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育分类方式创新讨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张明如 单位: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引言2000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07年,教育部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在教高[2007]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湖北省教育厅了《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的意见》(鄂教高[2007]7号),决定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提高高校教学改革质量关键在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范型,主要由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五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素构成[1]P59-62。
“人才培养模式”概念最早出现在1994年《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文件当中,1998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文件中,将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蔡炎斌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培养对象采取的某种特定的人才培养的结构、策略、体系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的总称”[2]P79-81。龚怡祖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3]P86-87目前中国高校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常见与比较典型的模式有:①“2+2”的分段教学法,即新生入校一般不分专业,前2年集中学习通识课程,后2年再分专业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②“1+3”模式,即新生集中教学、实行一年的通识教育,集中管理,一年后再实行分专业教学。③“3+1”模式,指前3年学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后1年主要在实习单位完成生产实习教学任务,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参与实习单位的开发研究工作。④“2.5+1.5”,利用前两年半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剩下的一年半时间进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毕业论文的撰写[4]P69-81。长江大学在实际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活动,经历了“2+2”的分段培养模式向“1+3”模式的转变,在高校教育改革中走在前面。
一、长江大学一工部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长江大学在全校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大讨论,依据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的要求,学校从2005级起在“文史类”、“化学化工类”、“机械类”、“电信类”、“经济类”、“农学类”、“管理类”等7个学科28个普通本科专业中实行“2+2”的学科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谓科类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经过学科类基础平台学习后,由学生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等因素,以及社会需要和自主择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2”学科类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程分段,专业分流,整合基础,优化课程”为主要内容。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统一学习规定的基础平台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后,于第四学期末分流到相应的专业方向继续学习,分流限定在学生就读的大类所含专业方向内。在分流过程中,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填报专业方向,学校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的个人志愿。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学校依据高等教育教学规律,遵循质量优先原则和有利于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原则,在“2+2”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1+3”学科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长江大学从2006级新生开始实行“1+3”人才培养模式,即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1年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通识课,在一年级集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人文素质等课程,一年级结束后,进行专业分流并与“2+2”模式相衔接[1]P59-62。成立于2006年5月长江大学一年级教学工作部作为贯彻学校“1+3”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单位,经过三年时间的运转和实践操作,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值得今后推广,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
1.“1+3”人才培养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许多大学在大学入学填报志愿时,由于对相关专业了解和父母的影响,所选择的专业不符合自己的爱好与兴趣,从而导致大量厌学和逃学现象。在学校专业分流的引导下,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相关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和机会,为了获得较好专业选择机会,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也得到明显的提高。
2.对基础课程实行分类分级教学,提高了素质教育,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一工部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和学生专业需求,大学英语按照学生英语高考成绩,分A、B两级。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课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要求,分A、B、C、D四个层次进行分类分级教学,基础化学分为化学化工类与非化学化工类,对每类又进行分级教学,工程训练分为1、2、3个层次。这种分级分层次教学既兼顾了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又兼顾学科发展的需要,教学效果显著。如2006级学生一次性英语四级过关率为71.5%,2007级学生一次性英语四级过关率为88.6%。在200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有60名学生获奖,占全校获奖总数的51%[1]P59-62。
3.集中教学、集中管理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一年级教学工作部针对新生特点,积极开展“专业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作风训导”活动,引导同学们走好大学第一步。据一工部校园网网上调查统计,学生按时起床率保持在95%以上,上课率98%,晚自习率%%,按时就寝率99%[1]P59-62。#p#分页标题#e#
但是,一工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例如:
1.教学模式安排存在“一刀切”现象。长江大学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0大学科门类,80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课程设置要求有很大的差异。有一些学科院系的课程教多,需要在大一开展部分专业课程,但在现有的一工部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部分院系的要求,导致部分院系的学生进入大二、大三学习专业课程太多,感到学习压力较大。
2.部分学生反映一工部对学生管得过多过死,缺乏自由。从长江大学BBS等网站的一些留言看,部分学生感觉在长江大学读了一年“高四”,每天学习日程被安排好,缺少自主安排学习的权利,课外活动不丰富。
3.由于采取单独教学,一年级大学生主要集中在西校区,导致学生与老生接触不多,失去了传统的老生带新生的优势。很多事物需要学生自己去摸索,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新生走入大学校园,充满激情和好奇,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往往会误入歧途。在学校外面的网吧里,每天都有大量夜不归宿的大学生。
二、一工部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长江大学一工部作为本科教育的基础单位,应该充分利用长江大学已有的教学资源和优势,继续贯彻学校“1+3”与“2+2”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课程设置改革。本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构建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课课程体系、实践课课程体系、创新教育体系。根据长江大学学校的专业特色,在坚持基础课程分类教学的基础上,合理调整一年级的部分课程和授课时限。长江大学专业主要由石油地质类、师范类、医学类、农学类与经管类专业组成,由于专业特点不同,对基础学科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像理工科专业对数学要求较高,师范类专业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要求较高,而经管类专业对外语与基础数学要求较高。因此在课程设置安排上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比如,对理工类的数学、物理、化学基本课程要多加课时,巩固其基本知识,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将来要走上讲台,为人师表,可以在一年级开一些大学语文以及琴棋书画课程,提高文学修养;农学类专业可以多开一些国情介绍的课程;经管类专业生源复杂,数学基础差异大,因此在高等数学课程安排上要区别对待。大学一年级除了开设一些基本理论课程外,还可以针对部分专业适当开设部分专业课,以缓解他们大二、大三学习的压力。
2.正确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当前在我们学校普遍存在重视必修课而忽视选修课的现象,大部分学生认为必修课较难,考试难以通过,所以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高。相反,选修课学生重视不够,认为课程简单,不需要考试,或开卷考试,容易通过,麻痹大意,上课不听讲、不做笔记,逃课现象时有发生。
3.部分院系招生制度的改革。长江大学学科专业覆盖范围广,学科全面,招生范围较广,生源差异大,而部分专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又有特殊的要求,可以在全校进行试点,该院系的所有学生在专业分流时全部由学校的一年级学生择优选择。例如经济学院的学生对数学的要求较高,但是在招生的时候,经济学院文理兼招,学生数学基础差异大,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训练,学生的数学功底仍然很差,从而导致学生在大学四年级考研过关率低下。长江大学可以借鉴其他一些高校的先进做法,把经济学院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其他院系,在学生经过一年的基础学习后,从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当中挑选部分学生作为经济学院的学生。
4.开辟基础教育学科专业网站。长江大学一工部主要负责教学的大学英语、高等数学、高校政治课程等学科的教学工作。一工部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开通相关学科的网上教学活动,学生既可以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获得新知识,也可以通过基础课程网络获取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每天安排专业教师在网络上与学生交流和负责答疑,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积极性,提高一工部的整体教学质量。
5.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大学生走进大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受到经费的制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高校许多实践教学无法深入进行,难以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作用。长江大学的教学质量要走上一个新台阶,必须加大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投入。例如,对理工类的大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多开试验课,加大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力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像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生需要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因此学校有关部门可以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寻找各种途径,寻求企业和社会的合作与支持,通过校企合作、校社(会)合作,共同建立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加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