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的欣赏教学思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学创作的欣赏教学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文学创作的欣赏教学思路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学不分家,当今世界语文教学的共同特点是语言运用、文节熏陶并重,分科教材、综合教材并存、综合型教材似乎大势所趋。许多古今中外文学倩品都跻身于语文课文之列,文学教育成为!吾文教育的重要组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下少教师并没有在课堂上真正给文学留下多处地盘,把文学课处理成或归并人语言课已近乎天经地义。原因很多,如片面强调语文果的工具性,认为文学是语言的附庸,或者苞得语文考试不重文学。但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却并非不愿上文学课,“非不为也,是不能包”。   一个令人苦恼的问题困扰着教师—文,管课应该怎样教!课堂内文学作品的学习和课堂外文学欣赏的思路应该是一样的,我们从文学欣赏的见律中或许能得到一定启示。   文学欣赏有三种态度。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仃一些人从实用的角度欣赏文学,或者出于好奇、觉得有趣,或者为了消遣、为了换换脑子,甚至热衷于从作品中寻觅饮食色砍的快乐满足生理的欲求。这是文学欣赏的刊欲态度。另一些人则带着历史学家、政治‘:簧家、经济学家甚至数学家的眼光来欣赏文常作品,以此来获取知识,这是文学欣赏的杖知态度。文学欣赏的第三种态度是审美态!变、即从美学的角度用艺术的眼光来观赏、体味文学作品、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井对艺长形象作出审美评价欣赏者应该以什么态度来对待作品呢?交学欣赏,能使人感到愉快•产生快感•但这不是反映纯物质的或肉体的需要而产生的纯生理反应,不是“被粗糙的实践需要所支配的感觉”,而是欣赏者受到作品的引导,进人审美境界产生的审美快感,是同理性和幻想力等精神力量相联系的赏心悦目的愉快。可见,文艺欣赏是审美的,是伴随着快感的审美活动。   文艺作品也能给人以知识,因为文艺的认识职能要求作品能够反映现实,帮助人们认识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曾经称赞艺术大师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但是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文艺欣赏的目的也不在于求知。我们欣赏巴尔扎克的作品,决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文艺反映现实的目的,是要向人们传达作家被生活所唤起而又深深地体验过的思想感情,即传达审美体验,因此,文艺的本质在于其审美特性。文艺欣赏的正确态度,是审美的态度。   同文学欣赏一样,文学教育也有三种态度。   为消遣,为迎合学生趣味,以插科打浑为能,或者为了炫耀某种特长,这是狭隘的实用态度。确有个别人,脱离作品内容,无视教学要求,不顾学生实际,在课堂上山吹海侃。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异彩纷呈、硕果累累,改革传统的语文教法既是发展趋势也是社会要求,有的教师对魏书生、于漪、钱梦龙等人略知皮毛.迫于形势或为了标榜时髦也挂起了教改的羊头,生吞活剥地铺垫“情境”、开设“茶馆”.舞一阵’‘花拳”。另一方面•教育经费的暂时紧张、校园一孤岛”的暂时存在,使一些教师心态失衡,或借讲台发牢骚.或借作品发挥•暗示学生以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这些实用利欲的做法,是有悖于审美教育宗旨的。   从纯政治或纯语言的角度仅仅挖掘作品中的思想或语言因素,‘把文学课上成政治课或语言课,这是理论的求知的态度。特别是后一种倾向较为普遍•它不能从文学的特点出发来对待文学教育,其做法通常是程式化的字词问题、语修逻文、人物性格、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思想教育。空洞地分析人物,冰冷地理解意境,抽象地进行说教,单纯地讲解语言,最终导致课文支离破碎。同是长,你在哪里》,有人教得满堂低泣、四座动容,也有人讲来课堂似一潭死水,文学的韵味荡然无存。难怪学生说:自己看津津有味,教师讲索然无味。值得注意的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偏重于教学与考试的对口,只注意了课文的知识点(也是以后的考点),全然不顾作品的整体性。   文学教育,正确的态度应是审美教育的态度,即把作品作为一个完整的审美对象来鉴赏。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理解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深刻性,又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并对艺术形象作出一定的审美评价。文学形象是内部与外部、主体与背景、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情感与理智的完整统一,因此,文学作品的教学,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作品的审美价值,侧重认识作品中形象的典型性、情感的感染性和思想的深刻性。通过鉴赏教学•使学生再体验作家的审美体验•“皿脉涌张•心动神驰”.“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并进而转人深层的思索,获取美的洁彪、,进人审美理想境界、得列撼动心魄的力量,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当然,文学教育不能忽略语育这一因素文学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已也要承担语文基础知识传授和语文基本训练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文学是语言艺木•它以语言为物质材料塑造形象。   语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可以多方面展示社会和人的整体•细致入微地传达作家的审美体验:语言能够把人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心理隐秘都生动地立体地描绘出来:同时语言比之于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蕴含有更为确定的思想。文学审美教学,应该通过理解语言而进人内容的领会。比如《济南的冬天》,我们只有借助于朗读、体味、讨论和精心板书,通过分析作品准确优美的语言,比喻拟人的修辞,正写侧写反复比较的写法,才能领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作者独到的体验。“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JL”是比喻性拟人的儿化量词,描写形象,画面和谐,充满生机。“山坡上卧着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拟人化的动词“卧”把物写活了,却又保持了画面的静态美。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高尔基称赞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语言,“好象是用油画的颜料描绘”,“以至使人不禁想伸出手去抚摸所描写的人和物”。#p#分页标题#e#   (《论文学》第183、188页)作家通过语言使形象从纸上立了起来,语文教师也应该让那文学的非视觉性的间接的形象,在课堂上立起来,并移植、复现和再造于学生的头脑中,决不能使跃然纸上的形象倒在讲台下面•另外,文学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式美也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类于建筑的结构美和类于音乐的语言美(韵律与节奏)。挖掘欣赏作品的形式美•理所当然也是文学审美教育的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