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公共英语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英语教学英语文学的功效
作者:方凡 单位: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19世纪英国文学家、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对文学的本质有过三点界定,即文学是个人的、主观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更重要的是,文学作品是训练语言和思维技能的载体[1]。事实上,阅读文学作品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一方面可以提高词汇量,同时,也有助于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哲学观念和艺术传统。相比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情况。研究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英语教材的五花八门、教学设计的此长彼短、学生需求的功利或专业导向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差异等等,都是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面临的种种问题。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可以适当地融入英语文学的阅读与欣赏。这种融入可以使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对语言的认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能有效地和自己的专业联系起来,达到对语言灵活度和专业性的掌握。因此,有效认识英语文学的功用,探索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如何融入英语文学知识,或许可以给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提供一条思路。
一、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学融入的必要性
人们通常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是人类在社会进行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而已。事实上,语言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2]。国际国内的许多学者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都曾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国际著名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创始人列维•斯特劳斯曾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一个条件,“语言所赖以建立的材料同文化所赖以建立的材料是属于同一类型的:逻辑关系、对位、相关性等等。由此观点来看,语言好像是为那些相应于文化不同方面的更复杂结构奠定了一种基础”[3]。文学作为文化的一种,和语言的关系自然是很密切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事实上,文学和语言合则兼美,离则两伤。正因为如此,学习语言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一个毫无生气的编码来机械地加以练习和记忆,否则就会违背语言学习规律,且只能学会语言的皮毛,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运用语言。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英语教学上,不能简单地以听说读写译等单项语言技能的培训为中心,而忽视语言的整体性和文化背景。
国家教委1993年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2005年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制定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从批判的角度去理解语言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科学观等,提高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并使研究生从思辨中、从运用中学习语言。英语教学应是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工具论已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认识的逐步深化。因此,研究生英语教学不能简单地将重点放在纯粹的语法和单词等基本元素的简单记忆上,而是要向学生展现语言作为文化载体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
然而事实上,许多高校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却不尽如人意。首先是研究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虽然研究生入学有全国统一研究生英语考试,也有各高校自行组织的英语考试,但研究生由于专业种类多、英语要求差异较大,造成研究生英语基础差异明显,也就相应地给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其次,由于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灵活度较大,对于教材的选用,各个高校没有统一的标准。市场上研究生英语教材众多,却大多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虽然教材内容中也会出现部分和文学作品相关的内容,却没有进行深入的文化和思维引导,只是作为模本去体现语言的形式和其他表层知识而已。第三,在教学设计上,研究生英语教学教师要么止步于语言的表面知识,要么虽然推荐了一些文学作品给学生,却因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欣赏而收益甚微。再者,许多研究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功利性的考试、出国或只求能基本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专业文章,使得教师授课也只好顺应这种需求。结果是,虽然很多人通过了诸如托福、雅思等国际公认的高级别英语考试,或发表了英语论文,却仍然无法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缓解上述各种困难,是摆在从事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将英语文学融入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从语言整体性和文化背景的角度让学生在原有的单项英语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更加灵活地掌握英语语言,了解不同的文化知识,不失为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探索。
二、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学融入的可行性
高校公共英语课堂模式
高校公共英语课堂篇1
摘要:高等院校公共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从传统的关注传递学生基本英语知识逐渐转变为兼顾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高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优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要实现高校公共英语课堂的教育目标,提升教育质量,需要在高校课堂中融入生态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文就高校公共英语课堂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生态化教学在高校公共英语课堂中融入的策略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公共英语课堂;生态化教学;策略
生态学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美国学者沃勒率先在《教育社会学》中给“课堂生态学(ecologyofclassroom)”下了定义,他认为整体性(即教师、学生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课堂教育生态学的最显著特征。生态化教学实际上是把教学中的各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看成一个交互的动态系统,在此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具有和谐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的模式,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在高校公共英语课堂中融入生态化的教学,“必须考虑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的生态平衡等因素,以促进学生智慧学习和深度学习能力的发展”[1]。构建生态化的课堂教学框架,采用生态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避免传统公共英语课堂存在的弊端,还能够增强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高校公共英语课堂的教学目的,因此加强生态化教学的研究势在必行。该文拟分析高校公共英语课堂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在高校公共英语课堂中融入生态化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高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的功利性较强
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注重的是教学效果,而教学效果的体现之一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以及考研通过率,这个教学目标也使得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的功利化。学生在考级之前每天经历题海战术,死记硬背,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而学习。这种应试化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短时间内在英语语言知识方面有所提升,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却没有显著提升。这种功利化的教学目标也使得交互化的教学方式难以实现,最终无法调动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无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
大学英语教学构建(10篇)
第一篇: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顺应论构建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高校在大学英课堂教学中逐渐引入了多媒体手段。顺应论从语言的使用规律、交际双方的认知特点出发,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了课堂效率。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就顺应论对多媒体条件下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希望能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关键词:
顺应论;多媒体;大学英语;新模式
一顺应论
顺应论最早由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专家提出,为语用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语用学的顺利发展,意义重大。该专家认为,语用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科目,只有紧紧围绕认知规律、文化和社会三个角度才能切实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律。当预言者受到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冲击时,会有意识的进行语言上的选择,这个过程就是在使用语言。语言是一种奇妙的存在,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顺应性、变异性和商讨性。要想正确的认识语言,就必须根据顺应的动态规律、语境关系顺应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等,通过深入的分析了解,进一步对语言做出语用解释。其中,就语境关系顺应来说,它是指在进行语言的选择时,必须要符合交际语境的使用规律。它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两方面内容,二者都符合语境的动态生成理论。就交际语境来说,它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语言使用者、社交环境、物理及心理世界等。其中,心理世界主要指的是在进行语言交流活动时候,需要考虑交际主体在情绪、信念及个性等因素,是对其认知规律和情感态度做出判断的一个过程。而社交世界更偏向于语言使用的准则。再一个,物理世界指的是交际主体的位置、时间,以及交际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规律。该专家认为,在交际语境中必须要突出强调语言使用者的中心地位,其认知规律特点与心理及物理世界紧密相关。要想激发语境成分,就必须对其认知的规律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顺应论还强调,语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根据交际双方对语言的使用规律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交际过程一旦发生变化语境也会变化,所以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