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新教育理念下大学生诺奖式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新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 要:面对21世纪的科技挑战,作为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等教育,首先必须考虑到引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既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更重视实践、实验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基础研究, 应切实注重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能力的各种举措,为培养能够适应世界形势需要的具有创新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而努力,以争取在最段的时间里,在代表世界科学研究最高成就的诺贝尔方面有所突破,有所贡献。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下; 大学生;“诺奖”式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新探索
一、问题提出:每年的十月,诺贝尔奖公布之日,总能在国内掀起唏嘘之声,无怪乎国人的“诺奖”情节如此之重,泱泱大国,枉有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却在代表世界科学研究最高成就的诺贝尔方面毫无所获。放眼我国科学研究领域,只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轻视实践、实验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基础研究,其原创性的成果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我国是制造大国,却也是创造小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人总是在唏嘘感慨之后,就会把视线投向我们的教育业,溯本求源,反省我们的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不太大(据统计,获诺贝尔奖的华人当中,在中国就读了中、小学再出国深造者占多数),最大问题,在大学,我国大学生学得太轻松,是所有学生群体中最轻松的一群,比幼儿还快乐,导致基础教育打下的基础,“前功尽弃”。相反, 美国的基础教育并不成功,而让美国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是美国的高等教育。美国大学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同时对大学生提出很高的要求,不少名牌大学,大学生们通宵达旦地学习、实验,是美国大学的常态。美国这种把学生潜能发挥到极致的教育,吸引了世界上一流的学生,也吸引力了世界上一流的师资。如何在我国现有的基础教育之上,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确值得深究。
二、探索原因: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大脑构造是没什么差异,西方人(或其他科技强国的人)善于创新,为何我们中国人却如梗在喉?我想,这里面真正的缘由就在于我们教育的理念及我国文化渊源的差异。君不见,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好,大学生学习的的目也好,全是为了“考试”,很少考虑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当然,标准化的教学与考试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与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在思想上更新教育理念
人的进展是多方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人的境地的高度,行为的高度,而原创性的思想与理念的多寡,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兴盛与高度。在我国这么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传统且深受儒家功利主义的为官之道与有用理性思想影响的国度里,如何让我们的高等教育摆脱当前的困局?如何从有形资产的投入为主转为无形资产如精神层面的观念变革的投入为主等,是推进教育变革的根本,需要全民族几代人的共同作艰难的努力,作观念上的全新变革,作制度层面上的全新变革。
2.重视实验、实践创新方面知识的学习。
实践、实验教学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把实验、实践教学作为提升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水平的突破口,集中人力、物力,建设一批专业教学实验室和科学研究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创新平台,让学生利用此机会把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大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 除安全需要以外,老师还应允许部分学生进行一些与老师教学不一样的步骤或不一样的方法的实验,必要时还可组织大学生开展一年一次或更多次的实验操作的比赛,这种实验操作比赛与书本上、课堂教学上的实验应有较大变动,让学校的实验室不再是一种摆设,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多去实验室锻炼,以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实验兴趣。对于大学学习阶段在实践、实验方面有创新、改进、发明创造的学生,在考研、考博、出国等方面应优先考虑。
3.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构建一个创新型的教学内容体系,将最新的前沿的科学研究内容、科学概念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客观物质世界,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如学医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在中医学中寻找根治像癌症、艾滋病等这种疑难杂症的中药;学物理、能源的学生可引导他们进行植物能源、地热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太阳能、核能的新利用等)。同时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另外还可以开设以创新学为核心的系列课程。如:日本开设《预测学》、《创造心理学》,美国部分高校开设《创新术》等课程。用以训练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求异型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开发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精确性、敏捷性及变通性,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
4.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高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
首先,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由于我国现有的考试方式主要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测试,至于实践、实验方面的知识很少测试,考试内容更没有离开教材和老师的课堂教学,同时用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的高低,这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应给教师适当的权利,让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逐步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开始让每生每学期参与一门新的考试方法,慢慢到每生每学期参与二至三门或以上的这种新的考试方法)如让学生在视频下考试,老师则可在考试当时或之后通过看视频给出学生成绩:像学新闻的可设计新闻片段采访;学影视的可设计影视片段表演;学中文、英语的可设计中、英文演讲;有实验的可设计综合实验操作;没实验的可设计在规定内容、时间、范围内让学生在黑板出考试试卷……另外还有部分书面答卷、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试,做到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综合考评,以此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其次,改变那种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质量的知识质量观,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身心健康水平、文化技能特长、科技创新能力、组织活动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最后,建立有利于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p#分页标题#e#
5.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
一位来自上海的留学生刘欢说,在MIT,他大二就参加学院教授的研究课题,当时,学院的两位大牌教授,就经常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听他这个本科生对科研思路的看法,这使他受益匪浅,他所在的MIT机器人研究所,是世界顶尖的研究机构,在他看来,成就这一研究机构学术地位的,不是一味的研究,而是对年轻学生的培养,由此形成一流人才培养、一流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学研究,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大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自拟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选派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发明创造协会”,将兴趣和爱好相同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吸收更多的学生主动参加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培养。
面对21世纪的科技挑战,作为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等教育,首先必须考虑到引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既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更重视实践、实验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基础研究, 应切实注重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能力的各种举措,为培养能够适应世界形势需要的具有创新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而努力,以争取在最段的时间里,在代表世界科学研究最高成就的诺贝尔方面有所突破,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 阳仔. 我国教育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初探. 珠玑文学, 2010.
[2] 徐柏才. 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思考[J]. 学习月刊,2010,(1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