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革新思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教育革新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教育革新思索

本文作者:李晓光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1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前概况

中国和日本两国的社会结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虽有不同,但其高等教育方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高校的教育改革背景、内容等,有着相似之处。本文略作分析比较,以期得到启迪。

1.1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是在适应社会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进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随着中国政府机构的改革,原隶属中央各部委(教育部除外)的大多数高等学校改由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管理;长期“条块分割”的体制被打破,形成“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类型上,近来由于各高校的学科拓展,特别是高校合并,使得多科性综合大学正在成为我国高校的主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在所有制上,单一的、公有的高校所有制已被打破,民办(私有)高校正在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经费上,单一的基本由国家财政拨款的状况也被突破,财政支付、社会出资、受益者负担的多渠道经费来源正在形成。高等学校办学上,高校在“调节招生比例”、“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确定教学、科研、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的自主权,也都有了一些法律依据和灵活性。

1.2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高等教育改革,基于其高等教育人口(18岁人口)出现逐渐减少趋势,会对制定高等教育政策产生深刻影响。日本政府为摆脱“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社会经济困境,应对国内外状况的变化,所推行的行政改革中,要精简机构、精简人员,要让一部分政府所属机构民营化。故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上,实行了“国立大学法人化”;其实质是改变国立大学的性质,使其从政府的直属机构转变成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机构。这样,国立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政府对国立大学的拨款方式、大学内部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等都将发生相应变化。这种独立的国立大学,可在高校办学、运营等方面获得许多自主权;并在具体的办学领域和教育体制方面,又推出了《大学设置基准》等法规,进一步给大学办学松了绑,增加了大学的更多自主权。

2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1]

中国和日本两国大学教育改革的背景、内容,虽有相似之处,但因两国高等教育传统、教育制度、面临问题不同,改革的内容仍应各有侧重。但总体上看,都在围绕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会有不同侧重。当前我们还应看到,共同面临的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化、市场化的挑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等。基于高等教育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依存,就须把高等教育改革放在这个大背景里边去思考、去改革、去深化。

2.1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需要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改革,特别是高校扩招以后,有了长足发展。就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办学规模原为10600人,现在在校本科生是20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原为250名,现在近5000名。学校本科专业原有40个,现有62个;学校硕士点原有21个,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0个;博士点原有2个,现有25个,现在还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20个工程领域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我们学校的教师队伍也有很大发展,原有教师1600人,现有专任教师1800余名;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原来580人,现有1200余人;博士生导师过去有4名,现在有70余名。中国高等教育虽然处于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是不可回避的是发展所带来的规模与质量、规模与投入、规模与结构、规模与就业等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问题,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已经引起政府、高校管理部门、高校内部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相关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改革,特别是要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才能使我国大学的改革发展,不仅停留在量化指标的增长上,而且要有质的飞跃,要能可持续发展。例如,过去大学是运营的理念,现应逐步转向大学是经营的理念;应从“知识共同体”走向“知识经营体”;创造性教育才有创造性财政;以资本运用为目的的捐助金;构建捐助文化等等。应该说,这些理念让人们接受还要有个过程,有的还需逐步研讨。但是,用发展的眼光、用前瞻性的思维去思考这些理念,不能不说是新颖的,不能不对固有的思维定式产生冲击,因此,总结中国大学改革发展的历程,吸取各国大学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就要学习、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促进中国大学教育改革发展。

2.2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教育、教学改革始终是高校改革的中心工作。近年来,中国高校正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扩招以后,出现的规模与质量等问题,各级政府和高校都在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提高质量。国家更是拿出大量资金实施质量工程,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也应看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于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教育和教学改革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紧密结合;高等学校需要培养技术型人才、技术开发型企业的管理运营人才、经营人才、懂技术的经营者、懂经营的技术人才、技术开发管理、技术经营人才、把技术需要和技术资源结合的人才、产学联合协调人员,技术转移机构、知识财产总部的管理者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理论型向课题型变化,从系统性理解向现代化课题的实践性靠近,从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型向师生对话和讨论等参加型转变;同时,要对毕业生就业趋势的分析寻找教学上的问题点,并贯彻到教学改革中去,要树立就业问题也是教学问题的理念,真正把教育、教学改革贯穿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2]。

2.3需要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

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在生产实际、工程实际中具有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扩招后,中国高校对工程教育方面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对比来看日本高校教育,却很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前,就要有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1)他们在课程设置上就很突出实践能力。要培养具有较全面的机械方面综合能力的技术人员;要培养具有能迅速上手为企业制造产品的机械方面的技术人员;要培养熟练掌握数值解算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机械方面的技术人员等。2)他们在实习环节方面注重实效性。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去校外的企业、科研院所或事业单位实习。实习报告中一定要有学生根据现场实况,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内容描述。3)他们的毕业论文一般都是真实课题。日本的大学三年级各门功课及实践环节成绩都合格者,方可进入毕业论文阶段;约有10%~30%的学生不能通过审核。日本的本科教育中,最后一年都用于完成毕业论文,这是培训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最集中的阶段,为此,老师将从国家和企业,所得到的课题分配给研究生,本科生再分担研究生任务中的子课题。从此看出,日本大学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能力方面,确实有许多值得我国大学借鉴的地方。事实上,我国许多大学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能力方面做的也很好,但由于扩招后的经费投入不足,不能很好坚持下去,或者减少实习和实践次数,导致有些大学在学生工程训练方面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下功夫。因此,若要学习日本大学的经验,就要落实到教育、教学改革中,特别是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只有真正把教育、教学改革贯穿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才能培养出有较强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p#分页标题#e#

2.4我国大学需要国际化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某个国家的高校国际地位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需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大学走向世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社会理解,提高学术地位。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加强国际化教育,积极培养国际开放型、通用型人才,主动参与国际教育事务竞争扩大影响,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太原理工大学近些年来,已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俄罗斯、法国、印度、挪威等国的30余所大学建立了良好关系;还与台湾、香港、内地数十所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密切合作。应该说,这些交流与合作,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太原理工大学的国际化进程。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大学的国际化还任重道远,在诸多方面(首先,对国际社会的开放性,包括大学的教育与科研对国际社会的开放程度、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接受程度等;其次,在国际社会的通用性,也就是大学的教育与科研必须通用于国际社会;再次,与国际社会的交流程度等),还有相当差距。但是,全球化、市场化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客观实际,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加快国际化进程。作为“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太原理工大学,应把自己的建设目标放在国际舞台上,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和指标衡量,从而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教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加快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总之,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健康地可持续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