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内科技统计改革构思,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察志敏
一、国外科技统计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了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统计。60年代初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有关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产生了以《弗拉斯卡蒂手册》为标志的科技统计规范。手册产生以后,在成员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定期的科技统计调查制度,并有效地开展了国家之间的比较分析,为科技宏观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咨询,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后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补充完善,迅速在世界各国推广开来。这一阶段科技统计的主要特点是:测量研究与实验发展(R&D)的投入,总量指标为国内研究与实验发展总支出(GERD),可比指标为强度相对数—研究与实验发展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R&D/GDP)。科技统计的监测重点为政府和企业的科技投入。政府出于维护国家安全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职责,必然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因此,科技投入的相当比重来自政府公共支出。企业由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求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技术领先可获得垄断超额利润的驱使,也必然要从销售收入中提取相当比例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这两块科技投入构成国家科技投入的主体。建立科技投入统计就是通过投入规模着重反映政府和企业推动科技进步的努力程度。
第二个阶段是开展技术创新统计。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统计有其明显的不足,如构成研究与实验发展(R&D)三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研究,反映的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本质、运动规律、相互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应用研究反映的是探索基础研究可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途径和方法,实验发展反映的是在实验室阶段物化的科研成果。由此看出,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统计只反映了科技投入和科研阶段的成果,没有反映出为商业化生产所做的努力。这里科研活动与最终应用的链条出现断档,很难直接看到科技投入带来的产出,也不利于引导科技活动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容易导致科研与生产相脱节。另外,对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案例的研究表明,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也能实现技术的跨跃,缩小甚至赶上经济发达国家。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统计也不能反映引进技术的产出和效益。因此科技统计必须有新的发展,才能适应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需要。80年代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有关专家对如何解决科技产出问题进行了多方探索,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概念及统计测量规范,通过研究与实验发展(R&D)活动向生产性开发和商业性活动延伸,给出了科技投入—技术获取—成果转化—产出的系统的测量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观察开发自主知识产权(R&D)的努力程度,还可观察将(R&D)成果转化为产品并实现市场价值所做的努力,为测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奥斯陆手册》的出台标志着技术创新统计规范的形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普遍依据这个规范开展了技术创新统计调查,为这些国家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统计咨询。
第三个阶段是研究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品统计。随着工业发达国家经济由追求数量扩张向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效益型增长转变,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经历了大规模调整,传统产业趋于萎缩,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为适应研究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国外有关专家提出了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划分产业的分类方法,即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将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反映产业结构优化状况,并由此反映科技进步带来的宏观经济效果。进入80年代以来,工业发达国家技术集约程度高的产业有相对集中的趋势,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尖端技术在这些产业部门广泛应用,科技投入和附加价值明显高于其他产业,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有关专家把这类技术集约程度明显高的产业界定为高技术产业。并据以进行成员国之间的比较研究。为解决上述高技术产业划分偏粗,即高技术产业含有非高技术产品,非高技术产业含有高技术产品的问题,美国的有关专家又按符合即定的高技术领域和应用尖端技术的原则,制定了高技术产品目录,以便更加准确地反映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高技术产业及产品的分类及其发展状况研究,为各有关国家制定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
二、我国开展科技统计工作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
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始于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都对科技发展做了一定努力,兴办了大批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活动。但科技界普遍感到经费不足,影响到队伍的稳定和科研工作效率。但由于没有建立科技统计,不能进行国际国内的比较分析,难以对全国的科技投入规模和强度做出基本估计。为此,科技界发起了科技统计研究活动,大量引进介绍了国际组织开展科技统计研究和调查情况,为在我国开展科技统计工作做了舆论和技术准备。在此基础上,由科技、教育和统计部门分别建立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年报制度,正式开展了科技统计调查工作。之后,国家统计局经过协调,在部门科技统计的基础上,建立了科技综合统计年报制度,开始综合反映我国科技投入总量及其分布情况。科技综合统计报表制度的建立,使得我国科技投入能够在国家层次上进行国际比较,反映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供依据。我国科技统计的主要特点是:1•建立伊始就形成了部门分散管理的调查体系。主要问题是统计口径和分类不统一,综合起来难度大,调查数据利用率低,整体效益不高。2•建立之初所确定的统计对象和基本分类与国际标准不一致,导致研究与实验发展(R&D)与非R&D数据界限难于把握,R&D数据质量不高。3•统计范围为研究机构、高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三块,统计范围不全,不能全面反映全社会科技投入的全貌。在反映科技投入强度时,与GDP的统计范围出入较大,导致比重偏低,不能正确反映科技投入强度。4•注意跟踪国际统计发展,开展技术创新统计调查,但未建立周期性调查制度,调查不连续,调查范围小,数据的可用性不强。5•尝试开展了高技术产业核算工作,但我国行业分类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难以一一对应,加之我国行业的部门纯度不高,影响了国际比较的效果。从产品角度反映高技术产业发展较为确切,但没有制定统一的高技术产品目录,这项工作也未开展起来。第二次全国科技大会以来,我们针对我国现行科技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做了一定的协调和改进工作。工作重点放在了扩大统计范围和统一统计口径等基础工作上面。我们在已有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的基础上,将范围扩大到了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农业和地质水利业、医疗卫生业、小型工业企业和国家级高技术园区企业,并依据扩大了的范围,按统一口径对历史数据进行了调整,给出了近10年来全社会科技投入总的概念和基本走势。目前,上述行业已建立起5年一个周期的滚动调查制度,可以保证全社会科技投入核算的完整性。同时,我们加大了部门协调力度,在有关部门科技统计年报制度中增补了计算不足的科技人员劳务费和容易忽视的科研基本建设投资,细致划分了实验发展(D)与成果应用的界限,把应当计入研究与实验发展(R&D)的中间试验等费用核算进来。使之更加符合国际规范。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基本建立起全社会科技投入的调查核算体系,为建立技术创新统计制度并开展高技术产业统计研究奠定了基础。#p#分页标题#e#
三、我国科技统计改革的基本思路
我国的科技统计工作总的来说仍处于制度方法研究滞后,统计调查工作不适应宏观管理需求的状况。因此,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为指南,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努力适应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保持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科技统计调查体系和调查方法,规范统计口径和分类标准,在科技投入与资源配置统计的基础上、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统计,并开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统计研究、努力适应宏观管理对科技统计的需求,扭转科技统计长期滞后的局面。为此,科技统计必须抓紧做好以下几项重要工作:
1•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对技术创新的定义,依据奥斯陆手册提出的技术创新的统计规范,研究建立技术创新统计调查制度。重点满足国家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的需要,建立反映企业技术获取、生产设计、工艺设备准备、技术培训、生产组织以及新产品营销全过程的创新成本测量的指标体系。通过完善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结构指标反映企业自主创新的水平和能力,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指标反映企业模仿创新的能力,通过生产设计、工艺设备配置反映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通过营销投入反映企业为实现创新产品占有市场所做的努力,通过新产品增加值及出口等指标反映创新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2•研究制定高技术产业统计规范。研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反映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因此,要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制定的高技术产业分类研制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分类,并通过完善现有科技统计指标体系满足研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应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部门分类办法,在现有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技统计报表制度中均建立起项目(课题)服务于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以便对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进行“全成本”核算,准确反映高技术产业科技含量以及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考虑我国按行业划分的部门纯度不高,为准确反映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应在高技术产业研究的基础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研究制定我国的高技术产品统计目录,并布置统计调查,以便从产品的角度更为准确地反映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为反映我国高技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及竞争能力,还应参照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目录,在高技术产品统计目录的基础上调整制定我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目录。
3•协调科研机构与企业年报统计调查范围,反映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体制改革进程情况。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加大,进入企业集团或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将逐年增多,按现行科研机构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报表制度确定的统计范围,汇总结果不能反映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情况。因此,必须调整科研机构和企业年报的统计范围。已经加入企业集团或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要归入企业年报统计,科技机构年报不再统计,避免重复计算。科研机构转制当年,为保证不重不漏,应继续在科研机构年报中统计,企业年报暂不统计,科技体制改革情况可通过资料加工整理,即从科研机构年报中将改制转制部分剥离,计入企业年报汇总。科技机构转制为小企业的,不在大中型工业企业统计范围内,应归入民营科技企业和国家高技术园区企业年报统计。进一步规范部门科技统计报表制度,使各有关部门的科研年报数据与企业年报数据相互衔接,以便满足综合整理分经济类型、分行业等基本分组资料的需要。
4•开展研究与实验发展(R&D)资源清查工作。目前国家有关综合管理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十五”科技发展规划,要求明确未来5年科技投入的基本目标。“九五”时期以来,我们虽然在扩大科技投入统计范围,调整科技投入口径上做了很多努力,但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结构变化的情况。从统计调查范围来看,产业部门只统计到大中型企业,大量的小型企业没有进行调查,还有一些科技活动较为密集的新兴产业部门、技术服务部门以及外资机构等也没有进行调查。从科技经费投入口径来看,由于财务制度和科技管理体制不适应,仍存在科技活动人员工资遗漏,非科研渠道科技投入统计不全等问题。从科研手段来看,只按年度统计增量,对科研设施的存量及更新状况不了解。从科技人员情况来看,对科技人力资源和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知识结构及更新,来源情况,流动状况,年龄结构,素质能力,需求与供给缺乏了解等。为此,需要对我国的研究与发展(R&D)资源做一次较为全面的清查,摸清家底,以便制定出切合我国实际的科技发展规划来。作者简介:察志敏,男,42岁,1982年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计划统计专业,现任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科技处处长,高级统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