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校人文教育培养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学校人文教育培养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学校人文教育培养研究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传授某种专门的知识、技能,而要将重点放在启智和培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将来面对挑战和机遇时,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创造性地工作,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成为经济建设的有用之才。而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它也成为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应“积极探索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最优平衡点,使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能最大程度地相互促进和融合”[1],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应从课程设置、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等几个方面展开,切实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摆在首位。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一、设置人文课程   高职人文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设置课程模块。课程模块要反映多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以提供给学生分析问题的多种视角,启发学生的心智。其结构主要为一定数量的跨专业课程,如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法律类课程。教学内容应紧扣高职特色,重实践、重实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去实践、去体验,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能力。但是,仅仅依靠选修课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显然是不够的,专业课堂才是学生各种能力、素质生成的主要土壤,所以必须加强高职专业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渗透,突出专业课程的文化意义。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完美结合。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际体验和环境熏陶,使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深化课堂教学。这种来自现实的人文教育比学校教育更深刻、更直接、更持久,能够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学校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健康发展,以达到培养人文素质与提升人文精神的目的。   现在欧美流行的社区教育就是鼓励学生积极走向社会,强调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开放和互动。我们的高职教育应从中吸取合理的成分。具体操作上,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请相关专家学者到校开设讲座,与学生互动交流;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开展各类竞赛,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营造浓厚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发挥主体作用,提升人文素质。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网络的高速发展使教育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同时也为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可在校园网上开辟“人文论坛”,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教师要利用校园网进行人文方面的网上教学,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另外,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社团设立自己的网站,使学生利用校园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素质靠养成,能力靠训练。无论是能力的培养还是素质的养成,都需要营造氛围和环境。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的营造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就必须全面加强文化建设,包括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与大学环境文化的建设,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首先,要通过制度建设进行文化引导。制度最能体现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结合学校文化定位进行制度建设。   一是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殊性,丰富制度自身的文化内涵,使人们在学习、理解与落实制度的过程中获得文化熏陶,使制度成为一种人性化的行为规范。   二是要通过制度的规定对文化的意义与地位进行强调,使文化建设成为管理的重要目标,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才能形成制度文化,并以此为基础,使学校的文化建设蓬勃地开展起来。   其次,要扩大师生文化视野。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通过知识与知识的联系形成一种文化视野,再运用这种文化视野进行具体知识的讲授,促进学生文化修养的形成。要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就必须强化他们的知识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生活知识、深厚的人文知识,才能通过不同知识的组合与相互渗透形成较高的文化修养。   总之,要把校园文化、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纳入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之中,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核心的全员育人氛围,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