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创建高水平特色化大学的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方高校创建高水平特色化大学的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方高校创建高水平特色化大学的思考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创建办学特色的必要性,现代特色大学与传统特色大学的基本内涵与特征,以及地方高校在创建现代特色过程中,在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办学模式、科研开展等方面应确立新的理念或应采取新的举措。

关键词:地方高校  办学特色  现代特色  大众化  多样化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进入21世纪后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已经从精英型阶段跨入大众化阶段。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高校在教育资源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高校,存在办学历史短,师资队伍不强,科研基础薄弱等先天不足,将直接面对来自市场更大的竞争压力。这种压力迫使它们调整发展战略,科学地定位办学目标等,努力创建办学特色,以求生存,谋发展,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建设高水平特色化大学是地方高校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地方高校的办学属性要求其具有“地域特色”

        地方高校多数是地方政府从本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出发而建立的,是适应地方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目前,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作为一种区域性大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其生存的根本。从发展实际来看,地方政府在政策和经费上给地方高校几乎以全部支持,必然要求这类学校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地方高校存在的前提。增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既是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自身谋求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地理环境、发展水平、发展途径与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这自然就决定地方本科高校在发展战略上必须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也就是说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应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1.2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求地方高校在自身建设上要有“非大众化”的特色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型阶段跨入大众化阶段,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高校的教育资源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如果地方高校仍然以同一种模式培养大量的同类型、同规格的人才(如研究型人才),那么来自就业市场上同类毕业生必然供过于求。这就必然要求那些非名牌的地方高校,采取差异化战略(如科学地定位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学科和专业建设等),以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是在客观上要求地方高校在人才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要具有“非大众化特色”。也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的内部必将面临一次新的职能分工与调整,而地方高校将更多地侧重于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甚至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的培养方面[1]。

        1.3 社会及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

        我国经历了三十余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度,许多结构性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渐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决定了在过渡时期我国的经济现状既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又有一批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既需要先导性的基础研究,又需要大量应用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这一点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表现为社会对高等院校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层次、类型、规格等方面提出的多样化的客观需求。

        1.4 地方高校的生源特点及自身的办学条件要求地方高校必须走新的发展道路

        地方高校的生源主体是居于高考成绩中间段的学生,这些学生能够升入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也同时存在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缺乏坚持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缺点。很多发达国家通过教育改革找到了培养他们成才的办法和途径,目前这一问题也摆在了我国地方高校的面前。

        同时,地方本科院校还普遍存在着办学历史短、师资力量较弱、科研基础低、社会服务职能不到位等不足。就自身条件而言,照搬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办学模式是力所不能及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办特色大学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设置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立足于培养适应于社会发展的“特色”学生。

        二、如何认识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

        2.1 大学特色的定义及内涵

        办学特色在许多文献中也称为“学校特色”,这一概念的定义很多,目前在高教界较为认同的定义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2] 。这一定义指出了特色的“独特性”、“优质性”与“稳定性”,亦即高校教育工作者通常所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但须注意的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大学特色的内涵是不断发展、不断延伸的。

        2.2 传统特色与现代特色具有不同的内涵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认为大学要办出特色,有几个关键要素:“一是相对集中了一批该领域学术造诣深厚、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且人才梯队优化合理;二是该领域国家各重大科技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平台;三是在该领域中有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且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四是成为该领域代表国家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基地之一,且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五是成为推动该领域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六是必须有雄厚的综合学科基础作为支撑。”[3]这种特色强调有国家级大师、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有国际国内领先的学术水平、有雄厚的综合学科基础等,这样的特色我们习惯称之为“传统特色”。实际上,要办传统的特色大学,或许只有“985”及“211”高校才能具备的相应的条件。#p#分页标题#e#

        但是对于数目庞大得多的地方高校而言,它们在师资力量、科研基础、社会影响、生源素质等诸方面与“985”及“211”高校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难以形成竞争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地方高校为求生存,谋发展,必然采取“差异化战略”而“另辟蹊径”,形成自身特色,增强自身竞争力。这种特色的最大特征就是“植根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其核心就是培养适应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于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特色显然有别于传统特色,我们习惯称之为现代特色。

        现代特色大学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模式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特色大学。首先,在办学理念方面,传统特色大学认为其主要功能是学术研究,知识生产,学科发展,培养研究型人才;而现代化特色大学认为其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服务社会,面向市场,培养需求量更大、规格要求更高的应用型人才。其次,在办学定位方面,传统特色大学通常定位于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或者定位于以少数重点学科为中心的专门性的研究型大学;而现代化特色大学不片面追求学科门类的齐全,也不以少数重点学科为中心,而是以主导与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群或产业链为中心,将教育系统内部的学科、专业与外部的产业无缝对接。再次,在办学模式方面,传统特色大学通常由于有比较充足的办学经费和强势的师资力量,往往比较强调国际协作,扩大社会知名度,不强调主动地与企业开展合作;而现代化特色大学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构筑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借助外部资源办学,形成开放式办学体系。[4]

        三、地方高校应树立特色化办学的理念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和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高校应不断加强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创新,走出一条特色化的办学之路。

        3.1 确立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一线人才的目标定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的转型、劳动组织形态的变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状态,大批的应用性人才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急需。地方高校要坚持高等教育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高等教育应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思想,逐步明确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一线人才作为谋求自身发展的目标定位。

        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首要任务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一线人才的理念,明确了应用性教育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为各学科专业确定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统一了思想,奠定了基础。

        3.2 加强特色化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教育的性质是通过教师来把握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发展的情况下,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要求有适应该类教育的教师队伍来保障。

        培养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要求有应用能力更强的教师。应用能力水平取决于教师本人理论知识、经验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的积累和内化,学历层次是理论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实践工作经历更能反映经验知识,工作过程知识及其内化水平。因此从事应用性教育的教师队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历,掌握应用性教育的教学规律。因此,实践工作经历成为从事应用性教育的教师特别是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重要条件,它对保证应用性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培养具有现代特色的应用型专业教师队伍,可采取如下措施:①地方高校应立足于培养一批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的教师队伍。积极扭转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培养了一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过硬的青年教师;②重视新进教师的综合能力考查。地方高校在聘用高学历、高职称的高层次人才时,不仅注重其科研成果的硬指标,更应注重其教书育人能力;③学校应重视对教师教学应用能力的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和职业技能证书培训,鼓励教师进入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亲临“一线”,解决问题,然后再将这种知识应用能力带回到课堂;④采取“引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建设,即有意识地聘用了一批地方行政领导、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等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专门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⑤着力打造立足“地方问题”研究的专家队伍。以现有的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倡导教师积极开展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形成一支“地方问题”研究专家队伍,将其研究成果作为特色课程面向本科学生开设。

        3.3  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科建设理念

        在学科建设方面,地方高校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非均衡发展原则,认真研究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上的优势与劣势,打破院系界限,整合全校资源,下大力气抓好重点学科的建设。

        在学科建设上,要掌握好三原则。一是适应于自身发展的原则。学科建设必须与学校发展定位和学科结构、布局及发展趋势相一致,同时学校也应具有较好的学科基础和办学条件。二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大众化阶段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优劣的不再是高校自己, 而是社会各方面的需求”。[5] 地方高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是伴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在地方社会中孕育发展、壮大起来的,地方经济社会是学科建设的土壤,是科研的动力,是人才的市场,同时学校培养人才的出路、教师科研课题来源的主体是地方企事业单位,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科技水平、文化发展直接关系到对高校人才及科技创新的需求。三是高度重视学科队伍建设的原则。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学校、学科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教师队伍的竞争;学校、学科之间的差距主要是教师队伍的差距。因此,地方高校应采取超常规的措施,高度重视学科队伍建设。要通过培养、引进、使用等途径和方式,建设一支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构成的学科队伍,并形成合理的结构。#p#分页标题#e#

        3.4 坚持“面向地方、重在实用”的专业及课程建设与改革

        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一线人才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应用性本科教育必须面向应用设置专业。地方高校要高度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面向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专业的总体设计和规划,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重点学科和专业。

        发展具有现代特色化应用性本科教育,地方高校要加强对应用性本科人才应具备的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研究,加强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有的相关系统性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知识结构的研究,加强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的要求的研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形成“学科-应用”并重的课程模式。在课程设计中,要把学生如何适应工作需要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既要强调应用能力培养,又要注重打好学科基础。同时,为了避免过度专业化或职业化造成学生知识和人格的片面性,要加强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和注重教学过程中素质的培养与整个人才培养中素质的养成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5 树立“产学合作、开放办学”的理念

        通过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学校能深入地了解了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及这种需求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从而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产学合作教育更是一个双向交流、互相服务与支撑的平台。合作企业的支持与投入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学校依托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为社会和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培训与服务,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以及学生学以致用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学习兴趣。

        产学合作“教育”是目的,合作是方式。通过产学合作、开放办学的方式,达到教育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的目的。学校有计划地在专业结构调整、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及专业教学评价等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开放教学过程,吸引行业、企业更多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促使产学合作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首先,专业建设要适应地方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重点面向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其次,专业教学改革要打破了以往由学校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教育专家评审的惯例,聘请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并实施,并形成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再者,在专业教学评价方面,融合教育与行业标准,创新考核方式,培养行业、企业切实可用的人才。

        3.6  科研工作要确立“立足地方、服务一线”的理念

        地方高校科研工作要主动面向地方经济主战场,在服务中不断增强学科建设活力,提升学科的科研水平,提高学科实力。一是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于生产一线,有助于加强学校与地方的全面融合;二是坚持科研工作与学科建设(尤其是重点学科建设)紧密结合,促进科研与学科互动发展;三是坚持教研并重,注重创新人才培养。

        地方学校应依托已有的学科优势,适应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需要,打造有实力的科技创新和服务研究平台。要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各类研究中心为依托,以学科交叉为基础,建设大学科研究平台,资源整合共享。围绕地区建设和行业的关键技术领域,面向地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学校的服务能力。同时,地方学校应加强内部体制改革,整合内部组织,搭建服务地方的工作平台等,强化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以校企科研对接为切入点进行科技项目立项、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密切与企业、地方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合作,提高服务地方的针对性。

        此外,地方学校还应在政策导向上要积极鼓励广大教学科研人员自觉地到生产建设第一线去寻找科研课题,主动地参与社会服务、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等,帮助政府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武忠远. 地方高校打造特色本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10, (5): 18-20.

[2] 教育部. 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Z]. 高厅[2004]21号.

[3]管华诗. 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 (20): 18.

[4]沈勤. 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办学特色[J]. 辽宁教育研究, 2008, (10): 29-32.

[5] 韩国彦. 高等教育大众化——量的增长与质的飞跃[J]. 理工高教研究,2002,(3):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