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信息化监管创建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胡旭亮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工作实践的现实需要尽管经过前一个时期的建设,我国高校的信息化程度获得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人事信息的管理存在部门分割化现象.。如教师的教学任务信息则由学院教务办负责具体维护,汇总统计到学校教务处,而其科研业绩归属科研部门管理。由于各部门对信息库维护的标准不一致,掌握的各项关键数据互不共享,导致了人事基础信息的多头建立、标准化程度低和信息管理的零乱,严重影响了人事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和信息的准确率。第二、人事部门内部各职能科室之间资源共享程度不够。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人事管理部门均依照业务划分各职能科室。职能科室分工负责各自业务相关信息项,管理权限不同,数据变化更新频率不一致,实现人事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的标准不明确,使得各个科室各自为政,数据通用性能低下,资源分散,重复劳动。第三、信息技术的日益更新和不断优化使得原有管理软件逐步落后于工作需要。大多数普通高校目前自行开发或主管部门颁发推广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使用对人事管理工作发挥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职称评审专用申报系统依旧为单机系统,各二级单位之间没有集成,数据不能共享。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并存且种类繁杂,数据在不同系统中重复冗余,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共享的价值。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事业单位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也不断完善自身人事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向着科学化、专业化、集成系统化方向发展。工作职责范围明确,内部分工合理,组织机构逐步发展完善。高校人事业务范围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人员公开招聘和考察、人员调离及退休、机构编制的核定,岗位类别及数量的科学设置,校内人员的调配及考核,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资福利待遇的管理,职工保险缴纳,人事纸质档案管理,各级各类报表的统计上报。针对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人事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必须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整合在一个高效的信息化系统之内。数据资源应规范、标准、通用性好、项目齐全的,可实现各部门应用之间的共享集成。高校人事、财务、教学科研等部门要从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总体战略发展目标的角度出发,协助配合、资源数据共享,力促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与财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科研申报系统之间的无缝兼容。这样,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提升人事工作的水平,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可以极大地促进财务、教务、科研等相应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重视基础网络、数据软件、硬件设备的建设,依托现有校园网络平台,建立人事管理信息化基础数据库。传统的单机系统的数据库维护已不再适应日益复杂的高集成度的人事管理信息,并且容易出现数据分散、多头数据采集等问题。为此,构建网络化的通信平台,建立可靠稳定的数据库服务器,大量的数据存储、后台管理任务由服务器完成,而终端客户机则运行各类应用程序,运行完成前台任务,将数据处理与应用程序相互分离,解决单机系统的网络瓶颈。
建立完善、系统、科学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功能。人事管理数据分类复杂,人员种类多样,工作流程严格,为实现系统目标,系统必须具有以下基本功能:系统管理:系统初始化和系统备份;系统用户的访问权限管理,确保信息不被非法使用及修改;系统主要操作的日志管理。人员公开招聘及内部调配: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使用。主要操作是新增教职工的基本信息采集、在职人员信息更新管理、辞职调离人员的删除,离退休教职工的管理,可以根据动态的组合条件查询各种相关信息,进行各种常用项目的统计分析。专业技术资格聘任管理:职称改革办公室使用。主要用于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工作:汇集申请人信息,统计分析各项教学科研考核指标,生成评审时所需的各类报表,建立评审专家库,实现分学科评议,搜集并分析专业技术资格聘任的现状。薪酬及绩效考核管理:劳资办公室使用。接收人事部门各相关办公室的信息通知,进行薪酬变动、校内津贴调整、绩效考核量化等。院系人事管理:各院系人事秘书使用。用于查询本单位人员的人事信息、向人事处提交人事信息的变动情况等。辅助决策管理:处领导使用。查询统计全校教职工的信息,掌握决策时所需要的参数,预测分析决策结果。整合各部门资源优势,统一协调基础数据的采集,最大限度的实现数据共享及信息交互。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必须要服务于高校的总体战略发展目标,同时,财务部门、教学科研部门等各职能科室要根据业务分工划分相应管理模块,统一教职工所有数据维护。因此,人事管理信息化还必须考虑跨部门数据采集的问题,使各相关部门能从自己部门的数据库中定制数据并生成文件供人事处使用。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长远来说,加强高校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又是必然趋势,将新兴的云计算技术、3G通讯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手段引入高校的人事管理领域是前景广阔的。从人事管理工作服务者的视角,可从如下方面进行改进:更新观念,深刻理解“信息化”的内在涵义及作用。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技术需求,更是人事管理理念和高校发展思路的革新。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员技术水平差异,我国高校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将处于手工操作与信息化管理交织并存的局面。原因在于传统的手工操作及纸质方式,具有长期或永久保存的效用,“白纸黑字”,也有较强的法律效力。然而随着存储介质的多样化和电子政务方面的立法逐渐推进,电子媒介将日益融入人事管理的方方面面。信息化并不是以“技术”为其特征。信息化是技术变革与制度变革以及用户需求等各种观念变化有机结合。既然是各种观念构成的体系,就必须要求管理者更新理念,创新手段,构建多元的管理体制。以人事档案信息化为基础,依托现有网络平台,大力加强人事管理数据库建设。“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求水之远者,必浚其源”,无论技术手段如何先进,没有扎实可靠的原始数据准备都无从谈起。以人事档案信息化为突破口来启动整个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原始纸质档案——》人事信息数据库——》人事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网这一发展模式。以各个高校现有的校园网络为基本的硬件平台,建设学校的公共数据库,在硬件设计时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存储容量设计及长远的升级扩容;②服务器对并发访问量,吞吐量,最大延时要求等各种具体指标的设计;③访问安全和系统管理控制方面的考虑。#p#分页标题#e#
系统软件平台的核心是数据库软件。由于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在应用中的数据类型较复杂,数据种类丰富,数据的标志性、延续性要求高,因此在数据库选择方面应考虑以下要求①支持并行技术;②支持多CPU、多机Cluster(集群)结构;③透明、完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④市场份额最大的成熟产品。为满足这些要求,我们可以采用基于B/S的体系结构设计(支持SQL标准)。B/S结构,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与C/S结构相比,它大大简化了客户端,客户端只要装上操作系统、网络协议软件以及浏览器即可。这时的客户机成为瘦客户机,而服务器端则集中了几乎所有的应用逻辑,开发、维护等工作也都集中在服务器端。同时,所有的操作只需要针对服务器进行,从而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与工作量。3)必须严格保证人事管理数据资料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信息化建设为人事管理工作提供了快捷、高效的管理手段,但也给人事数据的保密与安全带来了隐患。电子数据具有易复制,易迁移,易网络化扩散等特性,而存储介质及载体材料又有易损毁、易受电磁干扰、可隐蔽移动等特性。这都给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挑战。
为保障涉密信息的安全,一方面建立科学、严格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防范信息泄密事件;另一方面,要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严格操作规程,采取分散多人负责的模式,实行信息管理人员任期轮换,从技术层面上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及保密性。比较普遍的安全访问控制方式有以下两种:①登录验证: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必须提供了权威的身份认证机制,用户密码必须在数据库中进行了转换加密,远程访问任意内部文件服务器上的数据文件也必须是加密的私人访问,确保WEB应用的可靠性。②权限级别验证: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者不仅仅是人事部门的人事工作者,还广泛的包含校级领导、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广大教职工等等。针对不同的用户,必须合理的配置访问权限。合法的用户登录系统之后,只能看到自己权限范围内的信息。并且按照组织机构进行划分,下一级用户不能看到上一级用户的信息和资源,给系统的保密性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