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师面临的职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思政教师面临的职业困境及对策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思政教师面临的职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  要:受学科性质及社会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影响,高校思政教师往往处于教学边缘化状态;受教学效果隐性特征的影响,思政课教学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可有可无的错觉;思政课名义上的学科地位与实际地位的反差,挫伤了思政教师的专业自信心。本文从分析思政教师面临职业困境出发,梳理思政课教学及科研面临的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思政教师;思政课;职业困境;职业能力

        一、 高校思政教师面临的职业困境

        (一)社会变革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思政课教学面临尴尬的境地

        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起了变化,一些不良思想,如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开始侵蚀部分学生,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理想信念淡薄。同时,面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部分学生认识片面,容易造成思想困惑,心理失衡。再加上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择业难、就业难等现实问题,使大学生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和不满情绪。[1]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出现,不但日益消解了思政课正面教育的作用,而且容易使思政课教学陷入理论与实际相冲突的尴尬境地,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抵触情绪。

        (二)受实用性课程因素的影响,思政课教学面临边缘化境地

        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及就业压力的影响,各大院校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纷纷在专业建设上下功夫,尤其体现在各大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满足就业竞争力与职业发展力的培养,以技能性、专业性、实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设置成为各大高校的焦点。与专业课课程性质相比,思政课教学具有渐进性及隐性效果的特征,难以进行量化考核。另一方面,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思政课教学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可有可无的错觉,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自然处于弱势而不被重视。具体表现为:在计划课时上尽量压缩课时,以合班上大课的模式开展教学;实践课课时往往以专业课实习或其它假期社会实践所代替;甚至个别院校还主张将思政课教学融入到专业课中,以减少课时及师资的投入,为专业课建设腾出更多的空间。

        (三)思政课名义上的学科地位与实际地位的反差,使思政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困惑

        思政课作为国家向大学生传播主导意识形态的主渠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其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及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并引导他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文,作为包括高职在内的所有高校必须开设的课程,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国家对思政课教学相当重视,先后发行过多部文件并对思政课课程设置作了严格的规定。尽管思政课的政治地位很高,但实际教学中,思政课在学校重视不够,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更是漠视甚至厌倦。这种名义地位与实际地位的反差,给思政课教师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四)不合理的内部考评机制,挫伤思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在学科建设、科研立项、职称评审等方面处于弱势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视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或文字中,在实践中并未得到有效落实。首先体现在学科建设及科研立项方面。由于学校资金有限,往往需要从思政教研经费上转移部分资金,以保障专业建设或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其次,在课题立项方面,专业课尤其是理工科类往往能产生即时性的经济效应,利益显现较为明显,因此能促使地方政府及企业投入大量科研赞助,而思政课题大多倾向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在文化领域建设,不具备经济竞争优势;再次,在职称评定、学习深造、对外交流、评优评先等政策上,思政课教师也在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这些都容易使思政教师产生职业落差感,从而给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2.受思政教学隐性效果的影响,单一的教学考评机制不能反应思政教学的全部内容

        受思政教学隐性效果的影响,思政教师的工作很难进行量化评估,因此,在教学考核方面,传统单一的考评机制并不能有效反应思政教学的全部内容。如:思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这一教学效果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周或是一两个学期就能立竿见影。思政教学在效益显现上的滞后性,使得思政教师的工作投入无法在评价方式上得以体现。[3]另外,思政课教学要求达到“知”、“信”、“行”的统一,这要求思政教师要付出比其它专业课教师更多的心血,使其容易陷入角色模糊的状态。

        3.繁重的教学任务与实际享受的待遇不成正比

        由于国内外局势及政策的变化,思政课实际教学中也在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这促使思政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备课。就教学内容而言,每次国家重要会议结束后,相应的会议精神、路线、方针、政策、决议等都要追加到思政教学中,并及时向学生进行宣传及解读。面对社会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思政教师也要进行及时分析及正确引导,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思政教师的工作量。与此同时,为了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满意率,思政教师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设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环节。[4]再加上,思政教师往往面临大班化教学,课堂的组织及实施中存在较多为难因素,工作量的超负荷化往往使其疲于应付。思政教师实际享受的待遇与其工作量并不能成正比。

        二、改变不合理现状,提高思政教师的个人职业能力#p#分页标题#e#

        (一)全社会要支持和理解思政教师, 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形成支持和理解思政教师的社会氛围,首先要消除对思政教师的社会偏见,提高其社会地位。通过政策倾斜和舆论宣传等手段,增强思政教师的职业威望。同时,社会大众应对思政课教师抱有合理的期望,以减少他们的压力。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也要增强自身的职业认同感,通过职业能力的提高树立其自身的威望。总之,全社会要形成关心及尊重思政教师的良好风气,提高其社会地位,让思政教师对自身职业充满光荣感与自豪感,从而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与工作中。

        (二) 学校要为思政教师搭建更为有利的教学与科研环境

        1.从战略高度认识思政课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思政课教学的地位。

        学校要站在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思政教学的实际地位。首先要保证从经费投入上加强思政教学的建设,其中包括科研经费与硬件设施等等。其次,在职称评定、奖励、进修提高等机会方面要与专业课享有同等的竞争地位。由于思政教学的特殊性,学校要经常为思政教师创造比如参加学术会议、短期培训、专题报告等机会,让思政教师的眼界更为开阔,掌握更多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最新信息,紧跟时代步伐,从而为学校的建设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另外,学校应适时提供思政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政教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学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2.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思政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于受学科性质的影响,思政教师的教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领域,涵盖内容非常丰富,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思政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上,形成客观分析与把握国家当前形势的一种认知能力,从而有效指导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因此,学校应当鼓励思政教师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实践教学。思政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优势,设计更为丰富、科学的教学内容,将生活知识融入课堂,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及个人魅力。

        3.加强对思政教师的人文关怀。

        学校除了要为思政教师搭建一个公平合理的教学、科研环境,也要为其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人际氛围,加强对思政教师的人文关怀。学校可以创造条件,为思政教师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及辅导工作,引导思政教师保持合理的个人期望,帮助缓解其精神压力。此外,高校管理者应该积极联合工会,经常组织各式轻松愉快的集体生活,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增进人际沟通,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

         (三) 思政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努力提高其职业能力

        1.树立职业理想,坚定教育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和精神动力,它不仅能给人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而且能使人产生一种推进的力量,为人生实践提供动力和毅力。一个人有了自觉的理想和信念,就会立场坚定,方向明确,意志坚强,热情高涨,精力旺盛。思政教师要避免职业倦怠、保持最佳心境,必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思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所担负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和信心,要以敬业的精神、开阔的心境、坚持不懈地追求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挑战。[6]

        2.提高自身能力,增强职业成就感

        受学科性质的影响,思政教师往往容易对自身专业失去自信心,进而产生职业倦怠感。克服职业倦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提高职业成就感,增强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思政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首先必须从观念上进行更新,不要把课堂当做是枯燥无味的讲堂,要不断在课堂上向学生传输新知识包括新观念,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为丰富教学内容,思政教师要经常搜集有关社会的热点信息,关注民生,紧跟时代步伐,将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丰富形象的生活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思政教师一定要坚持教学、科研全面发展,在开展教学的同时进行科学研究,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在这种教研互动的形式中,深化自身对职业的认同感。

        3.充实业余生活,丰富教师的“个人知识”

        “个人知识”指的是教师基于个人境遇所形成的知识,是教师自我生活的整体体现。现代教育往往过多地关注教师的专业实践领域,而忽视教师整体生活的意义。与单调的学校专业生活相比,教师的业余生活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场景,使教师获得更多的境遇性知识。这种知识不但能够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也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方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提升教师对“实体自我”的建构,不但可以净化教师的灵魂,也可以为传播社会先进文化提供有益途径。

参考文献:

[1][2] 刘小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困境成因分析[J].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141-142.

[3] 郑 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经济学分析[J].吉林: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2):24

[4] 付晓东 东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探析[J].黑龙江: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11):103

[5]苗文利.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人文关照.[J].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04

[6] 邢建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影响05方案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J]. 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