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浅析高校绩效评价研究与现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 要:本论文在对国内外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得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开展与研究,我国学者需要加强实证研究的力度等观点。
关键词:高校;绩效;评价
引言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规模急速膨胀,社会需求日趋多样,教育成本持续上扬,办学经费出现短缺。大学从“象牙塔”步入世俗社会的“轴心”,外界开始审视高等教育的质量、效率和社会适应性,高等学校也开始关注自身的特色、水平和经费使用效益。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的不断扩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等教育供需的矛盾,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由于高校规模跳跃式扩张,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高校在办学质量,学生就业,财务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研究高校的绩效评价对于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和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在高校绩效研究方面
Cave Martin、Hanney Stephen(1992)认为,绩效指标在西方国家的高校中得到广泛地应用是从1980年开始的。对高校绩效指标的分类,是人们制定和运用绩效指标的基础,也体现了人们对绩效指标研究的不断深化。
2、在指标设计原则方面
高校绩效指标的设计原则直接关系到绩效指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国外不同的研究提出了学多类似的关于绩效指标的设计要求,比较有代表性如英国副院长和大学校长协会(1986)所提出的指标应简明扼要等6个原则;Cave Martin, Hanney Stephen, Kogan Mauric(1988)所提出的指标类别、清晰性等7方面的要求。
3、在具体指标设计方面
英国Jarratt Report(1985)将绩效指标分为内部指标、外部指标、运行指标三类。英国副院长和校长协会和大学拨款委员会(1986)联合工作小组将绩效指标分为输入指标、过程指标、输出指标三类。Cave Martin, Hanney Stephen, Kogan Mauric(1988)经过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关于教学质量、科研的14个精选指标,如入学质量、附加值、科研收入、声誉排行等。Taylor Barbara E., Megerson Joel W., Massy William (1993) 提出55个指标的指标体系。Cameron Kim、Smart John(1998)用声誉调查的方法,通过对组织成员的满意度来测量组织的绩效,所设计的评价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包括精神领域、学术领域、外部适应性等三个领域九个方面。
4、在具体研究工具方面
Ahn T, Arnold V., Charnes, A., Cooper, W. W.(1989)使用DEA方法研究发现得克萨斯州得高校效率从60.7%到100%不等;Athanassopulos和Shale(1997)使用DEA方法的研究发现英国高校的效率分布更广,36.73%到100%不等。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对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尽管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但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1、对国外高校绩效评估的研究
代蕊华(1999),从绩效指标的概念、分类、设计原则与指标体系,以及对指标的评价等方面研究了西方国家的高校绩效指标。宋晓平、梅红(2007),东京工业大学自我评估所使用的教员的社会贡献、教育研究的信息公开、学生的课外活动等指标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都较少涉及。尚虎平(2007),美国基于利益主体参与的第三方高校教育质量评估,虽然是由非政府组织的第三方实施的,但却取得了我国所设想的由政府评估所获得的各种效果,并且未引起社会的质疑与反对。这对我国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刘萌、马慧琼(2008)通过对世界上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国家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与技术进行比较研究,从树立教师与高校共同发展的考评理念、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价流程、推进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运用等方面提出改进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建议。
吴树雄、魏?(2009)对教师绩效评价的两种模式——奖惩性绩效评价和发展性绩效评价进行比较研究,介绍西方高校绩效评价的一些做法。
2、对高校局部工作绩效的研究
杨周复(2002)建立了高等院校财务评价的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侧重于对高校财务成果和财务效益方面的研究,是我国较为系统地对高等院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最早的成果,为我国高校开展财务绩效评价开了先河,奠定了基础。赵振全、张向东、汤东红(2009)通过建立高等学校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考核高等学校的资产负债规模、自筹资金能力等指标。李红民(2009)认为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含财务运行绩效指标、财务发展绩效指标、财务综合实力指标。
叶国荣(2009)认为当前各种高校院系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评价指标多、定量难等因素,建议采用主成分法从大量评价因素中筛选绩效评估的主要因素,并通过BP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功能计算出高校院系的科研绩效。张喜爱(2009)认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绩效评价包含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等内容,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李道国、邵渊韬、范作冰(2009)认为当前高校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利用率低下;并提出了基于雷达图分析法的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模型。
马志强等(2007)阐述了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的现状,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师绩效考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树立发展性的考评理念,制定科学规范的考评流程,构建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进一步规范考评方法等有效的对策。
3、将具体的绩效评价方法运用于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研究
李仁苏等(2007)认为采用马尔柯夫链所具有的无后效性和对时间的齐次性可以较准确地运用于对状态的预测和评估的特征,对评估对象进行质的描述,对高校管理人员绩效的定量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分页标题#e#
李文利、由由(2007)考察了普通最小二乘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三种方法在高等学校办学效率研究中的应用,对比总结了三种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研究范围。
沈鸿(2008)借鉴平衡计分卡思想构建了新型的五元结构高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运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求出评价指标的权重,为高校了解和提升自身管理绩效提供科学的依据。
胡雄鹰、朱湘晖、张宗祥(2009)在综合诸多绩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评价高校教师绩效的具体方法:先以BSC递阶层次结构表示评价指标,再进一步用AHP法解决指标的综合权重问题,从而达到对高校教师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
4、以某具体思想为指导对高校绩效进行研究
马国贤(2001)提出“一观三论”的思想,即“花钱买效果”的预算观、“公共委托”理论、“目标结果导向”理论和“为顾客服务”理论。刘国永(2008)认为“一观三轮”同样对于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可以视为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石。
三、结束语
纵观国内外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可以看出:
1、各国高校绩效评价研究与各该国高校事业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
如在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之后,高校教育质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和评估投入了极大热情,发现将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评估结合起来会有更好的效果。因此,各国纷纷加强了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证、评估机构的建设。如:日本在1991年成立了国家学位机构,2000年之后其又被赋予大学评估职能;英国拨款机构每4到5年进行一次科研评估活动,对大学和学院的研究工作做出价值评估,1997年英国又组建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法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了国家评估委员会,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均推动了该国学者关于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
而我国关于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97年高校收费“并轨”之后;其后,国内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高校合并的实践,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深度与广度。
2、与国外研究相比,中国学者研究的特征
(1)重视对国外已有实践成果的借鉴
如尚虎平(2007),认为借鉴美国的做法,我国可以进行如下改革:化政府评估未非政府评估,扶植并推动第三方评估组织的建立与发展;由第三方评估组织开发出科学的、针对每一所高校的评估指标体系,促进利益相关这参与终身化评估并使评估透明化,从而真正落实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吴树雄、魏?(2009)结合我国高校的体制特点,提出只有将奖惩性绩效评价和发展性绩效评价结合起来,通过奖惩性绩效评价保持对高校教师的适度绩效压力,通过发展性绩效保持对高校教师的内在激励,才更有利于高等学校及教师个人的共同发展。
与国外高等教育相比,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但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及相关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借鉴其经验,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2)国外研究偏重实证性,国内研究偏重规范性
如Ahn T, Arnold V., Charnes, A., Cooper, W. W.(1989),Athanassopulos和Shale(1997)等人的研究成
果,均是采用具体的研究方法对某地区的实际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国内的研究更重规范性,或是提出一种思想,或是对指标设计原则进行研究,或是构建了指标体系,或是分析高校绩效评价所可采用的方法等等,而以具体评价对象的实际数据为准进行实证研究的较少。然而,实证研究对于检验高校绩效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可对比性,以及促进高校提升绩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我国学者在强化规范性研究的同时,需要加强实证研究的力度。
参考文献:
[1]Ahn T, Arnold V., Charnes, A., and Cooper, W. W., DEA and Ratio Efficiency Analyses for Public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Texas [J]. Research in Governmental and Nonpr of it Accounting, 1989, 5:165-185
[2]Athanassopulos, A.D., and Shale, E., Assessing the Comparative Efficiency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UK by Means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 Education Economics, 1997, 5(2):117-134
[3]Cameron Kim and Smart John, “Maintaining Effectiveness Amid Downsizing and Decline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998
[4]Cave Martin, Hanney Stephen, Kogan Mauric, “The Use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Higher Education: A Critical Analysis of Developing Practice” [M], Jessica Kingsleg Publishers Ltd., 1988
[5]李文利、由由,对高等学校办学效率的实证方法和计量分析技术的探讨[J],教育与经济(武汉),2007.2
[6]杨周复,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