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护教育的回顾及启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赵婉莉 单位:成都医学院护理学院
办学方针与培养目标协和护校办学伊始,首任校长沃安娜即制定了学校办学方针:“护士培养与医院的经济利益分离,医院不得利用护校学生护理病人。”这个方针的提出是因为当时在美国学徒式的护士训练比较流行,为节省开支,医院不雇佣护士,而使用护校学生,护士的工作非常辛苦,实行12h工作制[2],影响了护士学生的培养。毕业于协和护校,曾在校任教的李懿秀说:“学生在病房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是提供廉价劳动力,因此病房再忙也不许可影响学生的实习,有困难由护士自己解决”[3]。协和护士学校以严格著称[2],学校的宗旨是培养高水平的护理骨干、师资和领导人才[5];校训是“勤、慎、警、护”,以金字蓝底刻在校徽上,校徽于学生毕业时颁发[6];对学生实行淘汰制,学习1年后,学习成绩不好的,掌握护理技术操作不好的,对病人缺乏同情心和爱心的,工作责任心不强的等等,总之,凡校方认为不适于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都可以令其退学,加以淘汰[3,7]。
课程设置协和护校课程设置广泛,可以划分为5组:第1组是生物自然科学,包括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第2组是社会科学,包括护理发展史、护士伦理学、护士职业问题、卫生宣教原理、心理学、社会学;第3组是医学科学,包括病理学、临床检验学、药物学及治疗学;第4组是护理学及护理技术包括个人卫生学、基础护理学、营养学及饮食学、疾病饮食学、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神经精神科护理学、急诊护理及急救学、公共卫生专科护理学、护理教育及护理行政管理;第5组是语言学,即汉语、英语。各科课程注重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都安排有实验或实习。学生除了在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二年级时每天7:00—9:00有2h的晨间护理实习,让学生接近临床和病人[3,5]。
教学特点协和护校为了实现培养一流护理人才的精英培养目标,一切教学设施、教学人员的配备和教学要求都紧紧地围绕着这个目标。教学特点包括(1)严格选择与培养教师:在护校任课的教师大部分是医学院的教授,教学水平较高,而且凡在协和医学院任职的医、护教学人员,均有定期被保送出国进修的机会[6,8]。(2)理论紧密结合实际:除了前述的课程有实验或实习和二年级学生有晨间护理实习,各科护理教学还结合进行个案研究,教学中以不同病人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把所学的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应用到每个病人的实际医疗护理中去[8]。(3)大事小事都要求严格:不论是课堂、实验室,还是病房,对学生的一举一动要求很严,处处都很注意培养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和习惯。学员在医院实习中,经常有护校教师、医院护士长和护士督导员巡视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违反医院规定和操作规范者,最终的学习成绩评定是理论、实习和操行品德3项并重[8-9]。
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坚守人才培养质量关严格的录取和淘汰制度,良好的培养条件和途径,高标准的专业训练,铸就了协和医学院的精英培养模式[10]。当今,我国高等医护教育已经与高等教育同步发展成为大众化教育[11],已不再能与协和当初的精英教育同日而语。大众化医护教育对缓解我国广大农村、广大基层基本医疗保障的缺失也不失为权宜之计[12]。但是,在快速扩招后,造成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大多数医护院校不得不在较低水平的条件下运转的今天,学生的培养质量已经受到质疑[13]。回顾协和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的历史,不得不使当今护理教育工作者思考:医学、护理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关乎性命,关乎人们的安康与幸福。大众化医护教育,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以降低人才培养质量为代价,精英化的目标追求是医护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对人生命的郑重承诺[11-12]。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是否淡忘医护服务的特殊性?如何能始终坚守住高护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关,以不辱护理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这些问题很值得当今高护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此外,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化医疗市场的出现,我国高护人才开始参与跨国界谋职和发展[14]。只有培养出高水准、高质量的学生,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大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护者,也才能拥有在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坚实竞争力。
提高人文课程开设的实效性,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协和十分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这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开有多门人文课程,教学上安排了具有实效性的熏陶人文素养的护理实践活动[6,8],而且从学生毕业时要颁发印有校训“勤、慎、警、护”的校徽这样小细节的隐性课程上亦能窥见一斑[6]。现今高等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虽然设有人文学科课程,但所占课时比重偏小。据资料显示:国内10所本科护理院校人文课学时占总学时的平均数为13.3%,与国外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中有1/3为人文学科课程相比,差距甚远[15];授课教师多为护理学院的专职教师或人文社科部的教师,前者无论是护理实践还是人文素养本身不够深厚,后者虽有较为浓厚的人文底蕴,但对医学护理学知识常常知之甚少,无法很好地将人文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16];大部分课程理论学时多,实践学时少[17],或虽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但缺乏横向的、社会性的实践教学。护理教育改革虽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人文素养,课程设置已体现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但改革大多仍是通过显性课程这一载体进行,而忽视了隐形课程平台。专业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单一的课堂教学更多时候仍偏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在职业观的树立、情感态度的认同和内化上下功夫[18]。因此,学生的客观人文知识内化为主观人文精神远远不够,人文素养未能获得实效性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护理人性化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实现人文回归,是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追求[11]。各护理院校不应仅仅满足于开设了人文课程,还应加强师资的人文学科知识培训,增强护、文渗透;更重要的是适当增加课时,尤其是像协和护校那样增加能有效熏陶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护理社会性实践课时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远比在校园中单向传输的教育更具实效性,影响也更为丰富、深刻而持久[19]。
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着力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协和的一大教学特点就是二年级学生开始每天有2h的晨间护理实习以接近临床和病人[3]。学生早期接触病人,亲身感受护理工作的价值与要求,可逐渐加深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医者仁心”,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不适合从事护理工作。协和正是通过早期临床护理实践去影响、改变学生,重塑他们的护理职业价值观并使之人文习惯和人文精神得以养成,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认同并热爱护理事业,能为社会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护理教学改革实践也显示[20]: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可以改善护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利于他们在临床实践中积极地给自己找寻一个客观的定位,顺利地完成由学生向护士的转变。现今,多数护理院校实行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学生先在学校修读3年理论,最后1年才到医院临床实习。校内学习期间虽有临床见习,但一般不会为病人提供直接的护理服务。这样的结果是,很多学生缺乏对护理工作的感性认识,不能尽早树立正确的护理职业价值观,直到实习时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认可、不接纳护理工作的学生大有人在,毕业后放弃护理职业的也为数不少,导致护理人才的流失。令人欣慰的是协和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的做法已经回归,被当今护理教育改革所提倡[21],并已经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和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等护理院系开始实行[22],它不仅标志着我国的高护教育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也表明协和护校的办学经验是宝贵而值得借鉴的。#p#分页标题#e#
尊重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权利,切实保证临床实习质量自协和护校首任校长沃安娜制定了“医院不得利用护校学生护理病人”的办学方针起,尊重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权利,“不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已成为协和学校和医院的共识[2-3]。当今,在临床教学医院忽视学生学习者的身份,不充分尊重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权利,因为科室缺人或工作繁忙而不遵守实习计划,随意延长或缩短学生在某科室实习的时间或在较长时间内安排学生做某一种护理工作等现象时有发生。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学生的实习应该紧紧围绕实习目标来安排,以培养学生为目的,而不是为医院需要所左右,学生不是也不应该成为医院廉价的劳动力。协和这种“以小见大”的宝贵办学方针,充分体现了学校和医院对学生学习权利的尊重和维护,更体现了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至高追求。这样的办学理念正是当今大众化医护教育有所淡薄的,应该引起临床教学医院管理者和带教教师们的反思和重视,从而充分尊重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权利,以切实保证他们的临床实习质量。协和护校从1920—1951年共培养了263名高等护理人才,其中有我国首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琇瑛,著名护理教育家聂毓禅,曾任过医院副院长、护理系主任、护校校长、护理部主任的约有27%[3,5]。协和护校曾创造了那个时代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辉煌,为我国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办学经验和巨大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当今护理教育工作者回顾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