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式革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合适的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目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极不对称,是业界公认的事实。[1]25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至少存在三大尴尬:一是毕业生就业率低与流失率高,二是毕业生在旅游行业缺乏就业竞争力,三是学生科研不如研究生,动手不如专科生———有被社会和学校边缘化倾向。[2]“许多业界专家认为是旅游教育教学模式束缚了对旅游人才素质的培养”。[1]25所以,要把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即把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作为高校重要的课题,研究其如何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生需要,实现本科旅游人才的培养目的。 一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之所以产生以上“尴尬”,其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更是不容忽视。 其一,传统的培养模式有所变化,但没有根本性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有时称为“象牙塔”培养模式,典型特征就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虽然较大程度地接触旅游业实际,但“象牙塔”培养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田里、马勇、杜江认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采用的是传统学科教育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修养多于实践技能,甚至有“光学不练”的现象存在。[3]这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职业导向为主的目标定位并不相符,并由此造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实践技能与管理实务能力薄弱,最终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其二,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从本科院校走访调查与资料反映情况看,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旅游管理“高级”人才。这一定位脱离旅游业实际,也脱离学生实际。因为旅游业必须从基层做到高层,这需要相当长时间磨砺与积累,而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从基层到高层的培养,因此,没有办法实现“高级”人才的定位。而现实是多数毕业生缺乏基本能力,更缺乏管理能力。 其三,课程设置不适应旅游业对基本能力到管理能力的层级需求。本科旅游管理课程设置上沿用理论课+实习模式,但在理论课与实践课设置上,一是没有反映出从基本能力到管理能力培养的层级过程的意识;二是没有设置从基本能力到管理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这是最为核心的问题。一般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分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专业实习多分为1个月酒店实习,1个月旅行社实习;毕业实习也多为1个月;毕业设计多为3-4个月。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理论,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里,学生略知旅游业皮毛,基本技术技能尚不能熟练应用,基本的管理能力也不具备,深层的管理问题更不会解决。因此,课程设置总体上呈现出不适应旅游业需求的状态。 其四,教学模式不适应就业与创新能力培养需求。周丽洁、唐跃工认为,现行旅游本科教育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陈旧、模式单一、方法简单,尤其在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4] 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 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且至今没有可参照的“中国模式”,其原因就在于学界没有把专业教学与旅游业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更没有找到合适的培养模式。应该说,庄小丽、潘启洪的“4+1”与“3+1”结合模式[1]25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但其理论的指导意义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们要予以创新,寻求一种更加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供本科院校参考借鉴,并解决以上诸多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的界定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实施方案,其组成要素是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5]笔者认为,培养模式应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时间模式(学制与具体时间安排)、培养方式、教学模式等构成要素。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方式,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我们要讨论的,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基准,主要解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时间模式(学制与具体时间安排)、培养方式、教学模式等构成要素的创新及其协作培养问题,即培养模式问题。 (二)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本科旅游管理人才 从全国范围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只有10%-20%从事旅游业,而且,2年后留在旅游企业的还不到20%。[7]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固然有旅游业门槛低、待遇低、劳累辛苦以及学生志趣爱好等因素影响,但与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低效性,即与人才培养脱离实际、学生缺乏实际能力有很大关系。这也充分说明人才培养的目的没有达到。因此,我们针对以往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以增强学生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提出旅游管理人才的创新性培养模式,即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宽专结合”的“宽”是知识面宽,理论系统、厚实。“专”是专业知识精、深,具备专业能力。前一方面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基本做到,后一方面比较欠缺。分层次培养,一是理论课体现出各管理层次的知识、素质要求,做到宽、专结合;二是要求学生四年期间分阶段培养职业能力:在校或到企业先培养基本技能,再到管理岗位培养管理能力,逐步提高,达到主管、部门经理层次。具体方法是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结合。基本技能学好的同学,可以跟随企业主管、经理实习,作实习主管、实习经理。这样,学生毕业时,就具备了实际经验与实际能力,具备了竞争力!分层次。宏观上,职业能力分为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如产品设计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与管理能力三个层次。微观上,技能分初级、中级、高级(如导游、酒店服务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管理能力,旅行社、景区分为部门经理、总经理管理能力;酒店管理分为领班、主管、部门经理及总监、总经理等级别(经理以后通称职业经理)管理能力。分方向培养。学生学习旅游管理基础课程的同时,坚持四年职业能力培养不断线,即大一(可在下学期)或大二就开始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或景区管理等,明确就业及发展方向,改变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不深、压力很重的状况。“……打破传统的前两年基础、后两年专业这种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截然分开的教学模式。专业教育从第一年就开始进行,逐步增加;基础教育第一年占相当大比例,以后逐步减少;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成楔形。”[8]#p#分页标题#e# (三)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瓶颈的解决及其实践 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学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只要打破瓶颈,该模式就具有较为广阔的前景。 1.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的瓶颈 比较而言,分方向比较容易做到,但分层次培养较难做到。瓶颈至少有三点:其一是学生到企业时间容易与上课时间发生冲突;其二是管理岗位毕竟较少,每次管理能力实习人数限制较大,怎样让每位同学或大多数同学得到管理能力锻炼,是一个难题;其三是有多少企业愿意做这样的合作。说到底,根本的问题是如何从基本能力到管理能力培养。如果我们有效地解决了这些瓶颈问题,就可以分层次分方向培养学生能力。 2.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及其实践 分层次分方向培养,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笔者结合教学改革实践,论述如下。 其一,培养目标要进一步明确。旅游教育显著特点就是应用性强,总体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本科教育主要培养中层及基层管理人员等。[8]因此,本模式就是要在四年本科时间内,培养出具有宽专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具有旅游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强能力本科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毕业时具备主管职位以上的管理能力,具备部门经理的潜质,从而解决本科学毕业生要从基层干起、辛苦且待遇低、心理不平衡问题,真正实现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的。 其二,培养方案要体现出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特点,体现出技能培养与管理能力培养并重的特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要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9]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定要落实在培养方案中。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修订新的培养方案时,按分层次分方向要求分别把职业能力培养设计纳入每个学期的培养计划中,从而保证分层次分方向培养的计划性、科学性、指导性。本科教学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多年来,学界做到了“宽口径,厚基础”,但“能力”不仅不强,反而相当弱。因此要在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前提下,突出“强能力”的培养,并且,对“宽口径”进行有选择的限定。宽,并不是涉及多个行业,而是相对的“宽”,即“宽”在旅游行业内,既可以从事旅游管理,又可以从事酒店管理或景区管理等,并进一步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就业、发展前景,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要在保证“厚基础”情况下,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与实际管理能力。在具体安排上,增加培养实际能力的选修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在方案中呈现出从基本技能到高级技能,从技能到管理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的层递性、系统性,进而建立与理论体系互为依托的又相对独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其三,要有学院与企业支持系统。学院支持系统,一是指管理层及政策支持,二是指师资支持。与传统的专业师资不同,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具备双师型师资,这在国外旅游院校已得到印证,如美国“大部分老师都有从业经验”。[10]企业支持,是要有数家企业签约,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实行联合培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得到十堰市世纪百强雅阁国际大酒店(五星)、十堰市车城宾馆(四星)、上海嘉福悦国际大酒店(四星)等数十家酒店、旅行社以及武当山风景名胜区、郧县青龙山恐龙蛋国家地质公园等企业支持,有效解决了上述的瓶颈问题,并为这些企业(集团)培养出预备管理人才。 其四,学习香港大学与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的典型方法。借鉴香港大学及一些国内外大学充分利用课余、假期培养学生能力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分方向培养,这也是有效解决上述上课与能力培养时间相冲突的方法之一。 一是分散实习。平时,学生以钟点工形式,或以分班(如一个教学班分为两个小班)分批轮流上班形式,进行技能与管理实习,既保证企业用人,又可以减少学生误课。在计划学分之外,还可要求学生修满课外(钟点工)学分,将课外学分(钟点工)纳入教学计划体系,统一管理,及时掌握学生实习动态、程度,保证学生技能与管理能力培养的进展与衔接。 二是集中实习。每个学期安排1个月加上假期,共2-3个月,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与管理能力。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协议,技能培养可以到一家或几家企业进行;管理能力的培养,则把学生安排到多家企业,跟随主管、部门经理甚至总监、副总经理、总经理学习。实习岗位要根据校企对学生的鉴定,校企双方经过合议,确认哪位(些)同学可以做实习主管或实习部门经理,则安排该生到企业相应岗位实习。 三是大四管理实习,即毕业实习,5-10个月,可以是基层管理岗位,也可以是中层管理岗位,既可以统一安排,又可以分散进行。统一安排,一定要到大旅游公司或高星级酒店,增长见识,开扩视野,接受系统学习;分散实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进行管理实习。通过以上方法,有效利用课余、节假日以及合理安排上课与职业能力培养时间,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层次,达到培养目标。 三结论 根据前述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本科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与其他层次学校有明显区别 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素质培养的同时,更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但这与专科等学校有着很大的不同。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岗位操作技能与实务经验)、沟通能力(理解、表达与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应用型人才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如果说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以操作技能为核心称为操作应用型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可称为技能应用型。这两个层次应用型人才通称岗位型人才。而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一是培养目标更高:中高层管理(专科是中低层管理);二是更强调KAQ协调发展,比高职教育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的系统知识结构;三是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创新性,具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适应较多岗位以及更高层次管理岗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与学术型人才相比,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11]#p#分页标题#e# (二)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更加有效达到培养目标 因为分层次分方向培养,学生不仅具有宽且专的知识结构,更具有了有层次的、较强的职业技能与管理能力,因此,比其他培养模式能更加有效地达到本科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目的。 (三)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带动课程体系趋于完善 前文已述,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与国际接轨较好,不足之一就在于,课程体系中没有很好地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与实践二者相互脱节。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促使实践教学课程在方案中呈现出层递性、系统性,从而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体系互为依托又相对独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应该是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促进与发展。 (四)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是一种综合优化的模式 分层次分方向培养,以培养管理能力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手段,在时间模式上,强调4年能力培养不断线,逐层提高,最后1年(大四)强化管理能力,因而比较其他模式,能力培养上更显优势;在培养模式上,是产学(研)密切的实质性结合,接近于店校合一培养模式。[9,12]企业承担培养任务,也是为企业自身培养人才。因而培养模式得以优化;教学模式上,除案例教学、情景再现外,更多的是现场教学。现场教学主要是由企业指导教师完成。因而,教学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学生实际能力,尤其是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四年毕业时至少具备了主管能力,部分同学还具备部门经理的潜力与素质。 总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的探索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完善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艰难而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