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丹景山牡丹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牡丹在中国拥有漫长的栽培和观赏历史,并逐渐形成了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和四川彭州三大栽培中心[1]。这三大栽培中心由于各自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人文背景的不同,又各有其特点。洛阳牡丹的主要特点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皇家气派[2]。而菏泽牡丹全是大田种植,现在栽培面积超过5000亩,种植260万株,有400多个品种,主要以其牡丹的杂交、催花以及大田平民式的栽培为主要特点。菏泽的牡丹既具有牡丹本身的雍容华贵和大气,又具有类似于水稻、包谷等大田作物的朴素和平和,平民化是其主要特点,被称为“百姓花”[3-4]。彭州牡丹则完全不同于洛阳和菏泽,主要的栽植地和观赏地都集中在丹景山上,从山下拾级而上可看到不同的牡丹品种和自然景致,而且最大、最美的牡丹是在山顶的金华寺内[5]。丹景山的牡丹饱含着自然、植物与宗教文化和谐相融的人文生态思想和天然野趣,其牡丹栽培与观赏方式与其他两个栽培中心具有很大的不同。彭州市1985年将牡丹定为“市花”,1986年开始举办牡丹花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旅游消费逐渐增加以及丹景山牡丹的影响逐渐扩大,丹景山的牡丹旅游呈现出了非常迅猛的发展势头,每年牡丹节期间的游客访问量和消费量都在持续快速地增加,由此也引发了一些资源保护和经营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开发者和管理者的重视,并找到较好的补救办法。 一丹景山牡丹资源概况 (一)丹景山牡丹起源 丹景山成为中国三大牡丹栽培观赏中心之一既有其自然原因又有其人文渊源。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中国牡丹主要来源于对野生牡丹和芍药引种驯化及杂交育种,丹景山牡丹也不例外。而关于丹景山牡丹的起源,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其现有品种主要是中原牡丹西移、甘肃牡丹南移,经其驯化或杂交改良的产物[6]。据历史资料分析,天彭牡丹主要是由中原牡丹和西北牡丹引种后,那些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品种留存下来,和当地原有品种经过历代栽培选育而形成的。天彭牡丹的野生原种,主要为紫斑牡丹和矮牡丹,可能亦具杨山牡丹的血统。该品种群植株高大,枝叶较稀疏;根系浅,生长势强;花梗长,花瓣基部有紫斑或红晕;花径大,花型演化程度高,多台阁花品种。这一品种群适应温暖、湿润多雾的气候,属“山地温暖湿润型”[5]。彭州气候条件特殊,丹景山更是日照少而空气湿润,非常适合牡丹的生长。独特而适宜的自然条件再加上早在唐朝就开始的喜牡丹、种牡丹、观牡丹的习俗,经过上千年的杂交育种栽培,培育出了许多只有丹景山独有的品种,在宋朝时期达到鼎盛状态,最多时达到一百多种。尤其南宋时期,天彭牡丹特盛,与洛阳齐名,并一度取代洛阳而成为“中国牡丹的栽培中心”。宋朝时的天彭牡丹不仅树大、瓣多、花大(胡元质云:花开有至七百叶,面可径尺以上),而且品种优良。散金般的“镶边牡丹”,泼墨般的“彭州紫”,红霞般的“丹景红”,玉片般的“玉楼子”等品种都是牡丹中的珍品。宋朝之后丹景山牡丹曾几度衰败,到建国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几乎完全沦落。改革开放以后,因为得到政府和人民的关注,丹景山的牡丹栽培与观赏逐渐恢复,栽培的牡丹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牡丹旅游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二)丹景山牡丹栽培及观赏特点 1.丹景山牡丹栽培与观赏的天然野趣 丹景山作为我国著名的牡丹栽培和观赏中心之一,与其他两个中心最大的不同便是其栽植于山水之间闲云野鹤般的天然野趣。牡丹在中国被称为“天香”和“国色”,以其花大色艳及香气馥郁而出名,其整个花株均表现出雍容华贵的富贵气质。但正是这种具有贵妇人气质的牡丹,在丹景山却被栽植于岩石峭壁上或山坡沟谷旁,随着山形回转、石级变化或倒垂于悬崖边或蔓生在烂漫的野花丛中,这种植物本身的富贵大气与周围朴素纯粹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共生所产生的美是超越了任何一个单独要素的,是中国文化崇尚自然、崇尚美、崇尚人工与自然和谐融合精神的集中体现。据史文典籍记载:初唐四杰之首王勃遭贬入蜀,应故友九陇县令柳太易之邀游丹景山,留下了传颂千古的《益州九陇县龙怀寺碑》,对丹景山恣意描绘,大加赞赏,“丹溪漏月,碧洞栖烟。叶蹬三休,花严四密”即是其对悬崖牡丹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丹景山各色牡丹的栽植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变化的,且不同的地方其牡丹姿态又各有不同。丹景山牡丹观赏亦需依着山势拾级而上,在上山的途中,或在石级边或在距离石级稍远的沟谷山坡边,抑或是半山腰农户的庭院里,均栽有不同花色品种的牡丹,或疏或密,或零星或集中,时时有惊喜,处处各不同,别有一番景致。所以说,丹景山牡丹之美不单单美在牡丹或山川,而在于两者和谐共生、交相辉映的自然美。 2.牡丹与宗教的关系 丹景山牡丹的栽培与观赏自始至终是与宗教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据丹景山碑文载:“大唐金头陀沿旧缮新,因行宫以创大乘制”,庙名曰永宁院;清嘉庆《彭县志》载:“唐金头陀缮修,始植牡丹绝顶”。金头陀禅师在丹景山种植牡丹供人观赏,自此开始了丹景山独特的花卉种植、宗教朝拜相结合的旅游模式。即牡丹因宗教朝拜而存在发展,宗教朝拜及旅游因牡丹而倍添神韵与自然气息,相得益彰,互添光彩。丹景山牡丹种植和观赏始于唐而盛于宋。宋朝时期,统治者倾向于道教,丹景山佛教一度衰落,但道教却从此崛起,且道佛两家常因占地争财打官司。伴随着宗教的纷争,丹景山牡丹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从唐到南宋已有上百个品种,形成了“树大盈把”、“花大径尺”的独具特色的“天彭牡丹”,与洛阳牡丹同驰名于天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尚出身,颁令了许多保护僧庙的圣谕,于是佛教大兴,丹景山佛教和牡丹也因此再度兴盛。明清之际,战乱纷纷,丹景山一度衰落。晚清民国,外夷相侮,内部纷乱,国祚衰微。丹景山趋于衰落。伐木劫庙之事连绵不断,观牡丹之习俗,亦渐不如昔日。至19世纪70年代末,丹景山文化几乎泯灭。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旅游业兴起,政府建立了负责开发丹景山旅游资源的专门机构“丹景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拨款集资,沿旧缮新,绿化造亭,铺路树碑,摩崖刻字,广植牡丹,加之宗教界的通力合作,遂使丹景山日益繁盛。2002年元月成立丹景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将自1985年开始举办的每年一度的彭州牡丹花会升格为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成都牡丹花会。至2011年,已连续举办了27届,拥有牡丹品种260多个,观赏面积300余亩,接待游人30多万人次。纵观上下五千年,丹景山蕴藏着丰富的古蜀文化资源,其间既包含着深奥的宗教哲理,又充满着花卉、山水等自然景致与人文宗教信仰和旅游活动和谐交融的山水宗教文化色彩。这种独特的人工栽培花卉与山水宗教文化相得益彰、和谐共处的现象既具有中国传统的山水旅游与宗教朝拜相结合的文化特征,又非常典型地反映出中国文化崇尚自然、得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目前为止,丹景山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吸引了来自前南斯拉夫、德国、美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无数海外游客来观赏旅游,成为了巴蜀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p#分页标题#e# 二丹景山牡丹资源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近二十年,丹景山牡丹栽培及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每年新增牡丹品种、数量及吸引游客数量均显著增加,在国内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也不断扩大。但是,在牡丹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丹景山原生牡丹保护与外地牡丹引入之间的矛盾以及丹景山景区内原住民参与景区管理的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两个方面。 (一)丹景山特有牡丹资源日渐散失 天彭牡丹栽培及观赏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丹景山正是天彭牡丹的发源地。但在目前天彭牡丹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丹景山及天彭珍贵的牡丹品种却仍在流失。史上天彭牡丹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天彭牡丹特盛,与洛阳齐名。陆游在《天彭牡丹谱》中记载了红、紫、黄、白、碧共计65个品种,但最近的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也只查到20个品种,且无黄、绿色品种。原有的品种资源散失严重,“刘师哥”、“红板楼”、“玉腰楼”这些曾在《中国牡丹图志•西北、西南、江南卷》中记载过的品种,在调查中也始终没有发现。历史上丹景山非常著名的“红腰楼”也仅在回龙沟牡丹园发现一株。很多保留下来的珍贵品种,因为当地人受利益驱使,近年来已不知去向,许多优良种植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不仅珍贵的牡丹品种不断流失,而且目前丹景山现存的牡丹很多也出现了品质下降的状况。很多品种的花径与往年相比都减小了1cm~2cm,特别是“金腰楼”这一品种,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得了国际银奖,花瓣数多达880瓣,花径最大可达25cmx20cm,花梗长14cm,但最近的调查数据显示仅有花瓣500余瓣,花径17.1cm×10.4cm,花梗长8.7cm,远不及当年,其它品种也分别出现了一些退化[5]。 (二)外来引进品种对丹景山特有牡丹的冲击 近年来,为了促进牡丹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丹景山成立了专门的旅游管理处,专门负责丹景山牡丹栽培以及彭州牡丹花卉的经营,极大地促进了丹景山牡丹旅游的发展。目前丹景山和彭州牡丹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以每年5月份的牡丹节为主,为了增加牡丹节上牡丹的品种和数量,彭州旅游局以及风景管理处每年均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引进外来牡丹,这些外来牡丹品种除了在彭州市区专门建立了牡丹观赏园进行集中栽培吸引游客外,也会在丹景山进行栽种和补植。这种大力度的引进对恢复丹景山牡丹的数量及品种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也以最快的速度达到了增加牡丹数量吸引游客的目的。但是这种急功近利式的快速发展方式却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外来品种的大量引进并没有建立在对原有品种全面保护和有效开发利用的基础上,长期发展下去将会进一步加剧丹景山特有牡丹品种资源的散失及弱化,最终导致不可逆转的损失。因此,如何平衡旅游经济发展需要和本土牡丹资源保护的关系、更好地调整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可持续发展就是现阶段丹景山牡丹旅游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原住民在牡丹栽培管理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丹景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集牡丹种植观赏与宗教朝拜为一体的自然山水旅游点,在景区内一直有一定数量的原住民居住,而且这些农户都有种植牡丹的习俗,几乎家家庭院中都种有牡丹,甚至于有些家庭还保存有非常珍贵的牡丹品种。自从丹景山成立了风景旅游管理处,每年都会花费一定的财力帮助这些仍然居住在景区的农户栽种或补植牡丹,这些以家庭为基础的牡丹栽种给丹景山牡丹栽培和观赏增加了不少的看点,也为丹景山增添了人人爱牡丹、户户种牡丹的独特人文风情和景致。但是,由于丹景山风景区管理机构的管理方式和体制未能充分注重原住民的发展权利,也未采取比较有效的方式激发原住民的主观能动性将其纳入管理体系,因此目前在丹景山原住民和旅游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笔者在丹景山进行调查时曾走访过山上的农户,他们对风景管理处的一些做法心怀不满,尤其是在利益的分享上有一定的意见和分歧,而且对于拥有珍贵品种的农户,管理机构也未曾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未能有效避免珍贵品种的流失。比如丹景山景区对外是收取门票的,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每年门票收入非常可观。但这些门票收入都由官方管理机构收取和管理,并没有采取直接的方式按一定比例返还给原住民,而只是采用默许他们引导游客有偿停车或在景区内摆摊设点进行小本经营的方式得到一定的收入。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解决原住民就业、增加收入的目的,但总是呈现出低层次的无序化状态。加之由于农户的素质参差不齐且未经过统一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丹景山景区的形象,也对景区的有序管理和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三丹景山牡丹资源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 丹景山牡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和基础是牡丹。因此,要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丹景山旅游,就需要更好地保护和开发牡丹资源。 (一)积极开展丹景山乃至整个彭州地区的牡丹资源调查和整理工作 丹景山和彭州特有的牡丹品种是古人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也是上千年来牡丹对当地自然生长环境选择和竞争的结果,是大自然和人工培育技术的共同结晶。因此,要切实保护好丹景山牡丹资源,避免这些宝贵的资源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流失。而要保护好这些资源首先就需要对丹景山的牡丹进行彻底和全面的资源清查,尤其要重视对散落民间的优良品种的搜集。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专门针对天彭牡丹的研究非常少[5],尤其是科学系统的资源普查和登记工作仍属空白。因此,应积极开展丹景山和彭州牡丹的资源清查和分类登记,并在此基础上运用RAPD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作进一步研究,建立专门的丹景山牡丹品种图谱和品种资源种植园,作为搜集、整理、异地保存、观察研究品种的重要基地,以便于开展牡丹资源保护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观察与研究。 (二)加大科研力度选育新品种#p#分页标题#e# 以丹景山特有品种为基础,在大力搜集天彭牡丹种植资源,对天彭牡丹品种进行保护性种植的同时加强引种驯化国内外牡丹品种,积极利用最新的育种和杂交技术,培育以丹景山牡丹为基础的新品种,并对选育出的新品种进行严格的品系图谱登记,避免再出现品种名混乱的情况。新品种的选育要建立在加大栽培管理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上,尤其要发挥丹景山牡丹资源和品质优势,开发诸如色叶、大花、台阁等观赏价值高的牡丹新品种和特色品种。且选育出的新品种要专门开辟新的种植地或牡丹园进行栽植,避免简单粗暴地将其补植在丹景山原有的牡丹栽培地,尤其要避免在丹景山特有品种附近栽种新品种,以切实保护丹景山珍贵的牡丹品种资源。 (三)发挥原住民的作用,促进丹景山牡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丹景山一直就有较多的原住民居住,这些原住民中喜牡丹、种牡丹的民风颇盛,而自古以来丹景山牡丹的栽植和观赏就与当地居民喜爱牡丹、栽植牡丹的淳朴民风是分不开的。即使在成立了丹景山旅游风景区以后,景区内也仍然居住有一定数量的原住民。原住民是丹景山的常住者,他们对于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均非常熟悉也具有自然的感情。 目前丹景山牡丹的栽培面积已经达到200亩,而且这些牡丹亦并非是集中于某个地方,而是散布在整个丹景山景区内。对于这种大面积散生牡丹的管护,居住在丹景山的农户应该是最佳的人选。因为,作为花卉植物的牡丹每年的花期只有20天左右,对于官方的旅游管理机构来说,由于人力有限,主要的精力都难免会集中在牡丹的引种及花卉节的筹办,对于日常的管理很难做到兼顾到山上的每个地方和每株牡丹。而且由于种牡丹的传统习俗,丹景山有多位非常擅长侍弄牡丹的花农,掌握有珍贵的牡丹种植管护技术,这些均是非常珍贵的历史遗产和人力资源。 因此,将原住民纳入丹景山牡丹管护体系,通过发挥他们的作用做好牡丹资源保护工作将可以起到事半而功倍的作用。笔者认为这项工作的管理可以通过推行牡丹管护责任制来进行,首先将景区内公认的具有较高牡丹栽培技术的人推选出来作为技术责任人,然后将丹景山的牡丹划分为几个区域,按照就近的原则将这些区域划拨给这些人,每位技术责任人再按照就近的原则从每位农户中选择一个合适的人员作为具体的管护者。技术责任人和管护者在开始工作之前,要对辖区内的牡丹进行统一的调查登记造册,除了必须保证自己负责的牡丹没有遗失、死亡和长势变差的情况以及辅助景区做好每年的牡丹补植工作以外,还要注意对流失的珍贵品种的追回和经常进行牡丹的嫁接、杂交等方面技术的培训和交流,对于在杂交育种方面和珍贵品种保护方面做出贡献的要进行奖励。通过责任到人和奖惩机制,可以以最简单和最有效的保护好丹景山的牡丹资源。而这些管护者的报酬可以通过每年景区门票收入的一定比例来支付。因为每户人家都有人进入了正规的景区管理机构,对于景区内的农户来说每家都受益了,也会更自觉地维护景区的利益。而原住民对景区的自觉维护和参与正是景区牡丹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证。 总之,丹景山牡丹资源及牡丹旅游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国花卉、宗教和山水旅游的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不可复制性。而丹景山牡丹旅游的基础是牡丹,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牡丹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保护好这一珍贵的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