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探析

摘   要:高职文秘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存在着阻碍其深入发展的各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政府尽快出台可操作性政策和法规进行引导和监督;企业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参与主体作用;加强教育与管理,使学生成为工学结合的合格实践者;拓展合作渠道,打造“专企社政”深度合作模式;整合资源,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

关键词:高职文秘  工学结合  实施路径  障碍  对策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校学习与企业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它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时代升华与特色所在。

        做为文科特色鲜明的文秘专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与高职院校的兴起同步。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学术界对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于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建构;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学者们对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训基地的多元构建、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有益的改革措施,但对文秘专业工学结合实施路径中的现实困境与改革对策研究颇少,仍需深入,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

        一、当前文秘专业工学结合实施路径的主要类型

        (一)校内半工半学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教师在完成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学之后,利用校内各处室的资源,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这些部门的办公室、档案室,协助办公人员完成各项秘书工作。学生在办公室、档案室的工作纳入教学管理,给予学分。这种模式因为管理方便、岗位足,被很多学校采用。其优点是教学组织比较容易,学生能得到较好地指导;其不足是企业与学校工作性质不同,学生在校内各办公室掌握的技能不一定适用于企业。

        (二)校内“教学企业”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文秘专业成立校内“教学企业”——秘书事务所,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事务所组织架构成员,参与事务所的日常管理,通过事务所来对外承接项目,开展专业与企业的合作,从而实现培养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1、根据合作项目需要,双方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教学和培训工作;2、以项目为载体和纽带,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及项目所需的物质条件,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任务并获得报酬,专业依托项目促进课程建设和开发,从而达到互惠互利,多方共赢。3、以项目为中心开展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寻找适合的专企合作项目有一定的难度,适用范围颇受限制。

        (三)校外基地顶岗实习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专业学习的学期中,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四至五周的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有正式的工作岗位,并像正式员工一样承担岗位职责。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要接受来自校内和校外双方教师的指导。专业与合作方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并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和要求改进教学工作。该模式有助于学生认识职业岗位,学会为人处事,快速成长,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发展专业技能。其不足在于顶岗实习时间有限,对实操技能的培养不够深入,同时由于单个企业可提供的顶岗实习岗位有限,必须与十几家或几十家单位联系才能满足一个班学生的顶岗实习需求,加大了管理难度。

        (四)校外预就业模式

        这种模式是大三最后半年,由专业统一布置实习任务,制定实习计划,学生通过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完成实习任务。学生在实习期间,实习单位的相关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指导和考核工作,学生完成实习后,基本上留在这个单位就业。这种模式被很多院校采用,它最大的好处在于学生的技能培养与就业相连,为解决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途径。但这种模式加大了管理难度:因为自主联系,每个学生的实习时间前后差别较大;另外,在实习期间,学生有几次择业现象,实习单位的多次更换,需要校内指导教师及时跟进,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二、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实施中的现实障碍与成因

        文秘专业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毋庸置疑,还存在着障碍其深入发展的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主导作用不明显

        政府在工学结合的支持系统中居于主导者的地位。从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来看,都是依靠立法来规范教育体系和相应管理体制,并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进行修订。在我国,虽然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都以红头文件的方式确认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地位,以及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这一观点,但总的看来,缺乏可操作性法规,不利于校企双方、教育行政部门与行业组织、校企与学生等各方面的协调。由于缺乏动力的合作机制,企业往往不愿意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学校难以灵活地的根据企业变化调整课程与教学。企业与学校“两张皮”现象严重,工学结合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企方未能充分发挥参与主体的作用

        学校与企业是工学结合实施的两个教育主体,相对于校方(专业)积极主动而言,工学结合在实施过程中,企方消极被动,一头“热”一头“冷”现象明显。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在工学结合中收益不大,即使不参加工学结合,也可以获得技能型人才,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将眼光同时投入到市场和职业院校两个人才资源地。同时,更没有认识到企业设备和设施不仅有生产性作用,而且还有教育和培训作用,没有认识到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因此,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企业以需要低廉劳动力为主的多,真正给学生按培养目标要求进行辅导的少,企业技术含量密集程度不高,学生不能从中学到重要的技能。#p#分页标题#e#

        (三)学生存在主客观的消极因素

        学生是工学结合的培养对象,其对工学结合的需求和积极性是工学结合能否取得实效的基本动力和前提条件。通过调查显示,文秘专业的学生普遍能认识到工学结合对自身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中,特别是在专业统一安排的顶岗实习中,因为学生会被分配到少则几家多则几十家的不同企业、不同岗位上进行实习,学生主观上会对实习单位、实习岗位进行比较,进而产生所从事的岗位不如其他同学的岗位好,或是没有自己预期的那样好的认识。在实习中,存在挑选岗位、要求换岗、甚至消极怠工的不良现象。在客观上,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并未能获得合理的报酬,容易产生自己是低廉劳动力的想法,工作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工学结合教育的质量与声誉。

        (四)实训基地的规模难以形成

        从市场调研的反馈情况来看,80%的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文秘专业人才只有1—2人,对于秘书这种非行业化的专业来说,在量上很难满足动辄几十上百个学生集中实习与辅导的要求,文秘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以形成规模,一次顶岗实习学生少则到二、三十家多则到四、五十家单位,由于过于分散,使专业指导教师到各实习点上的指导次数有限,不利于深入开展。

        三、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实施的保障措施及改革策略

        (一)政府尽快出台可操作性政策和法规进行引导和监督

        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实施工学结合的一个重要保障,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者的作用,加快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法规,引导与监督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首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与完善,明确工学结合中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等各方的定位、义务与权利。如修订《职业教育法》、制定《工学结合管理条例》、《实习生社会保障条例》等。其次,各级政府要制定鼓励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优惠政策与实施细则。如通过税收减免、贴息贷款、财政补贴、立项优先等,引导企业投资、捐资,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再次,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学结合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建立由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组织机构,统筹一定区域内工学结合的信息、制度审定、课程开发,定期对本区域工学结合的实施进行监督评估,及时总结工学结合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并加大宣传与报道,使不同学校与专业能够共享与借鉴。

        (二)企业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参与主体作用

        企业是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动机,高职院校的教育行为实际上是对企业要求、即市场要求的主动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既可以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以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的无逢对接。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主要有:1、直接参与专业内部的管理与决策,企业根据自身的长远发展及市场规律的供需变化,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资格证书考试等等;2、直接选派优秀在职人员为学生授课、讲座,加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3、定期接收一定数量的学生来企业实习,并给予专业详细的信息反馈;4、投入资金或设备,与专业合作办学,为企业培养、培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5、直接捐资,为专业办学提供帮助。

        (三)加强教育与管理,使学生成为工学结合的合格实践者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产品——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求、企业需求,能否胜任专业岗位工作,是否有较强的职业再生能力与学习意识,决定着高职教育的成败。因此,首先应对学生加强专业培养目标的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目标,自觉将学习目标和工作目标、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保持一致。其次,在由专业统一安排的顶岗实习中,应着重做好下面三阶段的工作:

        前期准备阶段。专业先将顶岗实习的单位名称、工作岗位性质、工作内容与要求、工作地点、待遇等信息予以公布,然后学生报名申请实习岗位,接着由实习单位进行面试,择优上岗,最后由实习单位做岗前培训。这样做,虽然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如愿,但信息的公开透明,学生的自主选择与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上岗后的攀比与心理失衡,能够平衡有限的工作岗位和教育资源。

        工学结合实施阶段。此阶段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工作环境中的员工,又是教育系统中的学生,必须同时严格遵守企业与学校双方的规定与要求。对学生的指导也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实习单位委派的指导教师两部分构成。校内专业教师要定期对学生检查,调查企业各层面对“在岗”学生的真实反映,认真听取学生对岗位工作的想法和建议,当好学校和企业双方信息反馈的桥梁,协助专业解决学生顶岗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效果评价阶段。效果评价包括两个环节:学生成绩评定和专业总结表彰。学生的成绩评定主要依据三个方面:学生的顶岗实习报告;企业对学生的工作评价;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在此阶段各种表现的记录。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结束后,专业要及时总结顶岗中的成功经验与问题教训,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借鉴。对工作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表彰,激励其参加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四)拓展合作渠道,打造“专企社政”深度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条件,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必要手段。文秘专业具有鲜明的文科特色,如果单单将合作的目光放在企业上,而企业的文职岗位有限,在实际操作上必然产生局限。文秘专业应拓展合作渠道,打造专业与企业、社区、政府合作的“专企社政”合作新模式。建立社区、企业、政府和专业四方共同分享教学资源的机制,明确企业、社区和政府与专业共同承担教学工作、共同负责实训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基层部门在办学方面的政策引导、企业、社区在市场发展、办学资源投入、技术发展、兼职教师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各自优势。以笔者所在院校的文秘专业为例,近三年来我们在探索“专企社政”的合作途径上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建立了全线通客户服务有限公司(企业型基地)、广州市档案局(政府型基地)、广州市三元里街道办事处(社区型基地)等15家可稳定接收大批量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将课堂搬到了企业、社区、政府部门里,将教学场所放在真实的工作场所,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一体化。同时,又以“服务社区”为“校企社政”合作方式实施的亮点,先后与6个广州市成熟社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引导教师在纵横向教科研课题的开发,工学结合教材编写、社区专项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迈出了“高校师资进社区、优质课程进社区、专业服务进社区”的文科专业工学结合新模式探索的实质性步伐。#p#分页标题#e#

        (五)整合资源,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

        高职文秘专业在建设校内、校外基地时,应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一学校内相关专业共享实训基地。同一学校内的不同专业可根据课程设置和专业群的建设,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文秘专业的会议实训室、商务英语专业的口语实训室两专业可以相互共享,文秘专业、社区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社区型实训基地可以相互共享。

        2、校际间的文秘专业共享实训基地。各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之间要厘清合作与竞争的关系,针对校外实训基地难成规模的现状,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共享校外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有的单位不是不愿意较大批量接收学生实习,而是认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时间不长,对学习单位的工作开展收效不大,如果不同院校的文秘专业都能跟同一单位展开顶岗实习合作,将不同院校的学生错开时间进行安排,不仅能解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而且对于文秘专业优选校外实习基地进而进行规模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政府部门应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结合产业机构调整,整合资源,减少重复投资,集中资金投入建设一至几所文秘专业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以广州地区为例,教育局、财政局可投入财政支持,选取广州地区某一所高职院校中的文秘专业作为牵头,建设区域型共享实训基地。基地建成后,将本着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技术水平新、设备数量足、功能全、实训岗位多、教学环境职业化、组织管理企业化,实现与各类院校资源共享、与企业资源共享,以及通过师资培训辐射周边,实现省际范围乃至全国范围的资源共享,大力促进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开展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刘演林.构建开放式多元联动长效机制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关键[J].教育与职业,2009(1).

[2]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跃、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焦名海,刘颖.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4]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5]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