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教学效率及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机械制图教学效率及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机械制图教学效率及实践

 

机械制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关联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机械制图能力   职业院校的机械制图教学往往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学生的文化基础不牢、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不高,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普遍不足;二是各校普遍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纷纷增加了实践性教学时间,理论课时一再缩减,但教学要求又没有降低,这无疑使原本就比较难学的机械制图教学更加困难。   (一)兴趣和信心是学好制图课的前提条件   由于制图课难学,许多学生在还没有接触课程之前已经有了畏难情绪,在学习中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对制图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课程的信心,对教学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在“绪论”课的教学中通过对该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的介绍,使学生明确“图样是工程界的语言”。同时还要说明任何机械设计和制造人员都必须具有绘图和识图能力,否则就无法从事技术工作。让学生们意识到,学好制图课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有重要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愉快地学习是发展兴趣,树立信心的关键因素。兴趣和信心的产生发展往往是与探索的愉快、发现的欢乐等愉悦的情绪体验紧密相连的。愉快学习来自于师生的和谐相处、情感的愉快交流,以及富有创意的学习情境的创造。因此,教师要把教学的过程精心设计成“教”与“学”双方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对教学的内容要反复加工整理,充分把握好重点和难点,运用生动直观又富有情趣的方法组织教学。   可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启迪学生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品尝到“跳起来摘桃子”的乐趣。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刻苦钻研、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而且让学生对制图课的情感体验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在愉快的学习中坚定学好制图课的信心。   (二)注重直观教学   激发学习热情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缺少学习制图的基本能力———空间想象力。因此,要激发他们学习制图课的热情,必须大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可利用挂图、模型和实物等传统教具的直观性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利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常识来加以通俗、直观、形象地说明,如用棉布、棉花、棉纱和衣服来解释点、线、面、体的关系;用盛有一半水的柱形玻璃瓶竖直放、水平放、倾斜放时杯中水面的形状来讲述圆柱被不同位置平面所截时截交线的形状。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除此之外,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绘图软件等的直观、形象、生动性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习热情。   二、科学安排课时内容,变革常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机械制图课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都是非常具体的,而且空间概念极强,如果仅仅按书本的介绍,按部就班地用传统的“粉笔+讲授”式来讲解知识内容,这门课很容易陷入一种枯燥琐碎的境地,其结果是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讲得口干舌燥,结果学生被动的塞进一些知识,印象不深,掌握不牢,难以完成作业,既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又浪费时间,效率低。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压缩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机械制图课面临课时少、内容又不能删减的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迫在眉睫。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针对机械制图课的特点,努力探求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将空间概念贯穿始终   抓住制图教学的主线学好机械制图课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点、线、面是进行空间想象的基本框架;基本实体是进行空间形体投影和想象力的发展和深化,能使学生的空间想象更为细致、周密和全面;机件表达方法是空间想象力的完善和补充;零件图和装配图是空间想象力的检验和再提高。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具有动态性和可控性,教学时应紧扣这条主线。但由于课时压缩,不能按部就班地讲授,应根据各单元的教学目的和单元之间的关系,制定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训练方法和测试手段,并在实施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二)精讲与自学相结合,变单向传输模式为双向反馈模式   精讲是相对满堂灌的讲授方式而言,教师面面俱到地讲授,极容易束缚学生的聪明才智。尤其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教师应该突出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着眼于不易理解和容易出错的地方,对教学难点应做到深入浅出,对教学重点则需层层剖析。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启发学生的思路,讲清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自学是提高学生自主获得新知识能力的一种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三)提高思维密度,增加信息量   这种方法是设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相对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并能积极、充分地展开思维活动,最大限度地传授给学生知识。一堂课即使讲得很清楚,但如果内容较少且仅仅满足于书本,不需学生多加思考,则没有足够的思维密度。   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会动脑分析问题,知识面狭窄,教学质量与效率就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应该多设置一些悬念,多布置一些讨论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较长时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这样,学生学得深,记得牢,学习效率就高。另一方面应尽量避免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应对教材进行适当地调整和补充(像点、线、面的投影可糅合到基本体的投影里讲),尽量充实课堂内容。由于机械制图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及现代科学技术联系紧密,作为教师应不断地充实自身知识,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传授较多的高科技信息和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让学生了解该行业的最新动态,打开学生的知识眼界,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科学天地。#p#分页标题#e#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而且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样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技术人员除了要有复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要有项目生产的理念,参与项目生产的能力,以及适应项目变化的潜力。因此,可在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进行项目制作的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主要课程之一,教学必须结合职业教育“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可以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以能力训练为目标,使学生既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图中的实施步骤   1.设计项目。项目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设计的项目要具有以下特性:(1)项目要能够体现课程的核心内容。项目既要尽可能地涵盖某一阶段教学目标所涉及的大部分教学内容知识,自然、有机地结合多项知识点,又要有较强的扩展空间,学生可以以此为课题,展开多方面的研究;(2)项目的难易程度还要考虑大多数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实现任务的能力。项目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能被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比较实际的任务,从而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才能积极地来讨论应如何设计方案,来展示和讨论方案的优劣。   2.制定计划。项目确定后,学生分别对项目进行讨论,制定项目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对学生设计的图纸,教师不急于给出评价,而是让他们分别介绍自己设计的图纸,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学生开始讨论,而教师则作适时引导。如有些学生设计的图纸有问题,教师就引导他再看相应的理论知识,让他慢慢理解,并且不断鼓励,使学生能够完善自己的作品。   3.实施计划。学生实施项目,按照制图的要求,让学生按照自己空间想象,制作图纸。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增强他们的信心,使学生能把书本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   4.检查评估制图完成后,先由学生讲解图纸,总结项目教学活动的意义。通过总结,使学生找到自己在理论及操作技巧上的不足。然后由教师检查评分,并指出项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检查图纸,一起分析问题。教师要善于总结和比较学生的优点,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总结评估中得到提高。   (二)项目教学实例   以“机械图样中的特殊表示法”中“齿轮”一节的项目教学为例。本单元的能力目标是掌握齿轮的参数计算,能够绘制单个齿轮零件图和两个齿轮啮合图,以培养绘图和读图能力为主要目标。以“齿轮部件的测绘”子项目作为本单元学习的任务驱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以5~8人为宜,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问答及成果展示。   任务1 齿轮各部分名称及参数认识在本任务中各小组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查阅教材、不同的参考书以及网络搜索等,完成本任务,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旨在通过任务1的完成,掌握这部分知识点,并培养学生自学、查阅资料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同时实现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   任务2 齿轮轴的零件图绘制在此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以从动齿轮轴的绘制为引导,详细示范齿轮轴的零件图的绘制,再以主动齿轮轴零件图的绘制为学生工作任务,实现此部分教学目标。   任务3 齿轮啮合图的绘制同样以教师引导、学生练习的方法完成该任务。   这样,在课程的教学中以完成一个项目为主线,在完成项目的一个个子任务的过程中引入知识点,操练基本技能,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到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