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实践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实践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实践思考

本文作者:杨立红 单位: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正确定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是完善大学生心理调节机制,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开拓创新、勇敢坚毅、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提高效率,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就是要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和自我救助。根据课程的目标,我们可以重新明确课程的性质,心理健康课不能简单地确定为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只限于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定义和概念的讲解,而应将课程界定为实践技能课,关注他们具体的心理健康调适方法的掌握。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最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第一,动力心理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缺乏稳定性,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缺乏自信心,从而缺乏学习和生活的动力。第二,学习心理方面。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的调查显示:69.6%的大一新生和54%的大四学生认为“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存在考前焦虑的学生不乏其人。第三,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处在大学阶段的大学生一方面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又害怕孤独,常常处在个体心理闭锁又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冲突之中。第四,性心理方面。性心理成熟落后于性生理成熟及性知识的缺乏导致的性心理问题。第五,职业选择心理方面。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和经济的挑战,在择业过程中出现心态失衡,自卑、嫉妒、焦虑等。总之,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一些负性的情绪,如自卑、焦虑、抑郁等笼罩着他们。同时,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根据这一分析,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应将各学期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并能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别化教学。

教学方法的合理选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特点在于,首先它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育体系等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课程性质定义为实践技能课。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讲授法、心理测试、心理游戏、录像教学、案例分析、讨论、心理影片评析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起来。这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综合、灵活运用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第一,充分调动大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第二,大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和教师一起展开激烈的讨论,形成师生的教学互动,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心理健康的知识。第三,所选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形成运用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第四,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推理概况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

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应与学生的课外学习的结合,教师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的延伸。应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知识的学习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专题讲座和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教师应帮助学生引导和挖掘这些讲座和活动中的积极思想,动力因素,并将之与课堂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外,还应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复习在课堂上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主动、自发和全心投入是自我教育的重要特征。通过自我教育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约束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和自我综合素质。

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

要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应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后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不仅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达成。因此,不能用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应采用作品分析、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等方法来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客观评价。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总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正确定位、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问题现状、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也是使大学生成长为能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