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教策略与人才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2011 年 10 月 25 日至 26 日,澳门理工学院举办了主题为“高等教育战略规划与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论坛。论坛的主要议题有:制定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意义、途径、方式;制定澳门高教发展规划与内地中长期教育规划协调;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关系;如何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高校的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如何以学生学习成效为本来组织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质量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的特点及建设。来自欧盟博洛尼亚进程组织秘书处的专家,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专家,中国内地、香港、澳门 23 所大学的专家学者,近 40 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有 29 位代表在研讨会上发表了论文,研讨的气氛热烈。代表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系统而深入的讨论,形成了相应的共识,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重视和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不少与会专家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探讨恰好反映了高等教育不同层次规划的情况和特点:一个大学的规划(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大学的系统介绍);一个地区的规划(澳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设想和进言);国家级的规划(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性意见和经验的介绍);区域性的规划(欧盟博洛尼亚进程的建立、进程及后续发展的介绍)。这些层面教育战略规划的制定和推行既有共同的地方,也体现出许多不同的做法和特点,使与会者拓展了视野,能从多个视角去了解和认识其性质、功能,并深入探讨其制定、推行的途径和方法。
二、关于战略规划中几对关系的探讨
1、发展目标与准确定位
凡制定战略规划,总要有较长期的目标,且往往体现出宏伟性。这需要有战略眼光,能透过眼前的现象看到发展的远景。而确定目标并能实现目标的前提是对自身有正确的定位。就一个大学来说,在看到远景发展需要的同时,要认清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类型、现有的发展层次、政府及社会各利益相关者对自己发展的要求和企望、自己已有的和能争取的发展资源等;就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来说,要认清高等教育(包括规模、结构、分布、资源配置等)在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关系,才能以此为据确立可行的战略目标。正如专家们提到的,各个层次的规划都需认真运用 SWOT 方法来作环境扫描和自身分析,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当然,通过上下互动使领导的设想和各级各类人员的意愿沟通整合、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协调连接等也是做好战略规划的重要环节。
2、重点建设与协调发展
上述战略目标的选择以及对自身定位的分析,都是在寻找可能的突破口。通过重点建设的集聚效应,取得跨越式的发展,挤入先进的行列,这似乎成了制定战略规划的倾向。尤其在后发的地区和国家,其追赶型的高教几乎都热衷于这么做。所谓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要集中有限的资源放在重点建设上,以期出现超常规的发展,产生显示性的效应。一般来说,重点建设的政策短期内就会产生明显的作用,如 中国的“211 工程”以及后来的“985 工程”建设。当然,也一直有专家不断指出,要注意和处理好重点建设与协调发展、公平与效率这两对关系。这次研讨会上,有专家针对重点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对确立的重点建设项目需经严格的评审程序,而不是靠上级的指令;要提出明确的目标,包括长远的和阶段性的,并能够加以检查考核;严格问责制度,实行公开的评估,以确保重点建设的效益。与会学者提到,目前大家普遍对“有所为”感兴趣,争取资源,采取措施,总结经验,以利再行。而对于“有所不为”并不关注,自行其是,也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一些误区。与会者认为,对于非重点建设的学科、学校等“,不为”不是不作为,只是相对重点建设的“大为、先为”来说,是“小为、后为”(当然必须淘汰的另论),更不能因重点建设的发展而损害了它们发展的环境。只有重点和非重点协调发展,才能提升全局的发展。
3、统一要求和特色发展
这是战略规划制定、推行过程中必会面临的问题。形成共同的愿景,认可相同的目标,是战略规划的必要之义。愿景和目标一旦确立,高校的各部门、各学科就要按照统一的步骤和要求去做。对一个地区或国家来说,统一规划的要求还会面向所有高校。这对实现规划的目标是不可或缺的。但高等教育是专门教育,是高深知识的积累、传播和创造工作,各个学科、各个高校都有其发展的特色。只有个体的特色得到充分发挥,才会促成其创造性的勃发。在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要认识到并调整好两者的关系,而在实践中协调两者的关系并非易事,需要努力探索。
三、对以学生学习“成效为本”的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
1、如何推行以学生学习“成效为本”的教学方式研讨会上,来自英国以及香港地区的专家学者较详细地论述了这一理论的来源、基本理念和实施方法等。其所循的逻辑是简单明了的:首先,明确学生培养的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应具备哪些核心能力);然后,设计课程以及评价方式和指标,检视核心能力的达成;最后,对未达培养目标者给予协助。近 20 年来在美国及欧洲出现并渐成趋势的“学生学习成效”评价方式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香港和台湾等地近年来也在努力推行。与会专家着重介绍了他们在课程设计、科目大纲制定、编写以及学习质量评估等实践中的探索和经验。香港理工大学的代表在总结上一轮推行过程中的经验时提出,在预设学生学习成效和检测评价实际学习成效时,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的“隐形知识”和“高阶能力”。该校所提出的如何去区分并明确标准且能加以检测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为与会者进一步理解并探索这一理论,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亟待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实践告诉我们,推行以学生学习效果为本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关键。这不仅是要转变教学观念,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还要有实际操作的专业要求和水平。首先要解构并列明学生学习要达成的效果,即在知识系统、综合能力、操作技能等多方面达到的专业程度,然后据此设计课程、编写科目教学大纲并制定学习成果评价的标准和方法。这是个专业性要求高且较为繁复的过程,教师既要熟知本专业的知识、能力、技能体系,还要对学生的发展基础及个性化的学习能力有较好的把握,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起到积极的效果。这就需要为教师的进修、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不断提高其专业发展水平。#p#分页标题#e#
3、培养具有创新才能的拔尖学生来自中国内地和澳门的一些专家学者也结合本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介绍了转变教学观念、进行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经验,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路和渠道。复旦大学具有长期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经验。近年来,该校在不断学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实施方案。较之以往的实践,新的方案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破除多“喂”一口的思维,立足于搭建平台:第一个平台是基础课程平行班,主要在加强课程的深度或广度。第二个平台是探究式(研讨式)课程,主要养成学生的基本学术素养和行为能力。第三个平台是高水平的专业基础课,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开设,给学生以学术智慧的启迪。第四个平台是前沿领域专题研讨班,为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活动做准备。第五个平台是 FDUROP 项目平台,资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活动。第六个平台是国际交流平台,通过资助学生赴海外著名高校交流学习,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这六个平台都贯穿服务学生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成长提供尽可能多的可能性和选择性。同时,充分注意到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发展性,六个平台是按照 1-4 年级学生学业的进程阶梯式展开的,越到后期,平台越多,内容越丰富,选择性越强,研究含量越高。另外,遴选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在后续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再次申请,达到动态进出的目的。理科的专题研讨班可向所有感兴趣的学生开放。华南理工大学为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也在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具体措施有: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强化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打造学科平台课程,提升学生学科专业水平;开设特色课程,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这一块,该校遵循“整合优化,集成系统”的原则,对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规划,构建了由基础实践(工程训练和基础实验)、专业实践(专业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各类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创新实践(学科和科技竞赛、学生研究计划、百步梯攀登计划、各类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军事训练、公益劳动、思想政治实践、文化艺术实践等)等 4 个部分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基础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基础实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基本技能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力,创新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上述4部分实践教学循序渐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了课内、课外、社会3个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层次化、模块化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研讨会上其他学校带来的探索和思考也为大家提供了共享的丰富材料。
四、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和课程建设的探讨
1、培养目标的确定这次有不少地方性、职业技术类院校的专家学者与会,包括澳门理工学院的代表,在研讨会上介绍和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方面面的问题,可见大家对此问题的关注。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培养社会各行各业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这类院校的定位显得较为重要。讨论中反映出这类院校的一些问题,如追求上层次、扩范围,影响学校定位的稳定性和培养目标的适切性。如何看待和解决此现象,需要认真研究。
2、课程体系的构建由于缺乏悠久的历史积累,对应用型人才多样性需求及基本特征认识的不够深入,加之培养目标的不稳定,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显得不够成熟。一般是先搬用学术型的课程体系,再对搬用的课程进行缩减,增加应用性的课程,从而形成拼盘式的课程架构。许多与会代表结合本校的实践讲解了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使我们了解了这一领域改革实践的进展、所面临的难题以及改进的思路,从而为深化研究、加强建设而共同努力。
3、产学合作的推进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特点就是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加强实践性教育、走产学合作之路是各国认可和采用的主要途径。有的与会代表通过比较,介绍并分析了德国的先进经验;也有代表结合本地区、本校产学合作的实际交流了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路径和空间。有一点值得多加探索:产学合作不只是学校与企业两家的事,政府与社会(团体等)也要努力为产学合作搭建平台(包括政策、经费、土地、制度保障等方面),实现互利双赢和良性循环。此外,重视和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也是亟待落实的。本次研讨会上所提到的问题和观点既不是结论,也不是定论,而是为我们拓展了深入思考和探讨的空间,为后续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