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及责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及责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及责任

 

在高等教育领域,“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而且是一种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1]。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对于民办高校补充办学资源,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运行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各民办高校都积极抓住国际化的契机,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办学能力,提高办学质量。同时,随着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责任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一、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解读   国际化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它涉及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高等教育领域,国际化主要涉及教育制度、教育理论和教育行动三个层面上的交流与互动,而且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这种交流与互动往往是超越国家和地区边界的,并且以本土化为目标。所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就是通过信息、人员、项目的交流与互动把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氛围与民办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相结合,逐步实现民办高等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除了要了解方式、目标等内容外,还要注意思考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的必然。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是围绕政府、市场和大学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与作用展开的。对于大学、政府及市场之间动态而复杂的关系的探讨,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市场化实质是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及其途径的组织形态的描述,在市场化的刺激下,高等教育不论在所处的环境还是在运作的方式上,都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风貌。[2]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代,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供给不足为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机会。从本质上讲,民办高等教育的崛起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有识之士利用开放的环境和政策,牢牢把握了历史提供的一个机遇;[3]同时它也是政府教育责任承担方式转变的结果,民办高校成了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和“生产者”。所以,民办高等教育的产生是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而全球化和国际化即是最大的市场化。目前,高等教育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国际化发展到了今天更高程度的全球化,全球化又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要求各国开放高等教育市场,加强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参与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民办高等教育参与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的必然。   第二,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遵循WTO规则的必然。中国的教育早已确立了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和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而在加入WTO后,这种发展目标就显得更为迫切。《服务贸易总协定》指出,所谓服务贸易就是指从一成员的境内向任何其它成员境内提供服务。服务贸易的范围包括了教育服务,即指各国间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其它教育中的服务交往,如互派留学生、访问学者等。根据WTO的约定制度,中国开放高等教育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允许外国教育机构在中国颁发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鼓励相互间承认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支持相互间专业人才的流动;取消政府对教育市场的垄断和鼓励所有成员国到海外办学等。[4]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必然会在教育项目上存在着国际交往行为,在国际间必然存在着相互的服务,所以,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遵循WTO规则的必然。   第三,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时展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不仅提出要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办好一批高水平的民办高校,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民办高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而且在体制改革部分中指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鼓励学校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和项目;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和学位互授联授等。《纲要》所展望的,是不仅要出现一批能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公办大学,还要出现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民办高校;《纲要》所期待的,是一些办学条件好的民办高校可以在2020年左右进行硕士甚至博士的培养。这些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建立,都需要民办高校通过国际化的交流得以更快和更好地实现。目前,从总体上来说,民办高校在办学水平上还逊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若想发展得更快更好,超越部分公办高校,就不能只跟在国内重点公办大学后面学习。大力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向国外优秀 ,也成为民办大学的选择。所以,民办高等教育参与国际化也是时代对民办高校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通过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和合作,借鉴了一些有效的经验和发展模式,培养了一批国际化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但教育国际化却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软肋,这是因为:从整体上讲,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尚处于发展转型期,学校的管理机制还不成熟;民办高校成立的时间较短,其办学实力和影响力还不如重点公办高校,很难吸引国外有影响力的高校前来合作;部分民办高校对国际化认识不到位,缺乏国际化办学的理念;部分民办高校虽有“走出去”的市场观念,但还缺乏走出国门办学的经济实力……所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但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民办高等教育要在国际空间中生存就应该通过交流与互动提高国际化的能力与水平,谋求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民办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的责任   责任是组织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并不是一种所谓的外在的必须,而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伦理诉求与规范”。现代社会对责任问题的关注,“既是对伦理理论发展的必然反映,同时也是当今现实对伦理规范提出的必然要求”。[5]随着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责任引起了更多的关注。#p#分页标题#e#   责任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为主体在政治、道德与法律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要求,二是行为主体违反要求所应承担的后果。前者强调的是社会要求的内化与行为主体的自觉,后者强调的是责任的追究。如果主体的行为不仅实现了经济目标,而且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同时其行为标准还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我们通常认为主体承担了责任。在国际法中,国际责任是指国际化的主体应对其国际不当行为或损害行为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从传统意义上讲,这种责任主要是指国家责任,主要限于对外国造成损害所引起的国家赔偿责任,一般会采取过错责任的原则。所以,如果单从国际化和责任内涵的角度来界定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责任,我们认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责任就是作为其主体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以一种有利于国际社会的方式进行经营与管理,以应对国际社会的期望和监督。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组织来说,确认任何一种责任的关键在于确立责任主体。高等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一种,是不同人群的高等教育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虽然特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决定了高等教育制度的基本形态和基本特征,但是高等教育制度主体的主观选择,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路径和发展方向。[6]相对于其他组织,民办高等教育有其特殊性,社会责任应该根据其自身的性质和任务来界定。民办高校是指经国家批准、具有法人资格、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纳入国家统招计划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在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上普遍较低,其定位主要是“教学型或教学应用型民办本科学校、应用型或职业技术型民办专科学校”,优势就是进行“就业应用型、实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根据民办高等教育的内涵、定位以及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笔者认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责任主要是指民办高校在坚持教育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向国外开放教育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提升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并致力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这里所说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责任是基于国际化背景,因此这种责任本质上是民办高等教育在国际交流背景下所应承担的国际交流的责任。   民办高校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是承担国际交流责任的主体,从民办高等教育国际责任的内涵来看,民办高校必须注意:   第一,以坚持教育主权为基本立场。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国际化是民办高等教育有意识地追逐国际市场的行为体现。教育作为抽象概念在本质上是指一种文化现象,每种教育制度都源于它得以存在的文化环境。[7]由于国际强势文化的存在,国际化往往要求各国高等教育进行国际融合,努力超出政治与文化的界限,在某种程度上对高等教育民族个性进行消解。但高等教育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伴随其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逐步形成的,只有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8]所以,民办高校在国际交流中必须以坚持教育主权为基本立场。   第二,以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为主要目的。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这不仅是指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历史趋势,更是指国际化已成为当今时代教育的整体特征。在这种趋势下,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我国的民办高校能拓展多少国际业务,能为国际高等教育作出多少贡献,取决于自身在国际高等教育界有多少话语权,而话语权的获得就来源于自身的实力和水平。由于我国民办高校在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上比重点公办高校要低,因此,民办高校要通过开放的教育市场,积极实现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并通过国际化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以现代化为最终目标。现代化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目标,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表明,教育现代化可以先于国家现代化实现,它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国家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9]所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教育制度、教育理论和教育行动三个层面追逐现代化,并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去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并不是让高等教育完全与国际接轨,因为在国家战略指导下,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本土化。所以,本土化的现代化就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和承担国际责任的最终目的,民办高等教育承担国际责任就是要追求民办高等教育本土化的现代化,并进而为推动本土社会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三、民办高等教育承担国际责任的策略   大学的责任是从对大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中衍生出来的。作为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衍生物,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责任受到了一定的重视。本土化的现代化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和承担国际责任的最终目的,所以,民办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承担国际责任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办高等教育承担国际责任要有国际化的理念。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随着全球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脱离了国际化,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将大为缩小。《纲要》也进一步确定了教育的开放性方向,所以,我国的民办高校走向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在2010年的《第四届中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上,国内外众多专家和教授都提出,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话语权,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民办高校要有国际化的理念,应以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策略,加快民办高校国际化的速度。首先,要避免短视,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认识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以及其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其次,国际化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要善于以国际化的视野来考虑民办高等教育的问题;再次,要有“拿来主义”的精神和“多边舞台”的策略,以便逐步融入国际化的舞台,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借鉴国外理念。   #p#分页标题#e# 第二,民办高等教育承担国际责任要有现代性的意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是普遍增强所有现代大学的全球意识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核心是要求现代大学逐步走向世界,重点是着力办好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大学,关键是建立以“学校自治”为根本特征的现代大学制度。[10]所以,现代性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和目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往往是以现代性来规范的,因此,民办高等教育承担国际责任也应该具有现代性的意识。大学现代性的重要标志是拥有强大的办学实力,能够培养出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创造性人才,在知识的传播、应用与创新过程中作出重大的贡献,当然现代性的关键是现代的大学制度。所以,民办高校既要通过制度层面的交流与学习,努力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民办大学制度,又要通过物质层面的交流与学习,努力实现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的现代化。   第三,民办高等教育承担国际责任要着力实现本土化。本土化是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所以,民办高校只有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坚守本土情怀,才能有效借鉴国外经验并为我所用。否则,脱离了民族的根基,民办高校将无竞争优势可言。民办高等教育实现本土化是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和教育行动进行本土化的建设与规范,民办高校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承担国际责任,关怀到本土,一是要坚持主体的地位去参与制定标准,以便在合作标准和以后的合作过程中关怀到本土;二是要在合作中真正坚持以我为主,努力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现代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