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能力集"的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基于"动态能力集"的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基于"动态能力集"的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  要:本文对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订单式培养的实施、能力模块的确定、“动态能力集”的构建、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精品课程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将计算机职业岗位所需求的各种能力任务化、项目化,构建计算机人才培养动态能力集;再根据任务化了的动态能力集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动态的能力模块、动态的能力点,并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来实现计算机学科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一、引言

        计算机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务实运作的人才[1]。随着计算机领域新学科、新行业的不断涌现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但真正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高教课程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把当前计算机教育的最新理念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结合起来,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同时也对计算机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了体现计算机教育服务社会的培养目标,建立工学结合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在一定的办学条件下, 根据既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学生构建合理、科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而进行的培养方案设计, 通过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资源与教学组织优化来实施, 以有力的教学管理体制为保障, 集中体现了特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近年来,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计算机学科教育的加快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与此同时,社会对计算机学科技术人才的需求却不断攀升。如何解决二者间的矛盾,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计算机学科教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培养模式的研究内容

        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能力是动态的、是一种集合。这种培养模式具体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研究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利用学校、企业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学科“订单式”培养的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或修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毕业后到该岗位就业。由于岗位明确,技能要求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就明确;对企业而言“量体裁衣”培养人才,企业有了满足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避免到社会上招聘人才的盲目性,也减少岗前培训。

        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的关键是学校与企业深入有效的合作,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确定动态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之中依据“动态能力集”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修订意见,经协商一致后实施。因此,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而且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因材动态施教,提高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于我国计算机工学结合人才的培养,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要实行模块式的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专业化的技能培养;要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订单教育”;要校企互动,促进专业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3]。

        2.2 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能力模块研究

        “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能力模块的构建,首先是建立能力集合,在分析计算机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细化、提炼职业或者岗位所需要的不同能力要求,将能力要求任务化、具体化,并形成体系,确定需要在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前提下,确定相对应的能力课程群,从而形成能力集合。其次是构造能力子集,将能力集合分解细化成能力课程(子集),确定能力集由哪些能力课程(即能力子集)组成,以能力为本位动态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

        2.3 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素质教育的研究

        “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计算机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继续 ,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也在继续。“工学结合”是课堂理论学习与参加社会上的定岗工作相结合[4],是在办学上强化校企合作,在教学培训上加强工学结合[5]。教育之路是艰难而漫长的 ,只有在不断摸索不断思考中才能逐渐完善。学生在变、 实习的工作岗位在变 ,社会的大环境在变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适应变化 ,在不断变化中寻求适应当前学生的教育方式 ,寻求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方式。特别是计算机教育,从九十年代的热门学科到当今招生规模大幅下降,其教育方式值得作出重大的改革,以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需要。

        2.4 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研究#p#分页标题#e#

        我国现行教学模式多数采用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比较符合教学规律及师生习惯,可以使学生学到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比较突出。但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而动态能力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打破原有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没有以前的理论课和实训课之分,按照工作岗位将一切都抽象为各个具体的动态能力。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把计算机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构建具有计算机专业“一定的知识结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的新型人才。这种方式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特别是通过紧密地校企结合、产学结合等途径则效果更好。

        2.5  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研究

        以能力为主线动态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若干课程单元的有机集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动态构建课程体系,体现了高等教育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和程序。一个人才培养方案可能涉及到很多项课程单元和教学环节,而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人才培养方案则应以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开展第二课堂、学生竞赛,以及开放式教学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社会活动能力、自信心、独立性等。以能力与课程的对应关系,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安排,形成脉络鲜明、清晰的课程体系,真正有利于实际能力的培养。

        2.6 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研究

        课程是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教学质量工程,代表了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对推进课程整体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是所有类型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对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拟通过对计算机专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进行研究,构建人才培养动态能力集,确定相应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以及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形成课程开发的平台。

        三、培养模式的研究实施

        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

        行业需求、岗位论证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订单式培养

        行业调研专家访谈

        构建动态能力集

        确定各能力对应的课程集

        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N

        确定能力模块

        课程建设1

        课程建设2

        图1 培养模式的研究步骤

        3.1 关于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行业内外广泛进行市场调研,访谈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对应的职业岗位;依据计算机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将实际工作岗位所需求的各种能力任务化、项目化,形成动态能力集;根据任务化了的动态能力集再确定相应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动态能力集中的模块化、动态的能力与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映射起来;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做到真正知行合一,构建出能在较长的职业生涯期间适用的“动态能力集”。 如果说专业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学校校内教学来完成,那么熟练的操作能力、从业经验、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实战才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工学结合可以成为实践性教学相对有效的模式[6]。

        3.2 关于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的实施

        一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为找到合适的企业共同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拟对一些IT企业进行调研,全面分析企业和学校的条件及能力,找准双方合作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合作内容。与企业鉴定“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订单”项目主要包括合作内容、合作对象、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协议等。在选择订单合作对象时,一要考虑企业的实力和基础,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去;二要考虑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学生能否学到东西,能否学以致用;三要考虑企业对合作教育的积极性,这是合作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合作协议是合作项目的文件形式,是合作的法律依据,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的要求。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建立了以企业领导、专家、教师组成专业委员会,与企业共同论证专业建设,开发教学计划,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培养人才。

        二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在计算机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的实践中,应深刻地认识到计算机教育必须适应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在某些方面滞后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一,课程设置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缺乏主线,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其二,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衔接,不能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甚至相互脱节。其三,课程设置与实施缺乏科学性,单纯追求“对口”或者应个别企业的暂时需要,随意变动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因此,计算机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进行重大改革。#p#分页标题#e#

        3.3 关于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能力模块确定

        根据计算机就业岗位(行业需求、订单方向、……)来开发课程体系并确立能力目标。在分析计算机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细化、提炼职业或者岗位所需要的不同能力要求,将能力要求任务化、具体化,并形成体系,确定需要在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前提下,确定相对应的能力课程群,从而形成能力集合;再将能力集合分解细化成能力课程(子集),确定能力集由哪些能力课程(能力子集)组成,能力子集是由动态课程教学单元(能力元素)组成。每个动态能力元素为一个单元模块(或一节课),这是构成能力子集的最小单位。此能力子集是动态的、模块化的,从而在岗位需求、能力培养课程教学之间找到结合点和着力点。

        3.4 关于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动态能力集”的构建

        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动态上。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是动态的、变化的,为适应社会、满足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人才能力的动态需求,需要构建一个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动态能力集”。具体内容包括:能力元素(课程教学单元)、能力子集(课程模块)和能力集(课程体系)以及每个能力点都须动态。

        3.5 关于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的创建

        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以计算机职业岗位和能力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即首先把岗位及相关联的能力进行分解,然后根据计算机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动态地设置相应的课程。这种模式设计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与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之间建立起了更直接、更清晰的对应关系,更加体现了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特征,并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所设置的课程使教育目标具体化,体现了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征。

        3.6 关于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

        以“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来确定计算机课程结构,动态地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课程体系集合和能力集合之间的元素存在多对多的关系,即某一门课程可以培养出某一种或某几种能力,某一种能力可由相关的数门课程培养。课程体系模块(能力集)是一个动态组合,根据社会需求有所侧重,主要培养就业者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技能、专业兴趣及拓展能力,使就业者能在毕业和就业之间实现零距离过渡。

        3.7 关于计算机学科“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体的整体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六个方面内容: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动态能力集”精品课程建设,要倡导计算机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鼓励使用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教材,提高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如确定课程体系结构(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流程等),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技能训练指标、课程能力标准、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等)、制定课程教学条件标准(教材编写及选用建议、教学资源需求说明书、实验实训基本条件标准、主讲教师能力标准等),而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则是关键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胡智喜, 唐学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产学研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2008.10.

[2] 李畅, 刘任熊. 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2): 19-21.

[3] 顾可民. 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 2007.(10):84-86.

[4] 潘胜,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成功的十个关键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4.(6):16-18.

[5] 马树超. 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10-12.

[6] 徐峰,尉吉兵. 关于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 山东电大学报, 2008.(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