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论语中的人本思想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孔子及其《论语》中的人本思想 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体现了孔子对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等思想的思考。孔子对“仁”有种种解释,但首要的是“爱人”。(《论语•颜渊》)孔子指出人是区别于野兽的社会人,认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论语•微子》)人既然是社会的人,就必然有着某种共同的特征,这就是“性相近也”,(《论语•阳货》)人都有人性。共同的人性使人们组成了社会,而“仁”则起到了调节人们社会关系的作用。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孔子创立了囊括着为人之道、待人之道、治人之道的关于人的学说。 孔子的为人之道思想大多是关于人格道德修养的思想。孔子认为为人之道是人自身发展的根本,是实现人的最终目标的前提。并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最终归宿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强调主观能动性在道德修养方面的作用,指出“为人由己,而由人乎?”(《论语•颜渊》)“我欲仁而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并认为“通过主观努力和自我修养而能够达到‘仁’的要求的,就是君子,反之则为小人。”[1]这充分表明了孔子对以自觉、自强、自为为前提的人的主体性认识的加深。 孔子的待人之道则是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孔子的总原则是“仁”,即“爱人”。具体说来,就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和为贵”(《论语•学而》)。其理想是实现全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实现的手段是以个人主观努力为主,先求诸己,后推己及人,乃至影响全社会。孔子认为,个体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应当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意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他主张从“亲亲”出发,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爱人的行为,力争做到“泛爱众”(《论语•学而》)的博爱。孔子认为,“爱人”就要承认他人的地位和尊严,尊重和关怀他人。也正是在这个理念基础上,孔子提出了“孝悌”的观念。正如孔子的弟子有若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论语•学而》) 孔子的治人之道思想是关于人的发展的最终目标的阐述,在孔子眼中,将其描绘成了“天下归仁”(《论语•颜渊》)的景象。治人之道在与为人之道、待人之道相结合之后便产生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这不仅是个体由内在修养到外在德化的自觉要求,而且是主体自我完善的必然过程。孔子主张,治国者要做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尊五美,屏四恶”。(《论语•尧曰》)此外,还要对人民施行仁政,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相对稳定的条件。在治人的具体措施上,他认为必须“举贤才”,任用仁人执政,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人民“足食”、“富之”,继而实现“教之”(《论语•子路》)的目的。可见,孔子想建立的是一个生活富足、礼义教化盛行、秩序安定的“天下归仁”的社会。 二、《论语》中的人本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当今“以人为本”思想正是孔子及其《论语》中的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中的“本”字在这里指的是“根本”的意思,而非哲学中所讲的“本原”。关于“本”字,“实质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3]即一切以人的发展为目的,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这里的终极关怀,可以说“是一个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为前提,以肯定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为前提,以肯定个人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概念。它体现了人文关怀”。[4]而这种人文关怀最终要以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作为衡量标准,这是因为,以人为本要最终体现在人的需要方面,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终极目标。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尽可能满足人的需要。 教育家蔡元培在谈到教育本质时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使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6]在性质上看,“是‘使人向善’的教育活动,始终追求着一种‘应然’理想,创造着一种可能的生活。它不仅提醒人们意识到自己是谁,正在干什么,而且让人们懂得自己是谁,应该干什么”,“它始终以其特有的方式关注人的发展”。[7]而这种特有的方式,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即“以人为本”。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上就是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遵循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的原则,注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个性的“现代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既重视学生的社会化,又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化,还要通过各种个别教育的措施促进学生的特长和独特性的发展。#p#分页标题#e# 三、人本思想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首先,优化校园的文化氛围。校方相关部门应该借助校园优势,开发各种优秀的具有积极导向的文娱活动,为高职生创造一个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其能够在学校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学校的重视,从而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在优化校园环境中,学校应该重视学校广播、校报等媒体的建设,通过这些方式对在校的高职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学校学风与校风的建设。正如有学者将学校环境比作泡菜水,即“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萝卜和白菜的味道。实际上,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是在调整好这个‘泡菜水’,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悟、理解、思考,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文化、文化,根在化,内化、生化、融合、超越,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渗透到灵魂里。” 其次,完善学生道德学习内容。除了要将大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内容传授给在校高职生外,还应该开设一些与高职生生活、学习相关的内容,如面向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礼仪教育等,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为重要。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决定了其道德认识的方向,以及道德情感的积极构建。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必须帮助高职生塑造健全的职业人格。经过半年的工作,我发现当前学校学生人际交往礼仪知识缺乏,如谈话艺术、沟通技巧和日常交际礼仪等,因此,应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理论课程中适当加入相关知识和情景模拟,或开设身边的礼仪选修课等,帮助学生树立礼仪意识,培养实际人际交往能力。 再次,提升在校学生自我责任感。教育者要帮助其正确定位自己的身份,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通过价值的实现,克服自卑。学生管理者应该给予学生充分信任,并为学生潜力发挥创造条件,激励其潜在的能力,在解决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中实现超越自我,只要有一次是成功的,那么学生就会逐步确立“我能,我行,我应该这么做”的思想,就会为实现“要我这么做”向“我要这么做”的意识萌生。正如成功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如果能体验到自身感到光荣、自豪、快乐的体验,那将会促使他们以后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引以为荣的事。 最后,坚持循序渐进。人的思想品德的提升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具体教育过程中要设立阶段性的目标,确定量化的考核,如学生每周的旷课数量是否减少,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次数是否增多,学生向任课老师提问的次数是否增加,以及不同学期开始使用文明用语与文明表现的学生数量是否增多等。有阶段性地提升、循序渐进是一种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日积月累、逐步提高的过程,一点一滴地积累,日积月累,一届带一届,一届影响一届,最终就会形成文明的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