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防心理战教育开设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信息在为人类生活开辟美好时代的同时,也作为一把“双刃剑”,给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带来了新的威胁。由于各国信息产业发展不均衡,所享有的制信息权不平等,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以信息网络为工具,利用其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推行信息霸权主义,通过“信息技术控制、信息资源渗透、信息产品倾销,以达到相应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目的”[2],由此出现了一种新的殖民主义———信息殖民主义。信息是心理战的重要武器,心理战的作战实质就是“通过有计划地使用信息沟通手段,对人的态度、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使目标人群产生所期望的行为、情感和态度”。[3]这说明,信息是引起人的心理变化以至行为变化的根本因素。当代大学生生长于信息时代,他们对于信息的态度更加开放,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的自主性很高,仅就网络而言,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在网民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大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的敏感时期,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着影响,其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信息殖民主义的侵蚀以及各种形式的心理战信息侵略。例如,国外的网络游戏、好莱坞电影中都可能植入改变意识形态或宣扬西方价值观的信息,而大学生正是这些信息产品的重要受众,这对于大学生自身及国家利益的危害性不言而喻,非常有必要通过心理战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敏感度,培养信息安全意识,使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时,具有一定的鉴别、批判能力。
高校国防教育中开展心理战教育是国家安全的要求
信息时代,战争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战争的内涵与外延也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战争不仅在军事领域展开,而且辐射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战争也不再是对一个国家地理边疆的侵犯和城池的攻占,而是意味着对一个国家信息系统的控制、经济体系的操纵、民族文化的打击,以至对于国民精神的摧毁。由此,国家安全的概念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现代国家安全已不是单纯的地理边疆的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以及心理安全等都被纳入到国家安全的范畴。特别是在秉承“攻心为上”的国家战略的影响下,以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民族文化、民心向背等要素所参与的心理较量越来越受到青睐,心理战被广泛应用,“心理边疆”、“心理安全”的概念被提上日程,并且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维护国家心理安全,就是确保本国民众的心理边疆不受他国的威胁和侵犯。具体说,就是确保本国国民心理世界中,关于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观念、基本认识、基本态度、情绪情感、信心信任等,始终保持与国家主流价值体系的一致而不受他国所左右。”[4]
构筑坚固的心理防线,加强民族心理防御,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不可或缺的内容。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我国心存觊觎,“他们不仅针对我国制定了‘分化’与‘西化’的心理战战略,而且以我国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民族心、政治信念等社会心理为突破口,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宗教、体育等领域极力展开着一场全方位的心理攻坚战,妄图改变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执政地位,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改变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我国的指导地位,以达到他们‘不战而胜’的目的”[5]。高校是西方势力实施心理战的重要阵地,借助于联合办学、文化交流、留学生教育、宗教活动等途径,传播西方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培养亲西方势力,企图从思想上颠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续力量,这是对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因此,国防教育中应增加国民心理安全教育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边疆意识和心理防御意识,以防他们的心理在长期的心理战蚕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变质。
高校国防教育中开展心理战教育是大学生自身特性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生长于一个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时代赋予了他们开放、独立、自我、现实等个性特征。从年龄特征来说,正处于心理完全成熟前的过渡时期,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审视自我,品评社会,却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与诱导,可塑性较强。价值观确立、信仰归属以及文化认同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心理战进攻的要旨就是分析对手的心理结构,攻其心理支点,击其心理弱点,找准其心理突破口,破坏其心理结构的平衡”[6]。特殊的时代环境加上大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恰好成为心理战的突破口,如果不加防守,则成为易受攻击的心理漏洞,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国家安全带来不可预估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经受着时代的挑战,从外而言,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个人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引发了价值多元化的趋势,一元化的价值导向受到强烈冲击;从内而言,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凸显的各种矛盾及负面社会效应,给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困惑与迷茫,在价值取向上面临更多的内心冲突。而西方敌对势力恰好利用这一契机,占领高校这一战略高地,针对大学生群体,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西方价值观念,培植亲西方势力。如利用网络宣扬西方的生活方式,传播西方的价值观,使大学生产生对西方社会生活的美好向往;通过各种名目的学术交流、培训、合作办学、设立奖学金等形式,乘机进行思想渗透,吸引人才,拉拢人心;通过隐蔽传教,以宗教信仰来攻破大学生的精神防线;利用出国、就业等现实利益培植亲西方势力,将大学生打造成为他们的“西化”代言人。这些不遗余力的攻心活动,对于价值观尚未定型、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重大的心理挑战。
意识形态向来是心理战的核心领域。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政治信仰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长期致力于推行西式的“民主”,贬损社会主义制度,并且将青少年作为重点颠覆对象。美国中央情报局设计了一套专门针对中国的名为《十条戒令》的行动方案,提出要“尽量用物质等一切力量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7]。在西方的强大攻势面前,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部分学生不关心政治,没有政治信仰或信仰不明确;大学生虽有入党的热情,但入党动机中功利化和实用性的倾向普遍存在;一些学生对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前景缺乏信心;个别人崇尚西方的自由与民主也是不可否认的现实。这一现状一方面源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西方强大的宣传攻势对大学生的政治观和价值判断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则来源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及执政党建设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了贫富差距加大、资源分配不公、社会保障不力、就业形势严峻等一系列问题,执政党内部也普遍存在着腐败、贪污等现象,西方敌对势力正好借此大做文章,进行夸大宣传或不实报道。受经验所限,大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判断与分析,有时还存在一定的偏激情绪。因此,通过心理战教育加强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的教育,是巩固党的领导,坚守社会主义方向,对敌进行反渗透的必要措施。#p#分页标题#e#
青年一代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他们的文化认同是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自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如潮水般涌入国内,各种先进传媒则为外来文化提供了更为理想的载体和平台。当代大学生正是在这样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其雄厚经济实力以及技术与人才的支持下,在文化产品的制作与推广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其产品创意新颖、技术精良,具有生活化、娱乐化、时尚化的特点,迎合了年轻人的欣赏口味。特别是近年来,西方传媒在文化传播上采取“没有宣传者的宣传”策略,不进行正面宣传,淡化政府行为,宣传方式更隐蔽、更艺术化。如近年来美国在文化交流层次上通过各种非政府组织、基金会和民间机构举办演出、展览、音乐会、研讨会、颁奖、培训等活动[8]。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宣传策略很容易使受众失去警觉性,不知不觉被同化。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高校本身也是各种文化汇聚交流之地。“90后”的大学生喜欢时尚,追求潮流,吃西式快餐、看外国大片、穿戴国外品牌的服饰、玩国外开发的电脑游戏、过洋节被视为时尚的标志;高校中各种类型的文化交流活动,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了解异质文化的机会,无形中也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大学校园中考托福、考雅思、出国留学的风气,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也助长了西方文化的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宣传的不力则造成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疏离感。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之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偏离了主流文化的方向,产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这无疑为以文化渗透为重要战略手段的心理战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当代大学生生于20世纪90年代,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大环境以和谐、发展为主。虽然国防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但是因为缺乏切身的感受,大学生普遍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没有安全隐患,战争离自己很远,这样的“太平盛世”会永远持续下去,对当前的安全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忧患意识。其次,由于受到当前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拜金主义盛行、权钱交易普遍、收入分配不公等,加之就业压力日益剧增,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大学生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在现实面前,往往是以追求自我实现为主,国家利益退居次要地位,甚至可能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第三,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很强,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民生,但是涉世不深,认识水平有限,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国防行为倾向于冲动和盲目,易受蛊惑和煽动。这些特征都可能成为心理战攻击的心理漏洞。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体,是重要的国防后备力量。他们在学校学习各种专业,毕业后将奔赴于各行各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具有强大的社会辐射性。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会就职于政府部门,或从事教育工作、新闻工作、科研工作、外事工作等,这些工作部门和工作性质相对来说较为关键和敏感,与国防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关系,是巩固心理战线的重要阵地。有些学生还会出国深造,学成之后回国就业,这部分学生如果心理安全意识不强,就有可能成为心理战的目标对象,在被敌对势力诱导之后,回国之后成为“和平演变”的人。所以,在校期间就应结合所学专业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战的教育,尽早使他们树立起心理安全的意识,提高心理免疫力。同时,通过心理战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战时心理适应能力,一旦国家发生战争和突发事件,他们的积极反应也能推动国防动员,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安抚社会情绪的作用。(本文作者:巴文娟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