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职业培训课创建思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警职业培训课创建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民警职业培训课创建思索

本文作者:李先波 陈俊豪 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课程建设在民警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学者石伟平教授认为,课程不只是课程内容及其排列顺序,而是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这个系统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构成。课程比学科、专业、职业更重要。专业指向社会职业,但都通过课程实现,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基本产品[1]。可见,课程不仅是指文本层面,它包含了整个教与学的要素,涵盖了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课程开发与建设不仅要开发课程内容、编写案例与教材,还要开发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系统,构建师生共同学习的教学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实行教学宏观管理、可持续推进课程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管理观念更新和实现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因此,公安教育培训在课程设计上必须从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公安队伍能力建设的全局出发,从民警的专业学习需要和职业能力培养入手,充分挖掘和利用公安机关的现有文化资源、管理资源、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建设内容。

课程建设从构成要素看,包括开发主体、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从工作环节看则分为需求分析、课程规划、课程研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阶段[2]。需求分析解决“是否需要培训”的问题,课程规划与内容主要解决“培训什么”的问题,课程实施解决“怎么培训”的问题,课程评价则是了解“培训怎么样”的重要途径。一个高效的课程模式,其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设施保障,应围绕着课程任务所规定的,与职业能力、岗位工作紧密相关的行动化模块进行构建。学员则围绕行动化学习项目,在体现职业环境的教学氛围中,开展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并从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职业培训课程建设的目标指向就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社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3]。在经济、技术和社会治安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民警培训课程建设必须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公安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以及学员的培训学习需求转化为具有适当标准、适当内容、结构优化、功能优越的课程,通过职业化、行动化的教与学保证教学训练质量。

当前民警培训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公安部积极构建“大教育大培训”体制背景下,民警培训已形成了包括初任训练、专业训练、晋升训练和专项训练在内的相对完善的“两级教育、四级培训”教育训练工作体系。目前,公安部没有制定与民警职业特点、职业发展需要相统一的课程体系,缺乏课程目标和课程规划。我们不难理解初任培训主要是培养警务技能和体能,使其能胜任人民警察工作岗位,在执法执勤中减少伤亡。专业训练突出业务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发展,能够让民警正确、有效、迅速、安全地完成警察任务。晋升培训旨在提高参训民警的政治理论和管理决策和指挥能力,能够胜任领导岗位。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对不同岗位不同类别的课程模块和内容的规定比较概括和抽象,学习训练内容都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公安业务、警务技能与体能训练,只是在副处以上领导干部的岗位训练中增加了指挥管理、领导科学的内容。从培训内容上看教学模块趋向同一,层次体现不明显,课程体系缺乏民警职业教育的长远规划和整体设计。

在当前的民警培训教学训练的组织中,不同类别的培训具体设置哪些课程,没有统一规定。培训课程一般根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公安部相关文件的规定或者培训主管部门的调训计划确定内容,缺乏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与调研仍处于薄弱环节,需求分析和调研往往流于形式,缺少对民警的职业需求、职业发展的研究以及与民警“终生学习”教育理念相一致的中、长期规划[4]。调训、送训和执训部门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不能形成合力,难以客观反映公安实战部门对培训的需求。在培训的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建立权威的课程设置或者训练指导机构,对参训民警缺乏训练目标和职业能力标准的评判制度。培训课程的取舍主要根据训前或课堂的随机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确定,而参训民警的个人素质、学科喜好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政治理论课作为各级各类民警培训的必修课程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如何体现层级差别,具体开设什么课程,均无权威的课程内容设计或指导性意见,导致重复学习、重复训练现象严重,训练效果不得而知。

高质量的培训课程一般应具备四个要素:符合培训需求的训练内容,高素质的教师、教官,科学的训练方式,完善的评价制度。课程的组织方式和评价方式对课程开发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决定着教学效果和学员的学习收获,课程评价方式影响其推广和发展。在当前培训的课程组织中,教学组织部门没有及时把设置该门课程的开设背景、教学目的、核心内容、授课拟解决的核心问题等告知授课教师,教学内容难以符合课程开发的初衷,教学组织部门与授课教师缺乏沟通甚至会直接导致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与重复。课题组织上,教官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案例分析、研讨交流与模拟演练等情景教学的设计,教学效果不佳。在课程质量监控环节,课程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课堂问卷测评为主,缺少配套的课程考核标准、评估指标体系,课程后续推广应用制度的缺乏使课程实施难以产生较为持久的影响并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民警培训课程建设之前瞻

课程建设与实践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因而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任何课程建构如若不考虑价值取向问题,如若没有哲学价值论的引领,都将陷入盲目和混乱,从而以失败告终[5]。公安教育培训是具有鲜明的职业化特征的教育,民警培训课程建设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其任务和目的就是要提高参训民警的职业能力,实现公安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民警教学训练课程的选择、组织及教学实践必须遵循以下原则。职业为本原则所谓职业能力指的是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职业能力从内容看,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6]。任何职业能力都是具体的,脱离具体的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是不存在的。专业能力是警察职业的关键能力,是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方法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和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具有职业特殊性,一般通过专业教育获得[7]。警察作为社会职业的一种,具有政治性、社会性、规范性、服务性等特征。公安教育培训课程建设应当从提高警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出发,研究民警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标准,将民警的法律素质和侦察、治安管理、人口管理、勤务手段等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建立以“职业培训为重心”的公安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培养民警适应岗位转换的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p#分页标题#e#

统筹规划原则民警职业能力发展是一个由个体自行规划的主动过程,需要个体对自身经验进行背景确定并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设计。但从课程教学的任务和目的来看,也离不开民警培训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系统、科学、长远地规划,公安教育训练应从公安队伍建设的目标出发,按照警务实战人才培养要求和公安民警履行岗位职责和能力需要,积极开展培训课程规划和建设,使其符合民警职业生涯和发展的学习需要,同时推进民警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公安部应尽快根据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制定公安民警执业资格标准,制定民警的职业发展目标,出台全国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公安机关民警职业培训规划》,进一步完善《人民警察训练条令》中关于规定训练类别和训练层级,按照分级分类原则做好领导干部、专业岗位和新任民警的训练规划,建立起培训体系完整、层次分明、教学内容相对统一、完善的民警培训课程体系,确保培训课程的权威性和连续性。贴近实战原则教学真实和理想的价值,不仅在于学生在教室里学到了什么,更在于学生在教室之外的真实世界是如何表现的,是否具备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8]。课程开发是否有价值,关键是看课程内容能否满足民警培训的学习需要、职业发展需要,能否提高参训民警的职业能力、公安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推进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机关战略发展。

因此,课程开发必须坚持“政策引领、实战牵引、需求指引”原则,以培养民警职业道德、公安业务技能、岗位履职能力为目的,开发出能够满足民警工作岗位需要、职业发展需要、警务实战需要的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既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最新发展成果,注重展现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实现教学内容基础性与先进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统一,更要坚持实用原则,将理论教学结合当前公安中心、重心工作与公安工作实际,深入了解公安工作对民警岗位履职和警务技能学习的需求变化,以提高民警工作绩效为目的来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要将课程内容由抽象的概念原理转变为具体的与职业相关的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并将其作为学习载体或学习的中心,实现学习内容与公安工作实际的吻合,克服了传统课程学习内容与公安实际工作相脱节的现象,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教学互动原则课程教学中,教学互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角色领会和角色执行过程的连接点,教师要验证角色认同的有效性,缩短角色距离,就必须投入到角色当中,与课程中的人、事、物真情互动,特别是学生[9]。教师在学生的探究中,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支持者。麦克•扬认为“:知识不再被视为为了让教师进行分配和传递而从学术发现者传递下来的私有财产,知识成为师生合作工作的产物。”[10]

显然,传统的“重教有余而重学不足、灌输有余而启发不足、复制有余而创新不足”的教育教学方法必须予以摈弃,否则就没有知识生产和学习效率。课程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的合理构架,通过好的课程资源,合理的教学情境设计,充分发挥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并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将学员在社会、家庭和工作中获得的社会能力、工作经验进行分享,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一门好的课程应有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与之配套,使学员更好、更快地掌握和接受课程的基本观点和内容。在信息化背景下,课程教学除了充分运用多媒体、在线教学等技术手段外,必须重视课程教与学的互动设计,积极开展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育、研讨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学员的创造性,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实效。

课程开发与建设是在一定教育宗旨及课程观指导下,系统完整地规划、编制一个或一类课程的一连串作业过程[11]。民警培训课程开发既要遵循民警培训教学训练的基本规律,又要考虑民警的学习需求;既要着眼于公安队伍长远建设需要,又考虑民警的职业发展要求;既要有合理的课程开发程序,又要有课程设置的可行方法。我们认为,要做好体现民警职业训练特色的课程开发、建设应重点抓好培训需求分析、课程规划、课程研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环节的工作。需求分析环节公安教育培训内容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12]。要从众多学科中选取能够满足民警岗位和职业发展需要的培训课程必须开展民警培训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要组织民警培训,民警是否需要培训,公安机关和民警需要怎样的培训等一系列问题,是培训工作的首要环节,是组织实施民警培训的第一步。

公安机关在规划与设计每一项民警培训活动之前,教育训练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级公安机关及其警察的工作任务、工作目标、职业能力标准、业务学习需求进行系统的定位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什么内容。因为民警的工作岗位、任职年限、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工作区域治安形势等方面的不同,培训学习的需求就存在差异,只有通过培训需求调研分析,才能使培训贴近公安工作实际,做到“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才能了解不同职务、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民警为完成警察任务、提高工作绩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做到“因需设教、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育训练主管部门应建立合理的培训需求生成机制,创新调研方法,拓宽调研渠道,定期开展民警培训需求调研,做好民警培训的组织战略分析、警察任务分析和警务人员素质分析,为民警培训课程的规划、设置提供准确的参考和依据。课程规划环节课程开发属于课程范畴的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课程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估的实践活动过程[13]。公安工作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公安教育主管部门及时根据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将公安专业知识与公安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课程的选择、整合、完善和补充,及时对民警培训课程做出更为全面、更贴近实战的规划,以适应“大教育、大培训”格局下民警培训教学训练的需要,构建以即体现警察职业教育特色,又适应时展变化要求的课程体系。课程规划要应根据公安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总体目标和正规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进行,将提高民警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课程规划的出发点。#p#分页标题#e#

同时要注意围绕公安工作大局和社会治安形势进行课程规划内容的取舍和更新,按照“必须学习、应该学习、最好学习”三者相统一的标准确定培训的内容,让民警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争取培训效果的最大化,通过课程学习提高民警工作能力、水平,推动公安工作的效率提升。课程研发环节课程研发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程序复杂的工作,对教学管理者和教官均有较高的素质要求。教学设计者应充分了解公安工作形势、任务,了解民警的职业能力标准和民警培训学习的客观需要,参与研发的教师、教官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公安工作实践经验、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并能够较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确保课程研发的质量,应重视研发的前期调研、需求分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首先,课程教学目的设计上要适应时展和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内容设计要着眼于民警思想政治素质、群众工作能力、警务技能和实战本领以及知识素养的提高。其次,课程研发要注意充分利用公安院校和公安实战部门的教学资源,以网络公告、专题招标等形式,动员更多的公安机关的专家、公安院校的老师参与课题研发,从中选择最符合民警培训需要的优秀专题。再次,培训教学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送训单位的领导、参训民警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组织实施等进行充分讨论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对课程内容提出意见和指导,既确保培训课程研发的导向正确性和教学内容的权威性,又满足参训民警的专业发展需要和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课程实施环节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和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它是教师将课程内容创造性地传递给学员并转化为学员的知识、技能的过程。课程建设应重点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和授课方式的改进,使学员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认识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完善的课程体系本身包含并将促进好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实施。授课方式改进的关键是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重视教学情景设计,因为情景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视知识为一种基于情境的活动,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的[14]。学习本身是整体的、不可分的社会实践,是现实世界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整的一部分,民警职业训练更注重社会实践和经验分享,情境教学则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参训学员学习的主体性,通过探究式、交流研讨式和经验分享式的情境教学使学员更容易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另外,课程离不开教学环境、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的支撑,好的教学呈现方式还应及时和有效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进程,积极开发培训电子学习套件、电子模拟演练软件,提升教学训练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课程评价环节教育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价值[15]。课程评价作为课程建设的最后环节,其作用仍不容忽视,是课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培训教学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完善的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体系。课程开发建设的质量如何,是否有利于民警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程评价标准上,必须将课程与民警的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

在评价内容上,应从培训资源利用、课程组织与开发、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看是否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员通过课程学习后执业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评价方式上,可以通过教学督导、教学测评、教学座谈、教学检查评比等多种手段对课程教学质量及课程内容进行考核和评价,及时发现课程内容的不足。课程评价还应注重做好课程实施的后续跟踪调查,培训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回访参训民警及所在单位,了解学员对培训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反应和看法,看参训学员的执法执勤能力、专业水平和履职能力是否有提高,对培训以前的职业困惑和执法难点是否有了认识和解决思路,应及时了解送训单位、上级主管部门乃至社会对民警培训质量和效果的认可度,并找出影响培训质量与效果关键因素,及时对课程设置的科目和内容进行修正和调整,使培训课程不断满足和促进民警的职业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