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创新人才培训措施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程师创新人才培训措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工程师创新人才培训措施

本文作者:杨超 叶霞飞 杜豫川 单位: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国内外现状分析

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为此,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有如下的建议: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卓越计划高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

同济大学作为首批进入卓越工程师专业的学校,在2010年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提出了构建并实施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可以用三个层次来概括,即:基本技能、综合实践和创新训练。第一层次为强化基本技能,主要对象为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包括基础实验和技能训练课程。第二层次为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对象为大三、大四的学生,主要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目前学校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为87.5%,2010年学校结合实际的毕业设计课题占89.6%。第三层次为参与创新实践,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通过参与创新性实践,体验创新过程。高等工程教育专家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林健教授认为,我国工程师系列目前采用的专业技术职称体系是对工程师等级的划分而不是对工程师类型的划分。

工程技术人才按照初、中、高三个级别,分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五个层次。这种参照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划分有利于促进工程师队伍的建设、工程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但这样的划分在各行各业中缺乏统一标准,缺乏从工程师培养和成长的角度衡量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综合因素。为此,他提出可以将我国工程师的类型分为服务工程师、生产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和研发工程师四种类型。而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和瑞典雪平大学于2004年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CDIO,旨在培养2020年和未来的工程师。CDIO代表着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四个工业产品或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构成要素,是CDIO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工科学生工程能力的载体。CDIO与林教授提出的分类从构成要素上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同时,他提出985高校应该培养研发工程师和少量设计工程师。这与同济大学提出的培养具有“工程基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四个方面的综合特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一致的。但如何使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兼顾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方面,美国MIT的Gordon计划可资借鉴。该计划是麻省理工学院(MIT)作为美国最顶尖的理工类院校为提高工程和科技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的领导力,于2007年开始实施的Gordon工程领导力计划。Gordon计划中本科生实际上可以有三条可能的成长路径。第一,大一的学生不分专业,完成基础课程,其中有一部分项目课程,学生需要组成团队,完成老师指定或者自选的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一些简单的项目,培养他们对工程学科的兴趣。大一结束后,学生确定了自己的专业,从大二到大四每年都有至少一门围绕本专业基础知识的项目课程,训练学生解决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有的课程跨度为二到三个学期,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完成相对较大的工程项目。学生在完成各个专业四年的课程和实践项目后,获得工学学士学位。第二,通过高级的课程和跨学科的项目让大部分MIT的工科学生对工程发明、创新和实践有实质性的认识。在各专业的课程之外,工程学院大二学生要参加“本科生实践机会”项目,通过一年的培训、辅导、参观以及暑期的实习,使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实验室和企业实践课堂内学到知识。在大三、大四时,学生要参与至少两门短期课程,这些课程包括以课堂教学和团队项目为主的高级课程,以及暑期实习的要求。

学生完成了UPOP项目、两个短期项目、一次工程实习以及领导力评估报告,可获得“Gordon工程师”资格证。第三,少数工科学生参与的核心项目,旨在培养他们成为未来工程发明、创新和实践的领袖。这条路径是Gordon计划的核心内容。学生不仅要完成前两条路径的所有内容,还要参加工程实践项目、进入“工程领导力实验室”,选修领导力课程,接受工业界导师的指导,完成额外的企业实习。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备比较全面的工程领导能力,获得“Gordon工程领袖”资格证书。可以看出,Gordon计划是一个分阶段分层次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中的一些要素在目前同济大学的本科生培养中大多数都有,比如UPOP、专业实习等。但目前我们的培养模式还不够清晰,使得学生也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如何向Gordon计划学习,将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合理制定培养计划,将学生“知识、能力、人格”教育落到实处,是保证卓越计划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本文需要研究和探索的关键问题。综上所述,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环节,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国内的探索和尝试也都各有特色。如何构建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及应用人才兼顾的产学研培养新模式则需要系统化的研究和分析,在已有经验和已有模式的基础上优化和改革,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新的形势,从而保证卓越计划的成功。

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对于构建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及应用人才兼顾的产学研培养新模式问题,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校企联合培养环节中,部分高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以工程技术为主线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新的培养标准。建立以能力系统为依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校企3+1的培养模式,按照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的“三层次”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精心设置企业学习阶段的训练项目和训练内容。在青年教师能力提升方面,培养计划的落实始终离不开教师能力的提升。一项针对464名工科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有44.4%的青年教师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是实践经验少、实际操作能力弱,这是目前工科青年教师在教学上最大的缺陷和困难;只有13.6%的青年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参加过教学研究活动、没有发表过教学研究论文、没有主持过教学改革的项目。对工科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培养还需要工程界、教育界、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合作,需要在不断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师。#p#分页标题#e#

在创新基地建设方面,目前国家、地方和高校都有相应的创新项目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并有相应的鼓励措施,而大量的投入在项目支持和基地建设上。问题是如何建立评价机制,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对产品开发及专利申请的意识,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如何改变教学方法,由学生自主开放地进行创造,为学生提供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借助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制定适合我国工程师要求的培养方法,合理安排国外学习时间和内容,增加与国外文化和工程实践交流的机会,都是需要根据目前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改革的。在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就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调整,对培养模式进行了优化。然而,结合国家需求、学校愿景和专业特点,我们认为在卓越人才培养中需要落实和解决的问题有: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济大学作为985高校,其定位是研究型大学,为此提出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这和国家提出的应用人才在要求上更高。因此,必须研究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特殊模式和方法;高层次网络型的校企联盟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需要高层次的校企联盟,需要吸引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工作中,而目前校企联盟多数是一对一模式,无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如何依托卓越工程师联盟这一高校联盟的优势,构建网络型校企联盟,将资源利用最大化,是需要研究的问题;高水平的实验创新基地建设:实验创新基地如何服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对其内涵进行扩展,不仅是实验室软硬件的建设,还要有人、有项目、有制度保障和激励措施,这需要系统的思维和探索性的尝试;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培养方法:从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的发展,必定要面对国际竞争,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不同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的人才,需要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认为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及应用人才兼顾的产学研培养新模式的核心是校企联盟基地的建设,以此为依托从培养体系、教学实践、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兼职教师、国际化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全面展开,从而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新模式和新体系。我们提出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及应用人才兼顾的产学研培养新模式的目标为:面向国家需求、立足同济愿景、结合专业特点,构建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及应用人才兼顾的产学研培养新模式。结合同济大学定位,在应用人才的培养上瞄准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学院学科优势,建设高层次的校企联盟实践基地,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创新基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根据上述目标,提出以下的主要建设内容: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及应用人才产学研培养框架研究:对国内外交通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模式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归纳,找出共性和特点,并结合同济大学和本学院的特点,面向交通工程专业,符合跨行业、综合交通体系要求,提出创新及应用人才结合的产学研培养的主要内容、参与主体、培养过程和保障措施。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校企联盟实践基地的企业为对象,成立产学研联合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培养质量,实践环节以企业为主实施培养,将一年级的认识实习、二年级的专业实习、三年级的企业实习统筹考虑,构建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方案中落实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深化进企业和事业单位做毕业设计的方案,教师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校企联盟实践基地建设:交通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单纯依靠校内的生产实习难以满足卓越交通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交通工程专业的校企联盟实践基地建设中重点探索符合跨行业、跨部门应用需求的校企联盟体系。考虑在不同专业方向及政府管理、规划设计、企业运营等不同环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或部门建立30个左右的校企联盟基地,选择可覆盖主要专业方向和多重应用环境的校企联盟单位争创国家级的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基地,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包括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聘请企事业单位高级工程师任兼职教师的遴选原则、授课方式、激励及保障机制研究:在校企联盟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建立校外指导教师队伍。与联盟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并组织企事业中能胜任人才培养需求的管理人员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探索校外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考虑支持设立校企联盟实践基地的单位提升校外指导教师学历层次的需求,支持校企联盟实践基地的单位对在职工程师的知识更新,积极举办在职工程师再教育培训班。派遣学校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组织方式、激励及保障机制研究:探索通过专职教师到企业培训,促进工程教育改革的方法。通过建立校企联盟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在解决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难题的同时,提升在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教师的职务聘任和考核制度,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努力结合实际项目,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依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依托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和创新素质。大学生实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整理实际工程案例,建设案例库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并通过多种渠道改善和建设软硬件设施环境,形成稳定的导师队伍,与企业结合提出实际科研攻关项目,以建设市级创新基地为抓手。具有国际视野的本科生培养方式研究:与国外知名大学签订合作协议,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探索灵活学习时间和计划,开设全英语课程,吸引国外留学生,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学习、到跨国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在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及应用人才兼顾的产学研培养新模式中,核心是基地建设。围绕基地建设,提出如下的具体措施。首先,根据每一届学生的应用能力、就业情况、用人单位的反馈对实践环节的质量进行跟踪和调整。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专业实习教学要求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同济大学交通工程卓越人才校企联盟实践基地。目前,学院共有实习基地20多个。上海城建集团、上海铁路局、上海机场集团等都与学院签订了长期的实习协议,涉及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机场工程、交通规划、交通控制等各学科专业方向。其次,未来的校企联盟实践基地建设中,重点关注基地水平的提升,选择有条件的专业教学需要的生产实习基地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实习基地升级。结合跨专业的平台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培训体系的建立,创建国家级的教学实践基地。最后,根据每一届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研究生阶段的表现对创新培养的质量进行跟踪和调整。#p#分页标题#e#

从工程教育改革的背景出发,对目前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特别是创新及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以基地建设为核心的创新及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详细阐述了该模式的目标、原则、内容、主要手段和实施建议。期望以该模式为目标,进行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建设以与企事业建设产学研合作联盟、与国内外知名大学企业建立合作联盟、教学—科研—学科联动为核心的开放式、立体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争取实现高级专门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形成可持续的卓越人才培养环境,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求。本文提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于其他985高校以及校内其他卓越工程师专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高层次网络型的校企联盟建设则是以同济大学牵头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高校为基础,打造强强联合的高层次校企联盟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其网络型的模式则更有利于具有较强地域特点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所提出的以基地带动创新人才的培养思路是理论上的突破和尝试。而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则符合同济大学的人才培养愿景、学院的国际交流基础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根据反馈进行跟踪和调整,以适应社会和技术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