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数学课培养学生思维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几年来,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反复的探讨,加强解题教学的研究,并用研究成果指导解题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直观诱导 直观诱导,符合学生从感知开始,从表象到概念,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应用直观教具或举出实例进行教学可以使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由直观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在讲授“弧度制”一节时,我先拿出一根铁丝,以铁丝长为半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并问:“圆的半径多长?”学生回答:“等于铁丝的长度”。继而将铁丝弯成弓形,在圆上量出AB的长,问:“AB多长?”学生回答:“等于铁丝的长度。”接着问:“AB的长度与圆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答:“相等。”在此基础上给出“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是一弧度的角”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了概念。 二、发展联想 联想是由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联想能起到巩固旧知识,发展新知识的作用。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就能使学生较平坦地从旧知识获得新知识。例如:由于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图象和性质必有联系,为开展相似联想提供了条件。因此,我在教“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要求学生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方法,然后在学习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让每位同学仿照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讨论方法,在纸条上写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先回忆已学过的旧知识,然后通过大脑的联想,获得新知识,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印象深刻。 三、辨异对比 对于某些知识的认识,开始是不够深刻甚至容易产生混淆,发生错觉。仍以讲“一弧度的角”定义为例。在得出“一弧度的角”定义后,再在黑板上画两个相等的圆(图略),第一个圆中的屁长是用铁丝沿圆周弯成圆弧在圆周上量得的;第二个圆中的几长是以拉直的铁丝长为半径,以圆周上一点A为圆心作弧与圆周交于B而得到的,要求学生判断,这两条几所对的圆心角是不是都是一弧度的角?为什么?又如:学习诱导公式的规律时,我们归纳出1800士a,3600一。,K3600+a,一a角的三角函数值,等于。 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值,前面加一个符号,符号的放法为将。看成锐角时,原角所在象限该函数取值的符号。如不加强调,学生易把将Q看成锐角时这一前提漏掉,片面地理解成放上原角所在象限,原函数值的符号。所以我们让学生比较下列两个式子:第一式tg(2•3600+3300)=tg330o。第二式tg(2•3600+3300卜一嘟300。问“这两个式子哪一个正确?”学生答:“第一式正确”,问:“在第二式中,原角2•3600十3300是第四象限角,原函数正切函数在第四象限为负,所以要放上一个“一”号,错在哪里呢?”对于tg(2•36于+a)二tga,学生答“要把。看成锐角。”通过对照对比启发学生思维,将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消灭在“萌芽”之中,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释疑,分析综合能力,达到知识融汇贯通。运用自如的效果。 四、讨论归纳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归纳,如水到渠成,收效显著。让学生讨论的内容,可以是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也可以是基本概念的教学。为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讨论不至于漫无边际,应先拟定讨论题,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准备。例如排列组合应用题,学生深感困难,就多采取讨论法:从五人中选一人当组长,一人当副组长,有多少种选法?(几2二20种选法);如果任选两个,去参加某种会议,有多少种选法?(C52二10种选法);要学生与周围同学讨论得出解答,讲清原因。通过讨论使学生领会到排列是有“顺序”,而组合是无“顺序”这一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