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教创新资源建设思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科教创新资源建设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科教创新资源建设思路

本文作者:张乐平 周卉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校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学院

一、大学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一个独特而又重要的创新资源体系

1.大学是吸纳教育科技资源的创新主体。从本质上来说,世界各国设立和支持公立大学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把大学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创新主体;二是把教育和科学研究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公共投资领域,着力培育人力资源和知识技术资源优势。随着我国教育、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拥有了众多的学科、先进的基础实验设施,聚集了优质、丰富的创新资源;大学同时也是科技精英人才培养和聚集的高地,是国家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最重要的人才库。

2.大学是供给资源的创新主体。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点,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活跃的教育、学术组织,通过吸引优秀的学生、科技人才,在科学的前沿开展科学研究,创造了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培养了各层次的高等教育人才,具有很强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大学所创造的“产品”,包括前沿科学知识、高新技术成果、高素质创新人才,以及包括大学文化在内的文化资源,本质上都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资源。因此,大学的产品输出,本质上是创新资源的供给。这使得大学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创新资源体系之一。

二、大学资源能力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把大学作为一个创新资源体系,就涉及到了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资源能力建设的问题。

1.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资源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从创新系统的角度,大学教育科技创新的资源能力建设包括以下三大部分。

(1)创新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大学的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最终体现在其所创造的产品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所需的知识、技术、人才和文化资源。大学所提供的能否满足外界的需要,是创新资源供给能力的体现,也是大学与社会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体现。而且只有资源的供给是有效的、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大学才能有更强的吸纳社会创新资源的能力。

(2)创新资源的强势吸纳能力。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看,大学也需要社会优质资源弥补自身资源的结构缺陷,建立最大范围的宏观资源体系,提升创新的效益。创新能力强的大学,在资源竞争和配置中可以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优质创新资源。对创新资源的吸纳能力是大学办学能力的根本体现,关系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3)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能力。作为一个创新主体,大学要发挥创新资源的优势并实现创新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取决于资源的组织方式和配置机制。建立科学的体制、高效的机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加体现出制度和体制的效率,从而具有显著不同的产出效益。大学在增加教育、科技资源的总量同时,必须认识到内部的资源组织和配置方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2.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要求大学必须具备较强的资源能力。创新体系内各创新主体由于分工的不同,拥有不同的创新资源。这些资源互补、集成才能实现创新体系的整体创新效益。从创新体系建设角度,创新所需要的资源的质量和配置具有全局性,其中大学创新资源的强势吸纳和有效供给能力,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创新要素流动和全社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保证。由于大学的创新“产品”本质上是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创新资源,大学对技术创新所需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着技术创新。因此,大学的资源能力建设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效益提高的关键环节,也是建立科技、教育与经济结合的重要机制保证,对于提升国家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大学的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实现,要求大学必须加强资源能力建设。

(1)大学自身发展对创新资源能力建设的要求。一是资源总量的保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面临着教育、科技创新资源紧张的问题。在教育资源方面,政府是投资主体,但并不能包办高等教育;在科技资源方面,企业是投资主体。大学必须具有较强的吸纳创新资源的能力,除了政府的投入之外,必须吸纳更多的非政府资源。能否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在保持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办学能力,是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课题。二是资源效益的提升。大学有限的教育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作为一个体制化的社会系统,大学创新资源的总体配置存在着因行政体制以及因人力组织方式、学科布局、学术组织设置、基地建设等形成的分散,也存在着因制度、管理等因素形成的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现象。在教育创新方面,如何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以补充教育资源的不足,充分利用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是大学办学体制的重要课题。在科技创新方面,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从大学获取科技成果能力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大学所应发挥的科技创新效益没有得到根本的体现。三是资源结构的完善。大学的资源体系存在着结构性缺陷,特别是缺乏来自市场和产业前沿的信息及充足的研究开发资金。企业拥有丰富、优质、独特的技术创新资源,特别是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企业的工程技术人才、技术开发和实验设备、市场和技术信息正为大学所欠缺。

(2)大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资源能力建设的要求。由于大学自身资源体系的特点以及其在创新体系内的角色分工,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必须通过教育和科学研究,形成较强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否则,大学就失去了办学的意义和存在价值,也难以吸纳和利用社会创新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办学质量就会产生严重的资源危机。

三、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的资源能力建设

1.研究型大学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重要的创新主体。一是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知识创新的源头、知识传播与应用的重要基地。二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研究型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愈来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大量介入并将更大程度地介入技术创新过程;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愈来愈依赖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研究型大学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强化。三是研究型大学作为一个层次完备的高等教育机构,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主体。四是研究型大学是先进文化辐射和传播的重要源头,对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支撑作用。这些都是研究型大学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和着眼点。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的资源能力建设,就是整合和开发资源优势,建立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机制,构建创新资源有效供给和强势吸纳的能力体系,提高大学乃至整个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p#分页标题#e#

2.研究型大学要把资源能力建设作为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一是要更多地从资源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自身社会功能的实现和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从而增强自身作为创新主体的意识、能力和优势。资源能力建设涉及到大学的办学体制、制度建设以及大学的人事制度、科技管理、教育教学、资产管理等多个层面。二是要把人才培养放在优先位置,加强教育资源与科技创新资源的集成,着力促进教育与科技的结合。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是研究型大学的优势之一,从整个创新体系来说,科学技术的水平取决于教育的质量;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教育教学的创新对于科技创新具有基础性作用。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首先必须为人才培养服务,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要能为创新人才培养发挥最大的资源效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研究型大学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更多的科技创新资源用于教育教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区域人力资源建设提供保证。三是要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加强内、外部资源的集成,着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研究型大学要把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基本战略,以自身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优势,加强与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合作,特别注意充分利用企业优质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产业和市场资源,建立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供求匹配机制,提高自身的有效供给。

3.研究型大学要加强创新战略设计,提高创新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强势吸纳能力。一是要加强开放创新。开放创新的实质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教育科技资源,为大学自身的创新拓展资源空间。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把大学的“输出”与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加强基础研究和以高技术为核心的应用基础研究,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知识、技术、人才、文化资源的供给能力。在教育、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活动的组织、创新产出的共享都日趋开放,研究型大学必须建立、实施开放创新战略,实现大学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享与集成。要把提高创新资源供给能力与吸纳能力相结合,建立新型的产学运行机制,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加强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集成,提高科技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并更大程度地参与技术创新,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创新资源的集散地。要立足自身主导地位,建立资源供给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机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技术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优化和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满足社会需求,为吸纳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增加资源总量、解决创新资源短缺问题创造条件。

4.研究型大学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提高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能力。大学资源能力建设的核心在于资源的配置机制。创新资源的配置并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大学必须加强资源配置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大学资源能力建设可以区分为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设施资源等多个方面,要根据资源能力建设的要求,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能力资源建设体系。大学的资源配置机制要建立起资源使用与创新能力建设的绩效评价机制,加强校内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强调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益、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强调集成化的资源配置和组织能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人才资源建设要适应现代科学研究对人力资源群体化、高层次化的要求,更加强调团队建设,建立以项目和问题研究为核心的人才流动和聚集机制,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把拔尖人才与创新团队建设相结合,形成以学术大师为核心的人才集群。基础设施资源建设要加强实验室及设备的集成,加大公共实验室建设,减少重复购置。要适应现代科学研究对学科交叉综合的要求,以大的学科为依托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在大学科范畴和宽广学科基础上开展重大科学研究,加大对学科集成、交叉融合的宏观调控,形成以一流学科为核心的学科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