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质量监控构筑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程教育质量监控构筑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工程教育质量监控构筑思考

 

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为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高校加大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力度,积极探索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路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1]。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已不能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重新审视与调整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构建适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新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一、传统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1.全盘沿袭研究型高校质量监控方式方法,不符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质量标准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直接相关。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了质量监控的方向和重点[2]。当前,大部分工科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不符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基本上是沿袭或模仿研究型高校的模式,使质量监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对影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教学环节监控不均衡   (1)重视理论教学监控,对实践教学监控力度不足。实践教学监控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是否提高了动手能力,实践教学能否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缺乏准确的把握。   (2)重视课堂教学监控,缺少对其他教学环节的监控。在现有监控模式下,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秩序受到过度的关注,而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其他环节,如培养方案、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师资队伍状况等,则缺少监控。   (3)重视校内学习阶段的监控,缺少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监控。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包括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个阶段。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3]。现有监控体系对校外学习阶段的教学和学习过程缺少有效的监控。   3.缺少社会力量的参与现有的教学质量的监控大多局限于内部监控,相对而言,教学质量的外部监控则比较薄弱,主要是依靠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和检查评估,忽略了社会、用人单位、行业等社会力量的参与,且尚未形成制度,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二、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重点的转变   1.从以结果监控为主过渡到以过程监控和实时监控为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和养成职业素养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途径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系统,应将监控“嵌入”到从教学任务输入到教学效果输出的全过程。通过对教学的各要素、各环节进行过程监控和实时监控,保证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4]。   2.从以校内监控为主过渡到校内和校外共同监控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是在工程领域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对社会开放,为社会发展服务。有鉴于此,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就有校内和校外两重监控,校内监控是人才培养的显性监控,校外监控则是人才培养的隐性监控[5]。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设置;聘请企业工程师授课;由企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校外学习阶段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出的学生与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3.从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监控过渡到对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监控高等工程教育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需要将以往以测试记忆为主的知识性考核转变为以实践为主的能力和素质考核,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监控[6]。   三、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在分析高等工程教育教学量监控存在问题和教学质量监控重点转变的基础上,结合质量监控的一般构成要素,构建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系统模型。系统由监控主体(组织)、监控客体(内容)、信息收集反馈、评价考核子系统构成。   1.监控主体(组织)子系统   传统监控模式下监控主体的组织结构是直线式的,即学校—学院(系)—教研室。根据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开放性的要求,引入政府—企业、行业(用人单位)—家长等监控方,建立纵横交错的“矩阵式”监控主体系统[7]。对纳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各部门,要以教学管理制度的形式确定其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工作职责、地位与作用。其中,校级教学督导委员会为独立专设机构,引入用人单位代表、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等校外社会力量加入教学督导委员会,且校外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1/3。校内则聘请教学水平高、实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督导。   2.监控客体(内容)子系统   根据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主要对影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如下八个方面进行监控。   (1)专业培养方案监控。专业培养方案在制定过程中要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显性课堂和隐性课堂的关系;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培养方案来贯彻和实施,并根据产业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2)课程体系监控。依据行业标准、岗位能力要求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等目标要求,确定课程体系的结构形式。主干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要充分体现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估,对课程标准制定和实施进行监控。   (3)实践教学监控。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应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p#分页标题#e#   (4)毕业生质量监控。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通过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沟通,掌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据此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以市场调研为基础,评估用人单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   (5)校外学习阶段监控。主要通过以实习企业为主、院系两级参与的方式进行质量管理和教学督导。校企双方定期巡查各实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对实习的过程及质量进行监管,交流沟通并实施改进。   (6)学生学习情况监控。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监控、考核力度,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表现评价,肯定学生的新想法与创意,关注学生参与教和学的过程。   (7)师资队伍监控。引导教师强化工程教育育人理念,通过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参加行业技术研发、参与工程师认证工作等,掌握本专业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在基础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渗透。   (8)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监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面向工程实际,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综合设计、小组学习、项目训练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工程意识和设计技能。   3.信息收集、反馈子系统建立融教学专家、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社会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收集反馈系统[8]。   (1)教学专家信息收集。此反馈系统主要由教学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组成,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设置和二级学院督导工作给予宏观指导,进行专题调研,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和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建议;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查阅教学文件、参与教师授课比赛等,并与有关方面及时沟通。   (2)教师信息收集。通过同行听课、教学观摩、组织座谈会等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通过教师评学收集学生学习情况和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建议。实习企业指导教师收集学生实习安排、实践技能考核、教师指导实习情况和学生工作情况等信息。   (3)学生信息收集。通过学生评教收集教师授课信息;组建教学信息员队伍收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考试、课外辅导、学生学习情况和学校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环节的意见和建议。   (4)管理人员信息收集。此反馈系统主要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学工处、招生就业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各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教务处工作人员、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组成。通过深入课堂听课、走访产学研合作基地和用人单位,了解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5)社会信息收集。收集用人单位、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学生家长、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和国内外有关的教学信息。主要是反馈毕业生工作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市场的适应性、国内外工程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等,根据信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将以上渠道收集的信息以教学例会、教学参考、专题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反馈到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对照质量标准,修正误差,保证各教学环节按标准运行,使专业设置、课堂教学、课程设置不断调整优化,从而达到质量监控的目标要求。   4.评价考核子系统   (1)高等工程教育的教育质量评价应该突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9]。根据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及不同专业的特点,与相关企业、行业一起制定一系列教学评价方案,包括《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综合评价方案》、《专业评价方案》、《工程课程评价方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方案》、《工程实践中心评价方案》等。   (2)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科院校应积极申请进行“专业认证”,并以此为契机,对照认证标准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劣势,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队伍、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四、结语   建立适合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我国工科院校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工科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探索、构建全员参与的、立体的、动态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