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建构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旅游管理专业建构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旅游管理专业建构改革

 

引言   为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的教育方针,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指导,依据旅游产业要素和焦作区域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的探讨,在加强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育人,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第三方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专业建设目标———突出职业性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别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根本特征在于职业性,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要按照特定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培养满足特定岗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种技能性特别强的专业,其专业建设目标更应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人格、职业能力等,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符合当今社会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目标的职业性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全方位职业指导、全过程职业指导、全员参与的职业指导。   (一)全方位的职业指导   为了适应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我院按照“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围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要为标准,构建了系统化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的‘三•二’”实践教学体系。所谓“三•二”实践教学体系即通过识岗、试岗、顶岗三个阶段,实现学生实习、就业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模式。该体系的构建是我院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不同的就业岗位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识岗即认知性的实践教学,比如带领学生去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参观,或观看旅游管理相关的声像资料,让学生对旅游行业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试岗即体验性的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到三维模拟导游模拟实训室、模拟客房、模拟餐厅内实践,或安排学生到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或旅游机构,在老员工的带领下,真实体验岗位;顶岗即在识岗、试岗的基础上,在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到星级酒店独立上岗实习,既能使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更加深入地学习专业技能,又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二)全过程的职业指导   为尽早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情感,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本专业把职业指导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到毕业,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关于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训练、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1]如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列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三年不间断并相互衔接的职业指导。首先,“大一”开设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其次,“大二”开设较多的专业课并开展多种职业技能训练、比赛,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最后,“大三”学生顶岗实习,通过带队教师及辅导员的跟踪指导,帮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提供就业指导,为学生就业做准备。这三个阶段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指导体系。   (三)全员参与的职业指导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院对每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了严格的关于职业指导方面的培训,并要求所有的旅游管理专业任课教师,都要深入旅游企业一线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以丰富老师的职业指导经验。无论是每学期开展的学生见习,还是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旅游管理专业所有教师都是职业指导负责人,不分台上台下,学生在哪里,教师就指导到哪里。不仅如此,我院所有教师,包括学工人员和学院领导都能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职业指导。这种全员参与的职业指导,能让学生感觉到指导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而增强其对职业的认同感。   二、专业建设思路———突出实用性   结合专业建设目标,以国家相继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为指南,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结合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突出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我院制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思路。   (一)不断推进校企对接   1.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快专业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是专业建设的起点。人才培养方案是关于人才培养的蓝图,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鉴于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本专业在完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遵循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三大原则,实行“三•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学制、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进程、主要课程简介等六项内容,采用深化校企合作的方法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所谓“三•二”模式,是指创建实习基地,通过识岗、试岗和顶岗,以实习促就业,实现实习就业无缝对接的“三岗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学校—学生—企业间互动,以学生为中心,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技能和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有利于企业培养和接收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也有利于学校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变化及时做出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调整,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和高就业的目标。#p#分页标题#e#   2.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强化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注重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使学院与旅游企业互惠互利。本专业先后与焦作市旅游局、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三维戴斯酒店、焦作市神州旅行社等多家旅游企业或行政机构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院与旅游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充分利用三维模拟导游模拟实训室、模拟客房、模拟餐厅等实训室及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对外技术咨询、导游证、餐饮经理资格证培训等;二是学院邀请旅游企业或行政机构的专家和学者指导旅游管理教学,为学院提供教学、科研项目支持;三是把旅游企业变成学生上课、实训、就业的重要场所,把学校变成旅游企业生产研发、信息交流、员工培训的平台。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对接,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了我院师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于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核心和基石。我院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紧扣岗位需求,紧跟岗位能力的变化趋势,改变传统课程的过分学科化倾向,强调以课程整合为着力点,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实行课程模块化教学,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1]   1.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相互衔接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院通过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重新调整教学计划,重组教学内容,增加新的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与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挂钩。如把原来的“旅游英语口语”细分为“导游英语口语”和“酒店英语口语”,可以让学生更适应不同旅游岗位对旅游英语口语的要求;新增设“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将“旅游公关礼仪”和“旅游社交礼仪”整合成“旅游服务礼仪”,实现课程设置与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   2.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互相对接   为了使学生实现顶岗实习和就业无缝对接,我院积极探索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要求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接轨,证书课程考核与教学大纲相衔接,大力推行“双证书”、“多证书”制,鼓励学生一专多能,使“双证、多证”培养制度化,用证书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革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相互渗透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人文素质,我院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构建了“一专多能”的课程设置结构。“一专多能”,即不仅要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同时又要具有适应社会多方面工作的能力。我院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注重专业课程的开设,还设置了很多人文、艺术、科学类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不仅是高级的“知识人”、高级“技能人”,更是高级的“道德人”。   (三)强化实践育人   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提高。[1]   1.加强校内模拟实训室建设   校内实训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具有直观性、直接性、实效性、实践性等特征。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建立与专业日常实践教学相配套的实训室。本专业现已建成三维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客房、模拟餐厅等学生日常技能训练的实训场所。这些校内实训基地职业氛围浓厚,具有较强的仿真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及专业技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构建广泛的校外实习、实训网络   和校内实训场所相比,校外实训基地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旅游企业的经营和服务理念,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更深层次地理解旅游行业并更好更快地融入进去。我院十分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先后选择了一批信誉好、实习条件优越、档次高的旅游企业并与之建立了实习基地。目前,我院已建成以焦作为起点,北到北京、南到广州、东到长三角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络,基本上能满足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的要求。   (四)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各种专业技能比赛,如成立旅游协会,开展导游技能大赛、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转变培养方式,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达到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建设为中心,以提高教学水平为主导,建设一支业务精通、素质优良,融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于一体的师资队伍。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双师型”队伍是当前乃至今后高职院校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普通类高等院校的根本所在。[1]我院历来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大力聘请旅游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来我院做兼职教师。[2]另一方面,加强与相关对口企业合作,以旅游企业和旅游服务机构为平台,积极选拔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p#分页标题#e#   2.实行“三动”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所谓“三动”机制,即通过系部推动、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主动及青年教师“导师”制等途径开展教研活动,交流教学中的问题、经验和教训,并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六)实施第三方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是由学校自己评判,而必须把学生放在实践中,由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做出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因为这些第三方评价机构最了解学生工作中的表现,最有发言权。为了充分、全面、客观地了解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本学院通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建立了由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3]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人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旅游管理专业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专业建设,以培养出更好更多具有饭店、旅行社、景区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外语水平,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类旅游企业第一线,从事业务管理和技能培训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