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教育的重视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才情教育的重视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才情教育的重视思考

一、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才情风貌教育的文化传统

《吕氏春秋·古乐》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昔陶康氏之始,阳多滞伏而湛和,水道蜜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说明尧的时期,人们已懂得歌舞的健身作用,并用来锻炼身体,到了周朝,周公素有多才多艺的声誉,他曾自谓:“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周公的才华充分表现在他对“六经”与“六艺”所作的贡献上,“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尤其是西周的“六艺”教育,比同一时期的世界其他各国的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孔子在阐述“六书”“六艺”的重要性时说到:《诗》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某些形象思维的特点,有独特的社会作用和教育作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川认为《诗》有四大用途:一、“可以兴”,即学《诗》可以学会比喻联想,托事于物,因物寄兴,能激发情感,表达志向,同时,通过学《诗》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和联想能力。二、“可以观”,可以学会观察社会的风俗习惯,能知国家盛衰,所谓“世治乱不同,音亦随异”,还可以通过诗歌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三、“可以群”,《诗》教人温柔敦厚,能改变人轻薄忌妒的恶习,有培养人合群性的作用。另外,《诗》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容易引起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能增进情谊,有助于人们互相切磋学问,砒砺品行。四、“可以怨”,具有讽谏作用,这一点已被当今的人们所扬弃。至于“乐”,孔子认为,《乐》和《诗》是相连的,“乐”是曲调,“诗”是歌词,“乐”在孔子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经常与礼相提并论,孔子要求他的弟子要“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形成人的性格,“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其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择,恭敬而温文”。[sJ孔子和前期儒家对乐的社会作用的重视,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

孔子本人也不是一个老古板,也不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读一读《论语》,片言只语,有情有趣,其哲学思想见解是很高明的。孔子是一个大家,擅长音乐,擅长艺术,对玉石有极高的鉴赏力。他善于操琴鼓瑟,还喜欢击馨歌诗,他在齐国闻《韶》,竟着迷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甚至于在周游列国中断粮绝食,弟子病倒的情况下,他依然“弦歌不衰”。直至死神降临之前,他还唱出:“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衰乎!”川的悲壮之歌。孔子的教育内容除“六书”之外,还有“六艺”,“六书”偏重于文化知识,属于文的范围,“六艺”则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正因为此,孔子才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成为“万世师表”。他培养的学生中,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方面都有出众之才,“德行:颜渊、阂子赛、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才性之争”,“才”指才能,“性”指德性,也就是说,对于人的教育,是重视德才兼备呢?还是重才不重德呢?或是重德不重才呢?他们认为,固然教育能培养出一批才性结合即才德兼备的人,但毕竟是少数,大量的事实是:有的人长于益德,有的人长于才能。“士或明哲家实理,或态行纯笃,二者不可兼。”“苟有才智,而行不善,则可取”。[6]因此,培养人才,须注意才性“二者不可兼”,有的学生长于德,有的学生长于才,不能求全责备。应重视发挥学生的长处,发挥学生的长处,观点正确与否,尚待商榷,但不可否认的是魏晋出现了一大批以才情傲世的才子,阮籍、向秀、山涛等成一时之盛,“魏晋人物晚唐诗”,他们的才情风貌为万世景仰,至今被人追忆。

凡是有创见的人,无论是伟入还是学者,几乎都具备一定的才情风貌,都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重视才情风貌教育是当今社会的必然抉择

世易时移,今天的社会同我们的祖辈相比有巨大的变化,社会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分工愈来愈明细,新的变化不断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如同多幕电影一样,为了适应当今的社会,学校教育也正围绕“工作”这个支点设置了大量新的专业,为工作而教育成了一种时尚,教育结果被看作是工作的前提,是为工作而作的准备,教育是为工作而教育,而不是为文明而教育,是为了工作而生活,而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

大学生普遍没有意识到生活是自我实现的过程,它是直接的,单纯的,无需间杂任何生活以外的东西,因为只有这样生活才会落实。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不理会名利,不理会地位权势,不掺杂其他文饰性的防卫机制时,才能感受到自在的喜悦。他们的精神生活丧失在对物质的追求之中。以拥有物的多寡来鉴别生活是否光彩。他们把奉行几千年的伦理和道德,视若具文,当作故宫里的古董、珍玩来谈论,或者当作装饰品来打扮自己,而很少能把它当作生活的格律和引发精神振作的火石薪传。他们很爱面子,却打肿脸充胖子。爱说冠冕堂皇的格言,骨子里则说而不做。他们爱讲情面,但往往把是非与情面搅不清楚。而归根结底是为了追求物质意义的天性,天生严重的割裂,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和空虚感。

他们把进步错当流行,把标新立异当作创造,把纵欲当作自由,很多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在退化。他们失去毅力,失去任重道远的耐力,失去人能弘道的本性。于是在心理上显得很脆弱,不能作持平的判断。只要四周的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他们藐视古人,也看不起他们周围的人和事。同时,他们也找不到自我,虽然我们在理念上是德、智、体均衡发展,但实际上是为了升学。很多人选择了无止境的考试与读书竞争,认为只要考人大学就有了前途,就有了对生活的交待。大学生的理性与情感往往因为记诵太多考试的琐碎题目,而疏忽对性格与情感的引导,变得有些疏离。学校成为读书或升学的地方,而不是孕育生活智慧与心智的地方。#p#分页标题#e#

当今大学生的能力和文凭专业捆绑在一起,可是学校的教育总是与真正的社会生活有一定距离,沉重的学业压力和对前途的担优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共识。

一些有识之士对大学生活进行了反思,得出的结论是:才情教育是当今大学生的抉择,英国诗人纽曼说:“大学不是诗人的生地,但一所大学如果不能激起年轻人的一些诗心的回荡,一些对人类问题的思索,那么,这所大学之缺少感染力是无可置疑的”,芝加哥大学教授艾伦·布鲁姆说:“在短短的四年中,他必须了解,在以往他所知晓的小小世界之外还存在着更为广阔的天地,亲自领略它的乐趣,充分汲取知识的营养,以支撑自己去征服那片注定要穿越的知识荒漠”。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认为: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读书是正确的,在大学里,他应该起来,四面了望。中外教育界人士均认为:大学,非高楼大厦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我认为,大师风范不仅仅指教师,更是指才艺道德并重的学生。只有以才情陶冶自己的情操,做到定、静、安、虑,诚意正义,在学生中注入一个才情底蕴,才能从容应对大学生活,并在以后的社会中有所作为。

据高校教育网调查,在当代的大学生中,47%学生在图书馆自习,16%忙于上网,11%找工作,20%做兼职,贪玩贪睡的学生占6%,普遍喜欢专业书籍,对诗歌、散文等不感兴趣,喜欢校园流行音乐。

三、才情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我认为由于才情的缺失,使现在的学生素质不能得以全面发展。虽然我们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并不能取代才情的教育。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感觉、直觉、顿悟,使得我们看问题做事情呈现模式化,感觉迟钝,不能给人一种朝气蓬勃、诗意盎然的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面貌。明显表现为现代大学生普遍缺少抱负、骄傲、钦敬和鄙夷四种情慷。有人说现代的大学生只有廉价的抱负与骄傲,他们只想胜过自己周围的同学,只要他胜过自己的同学,他就引以为自豪了,他从不把自己与历史人物相比较,他从无名垂青史的大志向,古人云:“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川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后一代和前一代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历史长河来看,后一代总是站在前人的肩上,比前人高,孔子的“后生可畏”,揭示了这一真理,智不强者智不达,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哪个不是在年轻时便颇有抱负,才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就是清朝李鸿章在20岁时也曾赋诗一首,其中几句这样写道:“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当今的大学生只要加强才情修养,树立崇高的理想,长远的关怀,对宇宙万物的好奇心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定会创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骄傲就是以自己为傲,正视自己,悦纳自己,才情的培养,以才养志,人才能对自己充满信心。

钦敬和鄙夷不可分割。一个尊敬某些人的人自然就鄙视另一些人,现在的大学生既不崇敬任何人,也不藐视任何人。他们不仅失去了对他人的鄙夷,也失去了对自己的鄙夷,但钦敬和鄙夷恰恰是生命力的来源,它能使人们以雄厚和丰富的实力,生气勃勃,斗志昂扬地向无极的未来进取,记得尼采说过:“我热爱伟大的藐视者,因为他们同时是伟大的崇敬者”。

怎样才能赋予现代的大学生以才情呢?第一应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中国古人中那些洒脱不羁,天纵其才,寄情山水的情怀。我们中学阶段选择的古文大都从捍卫传统价值,宏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出发,关键在给学生一个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无可厚非,但到了大学阶段,学习的作用不仅在于扩充知识,也在于改善品行,使个性得到发展,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在学习上除了一些经典文集外,还应选取一些充溢着个性,散发着独特魅力,超凡脱俗,精美独到的文化。选取一些“另类”人物,如魏晋时期的、盛唐时期的、晚清时期的、民国时期的以才傲世的、不与时事同流合污的人物介绍给学生。

第二应赋予艺术以道德意义,大学生最耳熟能详的流行时装,流行发型,流行歌曲,流行化妆品或者各种娱乐。这些流行,他们给它取个雅号叫“新潮”。流行使一个人盲目地跟着别人走,失掉判断,更谈不上醒觉。我们不能任其流行,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一些美的创造,艺术源于生活,但艺术决不能迎合生活。应禁止在大学校园流传那些道德不纯的音乐,孔子说“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信人。郑专长淫,信人殆。’,阁实际上,类郑声者,当时被誉为“新声”,是很受欢迎的,类似于今天校园的流行音乐,孔子认为“郑声淫”,固然有其偏颇的一面,但他反对不健康的音乐流行,对我们的校园文化还是很有启迪意义的。其它一些所谓流行时装、流行发型、流行化妆品等等,我们也不要毫无选择地引进校园,开展所谓大学生时装秀,认为这就是让社会走进了学校,我们的学校没有脱离所谓的社会。

第三应在大学生中提倡诗歌欣赏和诗歌创作,有人认为,人之所以和动物有所区别,其中一个方面是,人类有诗意,有感性的生活。生活中不能没有诗歌,诗歌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是人为地分辨是非,是因势利导,顺乎自然,让学生个性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而自由发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诗歌引进校园,也就把一种美好的感性的生活融人了青春的生命中。在今天,诗歌没落的年代,提倡诗歌创作尤其难能可贵。这种提法可能有人认为不大合时宜,但我认为有些东西的意义是经过时间检验才得以彰显的。

需要补充的是,我说的才情不只是外在的一些诸如舞蹈,诗歌朗诵之类的形式,而是指能内化于学生心中,增强道德,培养个性,丰富人生的各种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