需要。   5、拓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招生范围,提高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各级政府要制定职业教育招生政策,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招生范围进一步扩大,既要面向历届初中毕业生招生,也要面向社会青年及社会各个群体青年招生,只要有意愿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均可以进入职业学校进行职业培训。另外,随着物价的上涨,要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6、要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制定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严格执行技能岗位的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的原则。要完善就业准入政策,时机成熟时制定就业准入方面的法规,确保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得到良好发展。   二、教育扶贫移民情况   (一)主要成绩   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是通过建设一批用于接收教育扶贫移民学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把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至今没有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等贫困自然村和处于生态核心保护区的边远村庄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迁移到教学条件相对优越的县、市城区集中就读,与城镇的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并对纳入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实施范围的学生,补助生活费和交通费。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是我省2008年至2010年重点民生工程,首批10所思源学校于2009年8月建成,并于2009年9月1日统一开学,两年来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制定了政策措施和投入大量资金确保教育扶贫移民的落实。   2007年省委五届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大力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把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作为这个意见的重点内容之一;2008年省政府下发《2008-2012年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提出五年内全省将投入3.74亿元,分5年在16个市县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当年7月,投资2.1亿元(其中香港言爱基金捐助1.2亿元)在我省包括6个自治县在内的10个市县建设10所思源学校。2009年9月建成开学,较大程度地解决了民族地区部分山区和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上学需要。   2、民族地区初步实现了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把地处山区和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孩子集中到城镇就读,享受城里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教育均等公平,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高了人口的综合素质,为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教育扶贫移民,撤并了农村一些“麻雀学校”、“微型学校”,把师资力量有效地集中起来,有效地整合和优化了教师资源,有利于吸引、培养优质师资,从硬件和软件上缩小了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有诸多的优惠政策支持,又减轻了民族地区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使更多的贫困家庭孩子都能上学读书,从而有效解决了一部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家庭孩子因经济困难和路途遥远而导致辍学的难题。   3、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是得人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教育扶贫移民学生享受全免费的义务教育优惠政策,还为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及交通费补助。省政府按小学生每人每年600元,初中生750元,交通费每人每年160元的标准给予学生补助,有条件的市县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补助。一项民心工程,不仅直接提高了民族地区下一代的教育质量,它将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p#分页标题#e#   (二)存在问题   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过低,造成部分困难家庭孩子辍学;现行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过低,难以满足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基本运行需要;学校人员配备不到位、基础设施配备不齐,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三)几点建议   1、建立和完善教育扶贫移民学生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对教育扶贫移民学生的生活和交通补助标准,防止贫困家庭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建议各级政府提高教育扶贫移民学生生活和交通补助标准,并制定经费补助长效保障机制,随着社会消费和物价水平及地方财政收入逐年提高而增加补助标准,让更多困难家庭的孩子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2、提高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使教育扶贫移民学校更好地运转。省政府应积极与各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协调,逐步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移民中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带头提高标准,让教育扶贫移民学校更好地运转,促进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健康有续地发展。   3、为教育扶贫移民学校配齐医务人员及学校交通用车。各级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一是为教育扶贫移民学校配备医务人员和交通用车,确保学生的健康安全;二是大力发展县域公共交通网络,为学校附近的移民学生提供安全和低价甚至是免费的交通服务,有条件的市县,可以覆盖全市县,解决偏远地区移民学生的交通问题。   4、扩大教育扶贫移民学生覆盖范围,让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目前我省教育扶贫移民学校(主要是思源学校)均为6年制学校,即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很多山区小学学生从四年级后进入思源学校学习,很不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生活不习惯,学习跟不上,学校要花费很大精力投入到这些新生的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去。建议扩大教育扶贫移民学生范围,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进行教育扶贫移民,让学生从小就开始适应较好的教育环境,使更多的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