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教科技创新趋势,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李金贵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
高等学校是重要的知识中心,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功能,是高等教育迎接未来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我国确立了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中心地位,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能力逐步得到增强。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和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速科学发展:高等学校的基础创新
基础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优势,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等学校是发展科学的基础性创新的主体。如果说基础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那么,高等学校就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提高基础创新的能力,加速科学发展,应当是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
1.坚持把基础研究放在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地位,并不断予以加强。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强弱、创新能力的高低和创新后劲的大小,从根本上决定于该国的基础研究能力的大小和基础性创新能力的强弱。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中的基础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国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无论从高等教育本身还是从整个国家来说,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基础研究,切实重视并加强基础研究在高等学校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基础研究和高等学校的特点与任务,把基础研究与学科建设、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基础研究不同于应用与开发研究,它追求的不是近期或短期效应,而是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并不求眼前功利的努力探索。研究者必须具有甘受寂寞、孜孜以求的精神。基础研究具有投放多、风险大、见效慢和效益长的特点,国家必须予充分的投入和大力的支持。高等学校具备学科齐、基础厚、队伍强和设备全等有利条件,开展基础研究得天独厚。同时,高等学校又是开展教学、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机构,基础研究有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的基础研究应当也必须与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使科技的创新与培养创新人才统一起来。
3.加强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尽管就一所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而言,相对基础研究力量比较齐也比较强,但是,从各个学科研究的力量,从与国外竞争和占领科学前沿与研究制高点来看,1000多所高等学校各自为战,不仅造成科研力量分散和科研活动的重复与科研资源的浪费,而且,难以形成绝对优势,难以实现重点课题的突破。所以,国家应继续并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各类基地、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基础研究的功能,鼓励、扶持并重点支持高等学校之间科研力量的合作以及学科之间的配合,联合进行重大科研课题的攻关。
4.加强高等学校基础研究队伍建设,不断健全科研体制,改善科研条件。高等学校基础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基础科研队伍的建设。近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实施的各种引进人才的举措,已经和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科研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已经基本改变,学术梯队和学科带头人基本形成。但是,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我国高等学校的基础研究力量还比较弱,整体实力有待加强。要维持并不断提高研究队伍的水平,满足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基础研究队伍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与队伍建设密切相关的是有关科研体制的建设。高等学校要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真正使人才化为创新优势。制度的建设和机制的健全是发挥人才优势的关键。通过体制的建设,不仅在物质和生活待遇上满足基础研究人才的需要,而且在研究的环境、学术的氛围上,使他们能够不断上进,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当然,基础条件特别是必要的研究设施和设备的完善也是做好基础创新工作的重要前提。现代基础科学对设施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级、精密、尖端,也越来越昂贵,要实现基础创新上的突破,必须满足这些设施设备的要求。为此,国家和高等学校必须加大对设施设备方面的投入,为科研人员作用的发挥,创造相应的条件。
5.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掌握世界基础研究的最新动态。基础创新作为知识的来源离不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的基础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国际创新能力的高低。只有把本国的基础创新能力和水平置于国际创新的大平台上,才能明确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差距。如果说继承和借鉴是创新的重要基础,那么,大胆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则是促进国家基础创新的捷径。所以,我国必须实行积极的开放政策,大力引进和吸收消化世界先进的研究成果,同时,在国际间的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过程中,找出差距,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掌握世界基础研究的新动态,获得充分的信息,借鉴国外研究成功与失败的教训,使自己少走弯路并加快赶超的步伐。国际合作与交流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功能,高等学校的基础研究有条件也有能力在这方面有大的作为。
二、鼓励研究成果的转化:高等学校的技术创新
科技一体化的趋势使高等学校应用性研究的比重不断加大,技术创新也越来越成为高等学校科研或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学轻术的传统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或技术上的创新,不仅是高等学校科研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比例还比较小,鼓励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创新应成为实现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
1.切实把技术创新作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的科研优势是基础性创新,但这并不能否认高等学校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说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是科学成为高等学校研究和传授的内容,那么,现代技术进入高等学校并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研究的对象,就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础特点之一。高等学校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能力增强的基础。所以,无论从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还是从应对未来时代挑战的要求上来看,都需要重视高等学校的技术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学与术的分家和重学轻术的传统,严重束缚了高等学校的技术创新。由于科研成果的评定重学术价值轻应用价值,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重视发表学术论文或致力于学术创新,而无视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尤其不关心成果的开发和利用。这种倾向不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是与应对未来国际竞争的要求相背离的。要完全转变这种状况,必须在观念上和制度上进行改革。要把技术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在科研成果的鉴定上、职称的评定上,真正使技术创新成果至少与基础研究成果同等对待。#p#分页标题#e#
2.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性技术研究的结合,加速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有机结合,加速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或实现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一体化。首先,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应改变文理工分家的现象,适应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的趋势,促进多学科在多层次上的交叉融合,逐步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学科与专业优势。其次,组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人员在重大研究领域上的联合攻关,使基础研究成果尽快得以应用,顺利转化为技术成果。
3.鼓励并支持高等学校,选择具有应用前景和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重大高新技术课题开展研究。鼓励选择具有现实经济社会价值的应用性课题开展研究,是促进高等学校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地方和中央政府的科研规划应在技术创新项目或课题上予以适当侧重,特别要重视设计和安排那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项目或课题,引导高等学校中有条件并实力较强的教师与科研人员关心并致于应用性的技术创新课题的研究。
三、发展高新科技产业:高等学校的开发创新
如果说科学与技术一体化只是反映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那么,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则既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也反映了当今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以,高等教育迎接未来时代的挑战,在科技的创新上还不能局限于技术创新的层面。还必须深入到生产过程之中,进一步开展技术开发上的创新,实现技术成果向生产或产品的转化。
1.鼓励高等学校与社会联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把知识创新转化为生产创新。科技成果不能顺利转化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据估算,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能够签约转化的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又大约只占转化成果的30%,所以,实际只有10%的成果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取得较大效益。可见,我国高等学校的开发创新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使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创新,形成开发创新优势,确是我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所必须加强的方面。高等学校实现开发创新的重要途径就是与社会各界开展广泛和直接的联合,形成将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成果顺利转让社会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机制。高等学校能通过成果转让,向社会有关部门提供知识与人力上的支持,社会有关部门特别是企业可以向高等学校提供所需要的科研经费,使双方形成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提倡高等学校创办高新科技产业,直接投身生产第一线。如果说高等学校通过与社会的联合实现开发创新还是间接性的,需要有一个双方磨合的过程,那么,高等学校直接利用自身的科技成果创办高新科技产业,则是实现直接开发性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趋势。未来时代的企业就是科技型的企业,高等学校创办科技型企业具有许多方面的优势。适应未来时展的要求,我国高等学校一方面必须依靠知识创新或科技优势尽快建立更多的科技企业,形成我国的高新科技产业优势,不断扩大规模,增加数量,使之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建设高等学校的科技园区和各类科技企业,遵循经济规律和企业运行的规律,提高经济效益和开发创新的能力,使之真正能成为我国现代新型企业的示范。高等学校科技企业规模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必将为推动我国科技产业化的整体进程和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跨越与综合国力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
3.完善高等学校职能,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应当说,时代的发展为高等学校赋予了新的职能,为实现教学、科研、生产的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应当与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使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品生产有机结合,实现人才、科技和产品多丰收。基础创新活动应与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结合起来,技术创新和开发创新应有助于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科技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科技创新的成长从长远来看,也将为未来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应时展要求的高等学校,不只是一个教学的机构、也不只是教学科研的机构,同时也是生产的部门,主要的社会生产部门。这就是高等学校成为未来社会中心的真正内涵。迎接国际竞争挑战的高等学校就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总之,科技创新作为高等教育迎接未来时代挑战的重点,内涵十分丰富,不单单是指科研活动(知识创造)本身,而且包括知识成果的转化、传播等方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认为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创新体系。从发挥高等教育作为创新体系的角度来审视和规划高等教育,提高其科技创新的能力,这既是未来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