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思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思路

高校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可行性分析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国防历史中,无数中华儿女、民族英烈、仁人志士在爱国主义旗帜的感召下,不屈不挠,前仆后继,临危不惧,舍生取义,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国防精神。国防精神体现了一个国家公民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捍卫祖国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维护国家尊严和独立的强烈意识。强化和振奋大学生的国防精神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任务。它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组成部分,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红岩和雷锋精神,以及抗美援朝和“两弹一星”精神,等等,一道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丰富教学素材。二者的教育载体互补。

高校国防教育是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军事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主渠道作用,把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塑造放在培养合格人才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同时,可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组织一些既生动又有一定深度的国防教育活动,如,利用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伟人故居等,进行战争史教育,使学生更直接更集中地了解中华民族曾经历和战胜无数次灾难,更深刻地感受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铸就的伟大民族精神。此外,国防文化和校园文化也是进行大学生民族精神构建的最好教材,可以利用文化节、读书会、文化沙龙、影视评论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充分利用网络、电影、电视等现代传媒,强化民族精神的引导功能和国防文化的渗透功能,将抽象的民族精神鲜活地物化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娱乐、生活环境之中,为大学生深刻体会和真正实践民族精神创造良好的氛围。

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任务

历史证明:越是在和平时期,越要重视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平年代,大学生国防意识和民族精神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化,因此要更加注重国防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在二战前的相对和平的一段时间里,法国等欧洲国家因迷醉于一时的“繁荣”与“和平”,结果在短时间内就沦陷于法西斯的铁蹄之下,就是典型教训。当代中国大学生大都是“80后”、“90后”,虽然他们普遍具有民主自由意识及维权意识,热情参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努力展示自身优点,但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的影响下,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他们更多地关注眼前和物质,而不是责任和祖国。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人对待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态度和国防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世界局势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讨厌打打杀杀,认为只要有爱就可以避免战争,对国防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学生作为国防建设的后备人才,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具有正确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现实表明: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客观要求强化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重视国防则国存国安,轻视国防则国危国亡,这既是历史的结论,又是现实的呼声。当今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但这两个问题都没得到根本解决。两极对抗虽已结束,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旧存在。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并未改变,企图用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改造中国,不时释放“中国威胁论”,损害中国形象和阻挠中国发展。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和钓鱼岛争端依然存在;南沙群岛的一些岛礁被东盟强占;“台独”势力时刻危及两岸和平;以达赖为首的藏独分子和境内外“东突”势力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妄图分裂祖国。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和我国安全形势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客观上要求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尤其是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大学生树立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思想和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这将对国家的安全、国防的强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法律规定:高校国防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四十条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它自始至终围绕国家的安危、国力的盛衰、民族的荣辱,利用大学生自尊心强、年轻气盛的特点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特别是通过军事斗争、国防建设的古今对比和中外对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激情。高校其他各课程虽然都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但由于各自目标指向和课程特点不同,所实施的民族精神教育效果是有限的。可见,国防教育课具有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独特优势,理应成为高等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高校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路径选择

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精神培育,是新时期、新阶段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民族精神教育是贯穿于国防教育的教学、日常生活、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高校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军事技能训练。巩固学生军训成果,深化军训后期效应。军训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入门必修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抗压承挫能力。但军训一般都在新生入学之初进行,只有十几天时间,很容易变成走过场。如何深化军训效应,让它沉淀下来,强化民族精神培育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总结军训,反思军训经验教训,弘扬军训中的优良传统,将之落实到学生工作中去。只有用科学育人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总结出符合学校发展状况和办学实际的特色,结合高等教育的育人规律开展国防教育、组织军训,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军训不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而是对大学生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有力途径。要发挥军训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育人功能,我们就要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如,军训严格的训练和要求,能使大学生经受一次思想、意志的考验,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集体主义工作作风。我们可以结合军训中的集体主义教育,制定完善优秀集体和个人评优表彰制度,调动学生争优创先积极性,强化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竞争协作意识,激发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结合军训中的组织纪律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制定完善在校大学生早操早读制度,这对大学生炼就强健的体魄、培养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形成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终生有益。总之,我们要使军训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军训的作用。#p#分页标题#e#

找准德育结合之处,突出军训育人为本。发挥军训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育人功能,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中找到结合点,把军训和其他各项德育工作紧密联系起来,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有机整体。例如,通过军训,大学生能接受国防教育,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无防不立”的国防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紧迫感;通过军训,大学生能学习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摒弃追求个人享乐的功利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军训,大学生能真正领悟“军令如山”,形成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培养百折不挠的品质,有助于强化组织纪律性意识,服从上级的领导和指挥。总之,要全力以赴,发挥军训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育人功能,并使之巩固持久。

军事理论教学。认真贯彻国防法规和教学大纲,使《军事理论》课程真正进校园。《国防法》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国防教育法》第十五、十六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明确规定:“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成绩记入学生档案。”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普通高校进行大学生军事训练试点以来,大部分高校将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统称军事课)相结合的国防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其在普通高校中的教学地位也越来越重要。20多年来,大部分高校军事课已经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但也有部分地区的部分高校有令不行,尚未真正开设军事理论课,即使已开设军事理论课,大部分也是在训练场、大会堂、体育馆等能容纳几百上千人的地点进行讲座式授课,至于课时,没有一所学校按《大纲》规定开足36学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遑论其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务必认真贯彻国防法规和《大纲》,使军事理论课真正进校园,切实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地位,充分发挥高校国防教育的“国防”和“育人”双重效益。

深刻把握民族精神的基本理论,使其真正进入军事理论课的教材。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问题,特别是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对培育民族精神的系统论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民族精神的特有价值、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既然高校国防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肩负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深刻把握民族精神的基本理论,使其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章节编选进教材。现在使用的军事教材中虽有与国防精神相关的内容,但对国防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特别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基本理论却没有阐述,理应予以完善。

准确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使其真正进入军事理论课的课堂。高校国防教育要完成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这个重要的战略任务,使其进教材只是前提,准确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使其进课堂则是核心。首先,教员掌握军事课教材要达到“懂、透、化”。“懂”即对教材的框架、思路和内容一清二楚;“透”即对教材有细致而深入的理解,梳理好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化”是将教材的指导思想融入并转化为教员的课堂教学行为。其次,教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生活经验,科学地进行课堂设计,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用艺术的语言讲解,让学生真懂、真学、真信、真做,从而达到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目的。

国防教育活动。国防教育活动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活动载体。大学生通过参加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对我国国防建设的了解,达到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基地的潜移默化作用。在革命传统佳节期间,如清明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期间,组织大学生参观、访问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和其他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纪念馆、博物馆、文化宫、科技馆等场所。以形象直观的实物、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真实动人的历史回放,增强大学生对国防军队的理解认识,培养其民族精神,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基地的潜移默化作用。充分发挥军营、军人的“现身说法”作用。让学生分批次到军营体验军事生活,接触英雄部队和英雄人物,以军营文化、军人的高尚风范和品格吸引、教育和影响大学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进军校、军事基地开展“军营一日”活动,全景式地了解军人一天从早上出操到整理内务、军事训练、就餐,直至就寝休息的一日生活制度,从中感受军人的纪律观念和意志品质,进而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大力开展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一些接触军人、了解军人的机会,提高军人“现身说法”的力度,进而提高大学生爱军拥军的自觉性,增强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和支持国防建设的责任感。通过这种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与当代军人零距离接触的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培养其民族精神。

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国防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指出:“国家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并提出将国防教育与“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国防教育。高校可通过校园公共舆论阵地,如校报、校园广播、横幅、板报、警示牌等加强宣传教育;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国防教育专题讲座,举行学习历史心得交流会、读书报告会,请老红军、老八路作革命传统报告;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演讲会、朗诵会、国防知识竞赛、军事读书活动、优秀军事题材影片播放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国防和军事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文作者:陆海燕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学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