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论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 要:在多元文化交错激荡的形势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西方文化的涌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文化环境日益开放和复杂。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文化环境,挖掘文化环境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文化环境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
关键词: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文化环境蕴涵的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介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思维特点,使人的思想品德在不知不觉中打上文化的烙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必然受到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而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环境对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含义及其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含义。
文化环境是指“社会文化系统诸要素的总和,从一般意义上讲,它主要包括国家的统治思想、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的道德面貌和教育、科技、文体事业的发展水平等因素以及哲学、法律、伦理、宗教等思想理论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是指人类社会中存在的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观念形态所构成的影响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与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文化因素的总和。相对于人的主观世界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而言,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
2.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具有很深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是凝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具有凝聚社会成员认同、保持社会成员认同、促进社会成员认同统一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各种形态都粘和着文化圈中的每个成员,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中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对其它各种观念起到整和和统一的作用,进而促使大多数社会成员都遵守和接受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核心观念。
二是教化功能。所谓教化功能就是指文化环境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以及与此相一致的各种行为对社会成员思想的教化。“在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开发方式方面,要开发环境的教育功能,突出单位的精神文化建设,创造富有特色的‘软’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对人的教化主要通过对人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技能的教化等方面来反映。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提供着人们判断社会是非的标准。社会意识教育人们完成社会角色转变,使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要求协调一致。
三是定向功能。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通过社会共同理想来制约和指导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能够统一社会的共同理想,理想作为价值观念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一定时期内人们最基本、最稳定和最持久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作为主导价值观念必然受到文化环境的制约。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变迁及其困惑
所谓文化变迁,是文化内容增加或减少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基础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文化变迁都有一个现实基础,即当生产力的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与它不相适应时,就会发生变革,它是隐藏在社会历史背后的真正动力,是一切精神力量的最终原因,是动力的动力。”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经济体制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之相适应,中国的文化模式、文化结构等文化因素也形成了新的内涵,由一元走向多元,从而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变迁。
多元文化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和困惑。
第一、由于多元文化自身的特点和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思想政治教育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如多元文化的平面化导致人们思维的惰性,造成人们思考事物本质、追问事物意义能力的萎缩,使人们沉溺于感官享受而缺乏应有的精神追求和理性思考,导致跟着感觉走。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思维走向物化,一切从物的价值来衡量人的价值。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的宗法伦理道德逐步淡化,物质的追求和满足成为人日常生活的价值取向。
第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层次化、区域化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发展出现差异与鸿沟。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发展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中国作为一个各种文化的复合体,各地区之间的文化本身就存在的重大的差异,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具有重大不同。在这种基础上我们的文化也出现了贫富差距。西方文化的引进有助于人们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交流和借鉴,但另一方面又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人们的传统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意识,使人们滋生盲目推崇的心理,由此导致对主流文化的冷漠和排斥。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文化环境的构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营造和构建健康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对人们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文化环境必须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的、面向时代和立足现实的和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系。具体来说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分页标题#e#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根本,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利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
构建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就是要立足时代和社会发展,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人民群众头脑。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更要坚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的作用,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第二,就是要坚决抵制封建主义文化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牢固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就是要强化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牢记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确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后就是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深刻认识新世纪新阶段对社会道德的新要求,牢固确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
总之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统一起来,使之成为有机整体,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融入和谐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
2.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推进文化创新。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是即成的事实,文化的全球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营造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还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文化环境,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与协调团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当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和谐以求共生共长,不同求以相辅相成,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我们所倡导的和谐文化与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之间并不全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相互借鉴、共生共荣的。我们应该从保护民族文化、维护文化主权的高度,把好西方文化的“入口”关。多元文化的存在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没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没有不同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也就没有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但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各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生存的特殊环境。我们要根据我国国情有选择性的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把民族的利益作为衡量和择取西方文化的标准。在保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并对其进行改造,实现与中国文化的有机融合,创造新的本土文化。这样既具世界性又保留了本民族特色和保证了国家文化安全,又为人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既开放又和谐的文化环境。
3.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观,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以人为本,对于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要为人民大众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过去,我们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作者,着眼点是管理、教育人民群众,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以人为本是时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这就要求社会发展再也不能把人当作客体、手段和工具,而是当作起点和归宿,切实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人的尊严、人的劳动和人的创造,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从“以人为本”这一新的理念出发,有助于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人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人们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建设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现实,站在时代前列,创造出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精神,符合时展要求的新的文化成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开展与时代旋律合拍、与生活节奏同步、与人们兴趣相投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具有特色的文化生活,使全体公民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所,在“文化创造”上各尽所能,使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的过程成为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成为教育人、引导人、团结人、塑造人、鼓舞人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4]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