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对策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对策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对策探讨

摘  要:创业教育从出现至今,在研究上,多见于创业理论等层面的研究,缺乏对其功利化倾向的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本文探索了在创业教育中容易产生的功利化倾向以及如何去除功利化的对策研究,研究将有助于对创业教育的内涵产生新的理解,对职业院校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功利化;创业教育;高职院校

        创业是一种创新性活动,它的本质是独立地开创并经营一种事业,使该事业得以稳健发展、快速成长的活动。创业活动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内生性力量,更是推动自主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业活动需要大量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机会识别能力、决策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这也恰是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是服务于创造型人才培养,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和和相关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的教育。近年来,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个词不断在各个场合被提起。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

        2011年4月19日,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创业培训挤进创业促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每年至少对1500人开展创业能力培训,在开展示范性培训的同时,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同样,在各大高校,尤其是以职业技能为主要教育重心的高职院校,大多也开设了创业教育的课程,有的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如开创大学生创业园、设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等等。

        从1998年开始,清华大学举行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开始,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与各方高涨的创业热情相比,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并不多。那些积极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的学生,也很少有真正走上创业这条道路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自主创业项目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承担一定的风险以及中国传统就业观念影响等,更重要的是创业教育不到位。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通过对创业系列的培训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它教育的重心是创业能力的培训、创业精神的强化和创业者素质的养成。在我国,高职教育属于高中后教育,是培养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和专业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它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兼于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很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是以创业带动就业为特点的。因此,给大部分师生的印象就是,开展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2011年4月,笔者对无锡某职院09级516个学生进行创业意向调查,仅有36人有意向,占总人数的6.9%。调查中学生们表示,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由于文化素质的制约,他们未来的目标更多的是就业而不是创业。多数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为了学校宣传的需要,为了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实际一点来说,还是就业最合适自己。这种误差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接受系统的创业教育,而在毕业后又频繁转换工作,造成很多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待业在家的现象。这种现象无论是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高职创业教育容易功利倾向分析

        1、追求攀比效应,一切为了就业率,创业教育导向有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据统计得知,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顺利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个高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开展创业教育。在这个层面上,各大高校认为,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鼓励部分没有就业的毕业生走上创业道路,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学校的就业率问题。就业率对学校当然意义非常,为了提高就业率,各个学校想尽了办法:有的学校以学生就业率作为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依据,有的学校学生若没有就业协议书就不得领取毕业证,学生就业工作陷入一个“怪圈”。为了在同类学校中排名靠前,追求攀比效应,最有效办法就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就创业教育导向来讲,这是个十分功利化的倾向。

        创业教育代表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绝对不仅仅是带动学生就业,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成长、成才等全方面的教育,包括,思想意识、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为重心的教育方式。如果只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这个创业教育工作未免太过于功利化,过于浮浅,没有收到应该收到的教育效果。

        2、追求片面效应,创业教育实际与理想相背离。

        创业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热捧,从各高校和各地区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中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创业计划方案也越做越好。每年一届的创业计划大赛俨然成了各高校展示自己创业教育成果的舞台。为了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实力,为学校争取荣誉,各高校都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从表面看,这种大赛最能检验一个学校创业教育的成果,因此,各高校都十分重视,成立专门的团队、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和设备,在赛前抓紧时间训练,多数学校都以难获得全国大赛的名次为荣。创业计划大赛成为各个学校比拼教育教学效果的大赛,成为各个学校宣传自己优势的大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个别学校在国家级创业大赛上得奖后荣耀而归,许多老师和同学甚至不知道有此类比赛。因此,创业教育实际并没有得到普及和深入,创业教育倡导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理念,也成为一种与实际脱离的理想。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独立工作与管理能力的人才的意识,也被大多数人忽视。#p#分页标题#e#

        3、追求表面效应,创业教育体系单一。

 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文化知识与综合素质相对来说稍有欠缺。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特别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大学生毕业时能顺利就业的竞争法码,高职院校通常鼓励学生们在校期间,多获取一点职业技能证书。对于创业教育方面,许多学校认为开设了这门课程,作一点宣传就完成任务。创业教育课程没有专门的教研室,甚至没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很多老师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创业教育流于表面化、形式化。有的高职院校在学生毕业前一个学期,才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课程目的也是十分简单——指导学生们在就业不顺利的时候,可以考虑自主创业。在创业教育课的设置上,教育老师往往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少有实践,创业教育流于表面化。

 由于中国传统的习惯性思维的影响下,也由于现代大学生多数都是独身子女,许多人认为,大学生毕业最好的选择是顺利就业,很少有人愿意选择自主创业。事实上,很多人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自主创业。这种现实绝不是在毕业前上几节创业教育课就可以改变的。

        4、追求精英效应,教育行为不够科学。

        创业教育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展,意味着各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各地高校都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发展推进创业教育。例如开设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SYB培训、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虽然活动之初是动员学生们全员参与,但由于高校本身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上还比较零散,创业教育体系也不够完善,而且高校自身创业实践较少,因此创业教育普及效果仍然没有达到,表现在能参与活动的只是少数较为活跃的学生。每次举办比赛或是相关培训活动,为了院系荣誉,通常由系部参赛老师特别指定某些精英学生参加,多数学生甚至不知道还有此类比赛。由此形成一种错觉,认为创业是少数人和优异的学生的事情,或者是想创业的同学的事情,跟一般学生是无关的。许多同学不关心、不重视创业教育,甚至放弃大好的创业教育、创业技能培训的机会。例如,2009年无锡惠山区政府为了促进本地区创业行动,由政府出资,无锡惠山籍女大学生可以自由报名免费参加SYB培训培训。报名结束后,有的院校连一个报名者都没有。创业教育的精英化,使创业教育沦落为少数人教育、枝节教育。

        三、“去功利化”的对策研究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和专业型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更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善于学习、敢于承担风险的创业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去创业,而是指具有创业精神的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

        创业教育,并不单纯是教授创业的技能技巧,这只是狭义的理解。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创业教育更多指的是创业精神的教育,这种精神符合了现代经济社会对于人才的许多要求。熊彼得谈创业精神时曾分析说,企业家的创业精神是指拥有一个梦想、对胜利的热情、建立私人王国和享受创造的喜悦。从中可以看出,创业精神包含了冒险精神、投机精神、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教导学生们学会整合资源、把握机会、善于发现和自我创造,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是更深层次的思想意识教育。为了把创业教育贯彻到实处,创业教育类课程尽量从一年级学生起开设,除了创业知识,建议把创业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讲解,另外,要在全校营造创业教育的氛围,可以通过宣传栏、班级的主题班会、邀请成功人士来做讲座、校友联谊会等方式让创业教育的影响扩散到校园每个角落。

        2、学会创新,调整教育目标。

        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形成了一定的创业教育的氛围,这对唤醒学生创业潜能,激发创业斗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据201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是0.3%,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约是20%—30%。根据调查,各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仍侧重于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教育效果仍然受到传统就业观的深刻影响,巨大的差距提醒我们,应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调整教育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学会创新,把传统的创业教育深化为就业的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教育者可以带领学生们进行实体模拟,从机会评估、项目选择与策划、创业团队建设、拟定经营计划书、展开行动、运营与管理等创业流程中体验和培养创业技能,培养创造型人才,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们体验到什么是创业精神。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还包括学生创新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些才是创业教育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也是大力提倡创业教育的精髓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去除创业教育的精英化,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将创业教育落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3、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回归教育本质,将创业教育归属到素质教育中来。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在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同时,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正冲击着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价值观念。作为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的层面,必须具有一定的导向,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会走自主创业的道路,而是要带领学生们认识创业教育所蕴含的深刻意义——那就是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业教育不仅教授创业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理念和能力,那就是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其实这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也对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面对就业与生存的压力时,要求大学生们具备例如健康的体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但更重要的要具备承受挫折的能力、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等,这正是教业教育中创业精神的重要内容。学校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根据大学生兴趣所在,引导大学生进行小型创业实体尝试或指导大学生进行企业实地训练,在实际操作中加强综合素质的考察与训练。创业教育回归到素质教育中去,这也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要求和切合实际的重要做法。#p#分页标题#e#

        4、“产、学、研”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创业教育成果。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培养人才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高职院校推进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技巧,更主要的培养创业意识,并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经不起考验的,关起门来的实践也会脱离了实际。各高职院校需整合资源,联合当地政府、有意向的当地企业,共同组织大学生实践基地,指导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活动或进行创业实践体验,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研究,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产、学、研”一体化体系中,各组成部分应分工明确,共合合作,一起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如政府机关要制定鼓励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发挥政府优势,提供相关信息,鼓励大学生创业行动。学校要努力创建企业教育氛围,开展多层次的宣传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积极与企业联系,共同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聘请有经验的成功企业家讲授相关经验,带领学生进行小型的创业实体模拟或相关实训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创业实践中来,体验到创业所需的各种技能和必须具备的精神。去除创业教育的表面化、理论化,让创业教育真正深入大学生内心,在实践中检验创业教育的成果。

        四、结束语

        创业教育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方式,我们的创业教育仍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的任务是育人,但育什么样的人,怎么去育人,一直是教育者需要研究的问题。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需要更多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该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来保证和维护社会进步及各行各业平稳、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建强.对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7-9.

[2]刘永根.高校创业教育的误区与超越[J].高教论坛.2004(4):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