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院心理教育德育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职院心理教育德育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职院心理教育德育研究

本文作者:刘玲 孙启香 单位: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开发学生潜能。德育是“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我国,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德育工作目标的合理扩展和延伸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德育的途径之一,它能促进人们自觉地学习与运用现代心理学中关于心理与行为改变的理论,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有些问题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来沟通疏导,能使学生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对话中敞开心扉,减少德育工作的阻力,从而为德育提供内在条件。

1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通过对社团活动的参与和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每位社团成员会对自己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能够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优缺点给出恰当的评价。这样有利于他们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理想目标,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理智的对待和解决,使自己的心态达到平衡。

(2)培养健全的个性。成员通过参加大量的社团活动,使剩余的能量能够定向释放,情绪得到正常的宣泄;集体活动的乐趣和集体的力量可以帮助他们认清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增强集体荣誉感;在与同学们的交往和探讨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水平和道德文化水平,培养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感化和引导一些性格孤僻、自卑内向的学生,有利于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发展。

(3)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心理社团活动中,同学们通过与其他同学平等、合作的交往,可以学会信任、尊重、宽容和接纳自己及他人;可以建立起彼此信任、相互鼓励、团结互助的关系,从而消除孤独感,增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4)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都存在诸如缺乏自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共性问题,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比如心理社团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心理沙龙”、“心理互助角”、“心理之声”等活动,以心理辅导老师为理论指导者,有共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很喜欢参加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在自娱自乐中逐渐感受自身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喜悦。

(5)强化“朋辈辅导”活动的意义。朋辈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同龄的同学之间更容易敞开心扉,倾诉烦恼,在相互的沟通中,同学之间就能得到更好的心理帮助。另外,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心理自助意识和能力,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而这种心理互助、自助的意识和能力正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培养和具备的基本素质。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蕴含着道德教育。一般说来,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面对现实能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需要,能客观认识现实生活,心理行为与社会现实环境保持协调是人心理健康的体现。也就是说,个体的心理健康要兼顾内外两个方面:对内是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心理机能正常;对外是行为要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社会适应良好,这就要求个体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良好的道德品质称为道德健康。道德健康是现代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大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一个有道德修养、品德良好的人,波孟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标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马斯洛也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基本哲学和道德原则”、“他坚持向着大多数人愿意叫着美好的价值前进,向着安详、仁慈、英勇、正直、热爱、无私、善良前进。”不仅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困扰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而且培养学生的道德健康,使学生具有良好社会适应性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健康并不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如尊重、正直、乐观、开朗、富有爱心等,教学生学会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与社会要求,从而主动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积极适应社会。实践证明,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而主要是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精神的健全发展,单靠德育发挥作用是不够的。学生内心有强烈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同时,更希望发展自己的社会性。人是有乐群性的,有一种合群倾向,有受人欢迎、拒绝孤独、不受排斥的心理需要,有着强烈的归属意识,个体迫切需要将自己纳入一定的群体,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这点讲,学生有接受社会思想道德的心理认识倾向。

(2)良好德育效果的取得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规范在学生身上内化外显的过程,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经过知、情、意、信、行五个过程才能实现,也就是必须通过学生心理的吸收、转换才能实现。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品质影响甚至决定在德育过程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学生处在情绪快乐、认知良好的状态时,亲社会性行为增强,主动接纳遵循社会规范,能积极适应社会要求;若学生情绪不良,人格不健康,思维负面,就会逃避或敌视现实生活,自我控制能力减弱,挫折容忍度下降,容易引发不良道德行为。日常生活中,学生违背道德的行为,看似道德问题,其实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德育过程中,教师如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扰,避免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就能为德育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背景。如果进行单一的德育而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也许能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但随时有可能因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良道德行为,影响德育效果。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基础,如道德感要建立在同情心、公正心基础上,合作精神需要心理的乐群性等。因此,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道德规范学习,更要培养其相应的道德心理品质。如果缺乏道德心理品质基础,学生的道德行为将只是一副道德面具,难以形成良好稳定的道德品质。道德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共同培养的教育内容。《论语》中包括着诸多心理教育内容,“不患无位,患无所立;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这种思想既是职业指导也是对学生的情绪疏通,孔子所倡导的“温、良、恭、谦、让”、“恭、宽、信、敏、慧”等君子德行,既有道德品质,也包含心理品质。古往今来,成功的德育工作者,往往也是出色的心理辅导者,能关心学生需要,疏通学生的心理烦恼,从而使德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p#分页标题#e#

3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

(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奠性功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奠性德育功能就是培养学生自我的心理调适能力,维护其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达到培养其良好品德的目的。心理健康是健康人格的基石,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奠基性德育功能就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奠基性功能表现在不仅可以为德育提供较准确的信息而且可以为德育提供基础的方法。传统的德育学生被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咨询中,学生被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理解学生人格缺陷、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做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2)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性功能。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步骤可以成为德育的方法与步骤,在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的同时如果能运用一些心理咨询技术,就可以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

(3)心理健康教育的调节性功能。部分同学由于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也受到阻碍,这种情况下,就要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宣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来弥补思想品德教育的不足,把学生的心理、思想调整到与德育相适应的状态。

(4)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性功能。通过对学生心理的调节和指导,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品德的发展。

(5)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会发挥其预防品德问题产生的作用,特别是针对那些由于心理问题导致品德问题的学生。新时期的德育是科学的、人性化的德育,它不仅是道德教育,同时也融合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这就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良好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理性、积极的人生态度,在给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科学地坚持“价值中立”原则,使学生行为决策建立在有益于社会与个人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