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外大学教育特色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1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灵活机动的教学计划
美国大学的教学计划主要由三大块组成。
1.1.1通识课程计划
低年级学生所必修的通识课程计划。通常都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几大基础学科领域的十多门课程。例如:俄勒冈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有关人类和自然知识的科学,即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类学科领域。它们也被称为非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或公共必修核心课程。要获得学士学位,学生必须在这三类课程中每类至少选修4门课,每门课至少3个学分;(2)培养学生辨析能力的写作和数学课程;(3)培养和深化学生对社会多元化的理解和认识的跨文化课程和外语课程。这套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心,使学生众览各学科,寻找自已的专业方向。
1.1.2专业课程计划
高年级学生主修的专业课程计划。一般为三、四年级本科生所开设,通常分为初级专业课程和高级专业课程,高级专业课程选修前必须修满初级专业课程所要求的学分或课程门数。例如,俄勒冈大学“计划、公共政策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计划如表1所示。
1.1.3选修课程计划
由全校学生任意选修的课程计划。这类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学校一般不作具体要求。只是有的课程必须完成其前导课程的学习后才能选修。以学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了解其它专业领域知识为开设目的。美国本科生的教学计划大体由此三大块构成。各专业学生都在上述三大课程模块中选择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各块课程比例相当,约占所修课程的1/3。学生以编码来识别每门课程。编码由大写字母缩写和编号组成,字母缩写代表学科类别,编号为课程的数字代码,代码首位数值越高课程难度越深,1~4为本科生课程,5~6为研究生课程。本科生在专门的学术顾问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通识课程。这样一来,即使同时入学而且在相同学院或系或专业注册的学生,所修的通识课程也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美国大学没有班级建制。美国的本科生的教学计划没有统一版本,每位学生的教学计划都是在专业培养人才方案的指导性原则下由学生自行选课组成。对学生个体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兴趣是美国大学教育中学习的源动力。学生自由选择课程为其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及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灵活机动的教学计划充分体现“以通为主、先通后专,通专结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2多媒体教学材料与信息化教学平台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向导,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材的选用和教材品种上中美存在较大差异。在中国,教材比较单一,特指教科书。每门课由主讲老师选定一本教材,制定相应的授课计划,授课计划中要求写出与教材相对应的章节内容。上课时师生均被要求带上教材。老师按书讲,学生照书学。在美国则完全不同。主讲教师不仅为选课学生列出至少2~3本专业教材,还列出数十本教学参考书以及为数更多的相关报纸、学术期刊的论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将教辅信息上传到该课程的网络空间里。学生在这种全方位、多媒体的教学材料中进行大量的阅读,思索,不断丰富学科知识,掌握学科知识并养成了探求知识的习惯。以俄勒冈大学为例,在笔者旁听的十几门课中,老师上课很少带教材,也不针对某一本教材进行讲授。主讲老师根据学科体系与学科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授课计划。学生认为既然教材上面已有的内容,老师没必要在课堂上重复书上的内容。学生教材来源广泛,大多自行购买二手教材或去图书馆借阅。也有在学校书店(DuckStore)购买老师自己写的或选录的相关论文册(CoursePackage)。更为普遍的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将补充的课外阅读材料上传到所授课程的网页上,更方便、更快捷、更经济地让全体修课的学生阅读和学习。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美国大学教学中。美国多所高校使用被称之为E-Black-board(电子黑板)的教学平台,即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课程管理系统[4]。它技术先进、操作极为简单。任课教师通过该系统建立一个空间,通过账号和密码允许选课学生自由浏览和下载。在这个网络空间里,教师可以有关课程的任何信息,如课件、授课视频、讲义、补充阅读资料、作业等;可以向全体选课同学通知,如作业上交日期、注意事项、课程异动等;可以收集电子作业、评分、登分,答疑;可以将学生课上的演讲录像上传,便于学生互相观摩、互相学习、总结经验;可以下载相关信息,便于课下预习和复习、在线做练习、参加小测验,与其他选课同学互相交流学习体会、向老师及同学提问、查询作业等。美国高校,校园内网络环境无处不在,学生随时随地拿出电脑就可通过E-Blackboard学习,十分便捷。
1.3自由活跃的课堂教学与繁重的课程任务
美国课堂体现出自由活跃、丰富多彩的显著特点。美国大学没有严格的课堂教学规范,没有固定的班级也没有班干部,大家因选修同一门课程而聚集在一起。一个班的学生可能来自全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灵活机动的桌椅是促成美国大学课堂气氛活跃的一个主要原因。在美国中小型教室桌椅都是可以自由移动的,老师常常让学生呈弧形坐在自己的周围,共同探讨学科知识点,学生可随时提问,发表自已的观点,交换自已的看法。老师启发式,诱导式的教学是自由活跃的课堂的主导因素。教学中学生们也经常移动桌椅组成课题小组,完成相关课题研究和讨论。课堂形式多种多样,讨论课、演示课、案例课、嘉宾演讲等。讲究知识的灵活性、实用性和系统性,注重宽松、自由的教学气氛的营造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业负担上,美国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很重。首先是大量的课外作业。比如笔者在俄勒冈大学旁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这门课教师一个学期(10周课)补充的阅读材料多的达到九十多篇,而其它课程最少的补充资料也有二、三十篇,每门课隔周就有报告、论文或小组演讲等任务要完成。大量的阅读、思考和作业占据了学生很多课外时间,也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思辨能力。其次是考试多。除期中、期末考试外,随堂小测验也不少。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作业、课堂演讲、报告、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等几部分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只占总评成绩的20%~30%。这种方式从更为综合的角度考核学生学习情况。
2相比美国大学教育模式,中国大学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2.1在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计划方面#p#分页标题#e#
进行人才培养必须制定教学计划。中国的本科生教学计划是针对全体专业学生,在学生入学前就制定好的,相对固定。四年间学生按专业,在规定的学期内随固定班级修完指定课程。而美国大学没有适用于各个专业的统一的教学计划[1]。大学本科生入学时不必确定专业,[2]一、二年级的主要任务就是选修通识课程,然后再确定专业。相比美国大学灵活机动的教学计划,我国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显得过于死板。国内大学的通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如外语、思想政治理论等)和公共选修课。虽然数量多,但各门课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体现不出综合性、跨学科性,不足以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人文艺术、社会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框架和理念。很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比例过重,占通识课程的60%以上,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过于狭窄[3]。国内教育以完全相同的培养方案来培养本专业所有学生,无法突出学生的个人能力和个性,难以刺激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而这些却正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正确选择自己人生道路、工作价值的基础。因此,我国大学教育应该适当扩展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与学习中拥有自主权,拓展人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通识教育的范围,在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和系统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出人格完整、兴趣丰富、视野广阔的人才。
2.2在多媒体教学材料与信息化教学平台方面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美国大学教学中。反观国内,仅清华、北大等名校中的个别专业有自己的网络教室。大多数学校只在教室电脑中装有课件播放软件。普遍采用的教务处理系统,主要用于辅助教师教学,查阅课表和登陆学生成绩。方便学生学习的功能还尚未开发。网络教室目前在国内大学也还没有普及,严重影响了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应用与推广,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目前我国网络普及迅速,高校也具备了一定的上网条件,我国高校应加大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投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线上线下立体化的教学形态,培养一流人才。
2.3在课堂教学与课程任务方面
中国大学课堂教学气氛肃穆严谨,学生按固定班级同进同出。相比美国自由活跃的课堂教学我们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中国的大学里,几乎所有教室桌椅都是固定的,受教学资源的影响,课堂上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上百人,全被困在固定的桌椅上,很难实现教学互动。如果学生要分组,仅仅能与前后左右的几个同学交谈讨论;难以实现自由活跃的课堂。近年来,国内教育开始注重课堂形式多样性,但不普及。大多数课程教学形式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重视教学规范,教材内容的讲解,强调教学纪律与秩序,注重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课堂上互动太少,没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思维得不到碰撞。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任务方面,中国大学生的负担相比美国大学生要小得多。基本的课程任务由固定的章节作业构成,有实验实训的课程含有一定的实验报告及实训论文。课程提供的课外学习任务也较少。期末评定平时成绩一般只占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高达总评成绩的70%。而美国学生一门课的最终成绩由作业、课堂演讲、报告、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等几部分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只占总评成绩的20%~30%。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学成绩评定方法并不科学,很多学生在期末考试之前临时抱抱佛脚就能过关,我们可以参考美国的评定模式,引入更为客观的学生成绩评定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注重平时独立的刻苦学习和长期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在高校广泛扩招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宽进严出。
3结语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策。以上通过对美国大学教育几方面特点的阐述、分析和对比,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国高校教育借鉴的观点和建议。我国正处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面对高校生源的缩减以及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如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高校的办学能力是摆在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头等问题。我们要积极借鉴高等教育先进国家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吸取其经验,博采众长,并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方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进取创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高等教育更为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